《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综合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综合卷)编委会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371672X
  • 页数:44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1

一、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总量的变化 2

(一)人口增长的各个阶段 2

(二)从国际对比看中国人口的增长 5

二、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0

(一)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情况 12

(二)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特点 13

三、中国人口结构与分布的变化和现状 15

(一)年龄结构类型为成年型,人口老化不容忽视 16

(二)迁移流动人口剧增,各省人口增长不平衡 17

(三)人口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新生文盲问题当引起重视 20

(四)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实行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22

四、8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的思考 24

(一)80年代人口增长的特点 24

(二)关于中国人口控制对策的思考 28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结构 30

一、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 30

(一)总人口的性别结构 30

(二)出生婴儿性别比 41

(三)分年龄人口性别比 47

二、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50

(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成因 50

(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和现状 56

(三)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和城乡差异 62

三、人口老化与老年人口问题 68

(一)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和趋势 68

(二)对人口老化与老年人口问题关系的认识 70

(三)中国现实与未来的老年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73

第三章 婚姻与家庭 80

一、中国人口的婚姻状况与特点 80

(一)分年龄、性别人口的婚姻状况 81

(二)不同人口婚姻状况的差异 87

(三)夫妻年龄差状况 91

二、家庭规模与家庭类型 97

(一)家庭户规模和数量的历史与现状 98

(二)中国家庭户规模构成及城乡差异 102

(三)中国家庭的世代结构分析 103

(四)中国一人户家庭状况 108

三、婚姻、家庭和生育 110

(一)婚姻对生育的影响 111

(二)家庭对生育的影响 112

(三)婚姻、生育对家庭的影响 115

四、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发展 116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制度与婚姻家庭变化之间的关系 116

(二)中国的人口政策对婚姻家庭生育的影响 118

(三)婚姻家庭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19

一、1990年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状况 122

(一)1982-1990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发展状况 122

第四章 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 122

(二)1990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省际差异 124

(三)1990年中国文盲率的省际差异 129

(四)中国人口文化教育水平的国际比较 131

二、1982-1990年中国不同年龄人口的文化程度状况分析 133

(一)1982-1990年中国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变化 133

(二)1982-1990年中国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人口的变化 136

(三)1982-1990年中国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的变化 140

三、1982-1990年中国人口文盲率的变化 142

四、中国1990年就学寿命表的编制与分析 145

(一)就学寿命表的编制 145

(二)1990年就学寿命表的分析 147

第五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 150

一、中国生育水平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150

(一)历史演变 150

(二)90年代生育现状与特点 153

二、妇女生育水平的结构分析 157

(一)生育水平的地区差异 157

(二)城乡生育率及其差别 160

(三)生育水平的民族差异 162

三、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 164

(一)妇女文化程序对生育的影响 165

(二)职业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167

四、90年代生育形势与生育的难点 170

(三)婚姻状态对生育的影响 170

(一)90年代的生育形势 171

(二)人口控制的难点 173

五、90年代的人口控制及对策 175

第六章 死亡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 178

一、死亡率水平及其变化 179

(一)死亡水平的度量 179

(二)死亡率的水平与变化 180

二、死亡率的差异分析 181

(一)死亡率的地区和城乡差异 181

(二)死亡率的民族差异 182

(三)死亡率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185

(一)死亡原因分析 192

三、影响死亡水平的因素 192

(二)社会经济发展与死亡水平变化 195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97

(一)80年代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水平 197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城乡和地区差异 198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民族差异 200

第七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203

一、人口分布 203

(一)人口分布状况 203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11

二、人口城镇化 214

(一)人口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214

(二)人口城镇化与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220

(三)农村城镇化 223

(四)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发展模式 228

(五)人口城镇化的前景展望 230

第八章 人口迁移和流动 238

一、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及特征 239

(一)迁移状况 239

(二)迁移特征 251

(三)迁移人口的职业状况 256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 257

三、中国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 261

(一)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61

(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63

(三)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测量 264

(四)完善人口迁移的调控机制 266

四、人口的国际迁移及流动 269

第九章 少数民族人口 273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 274

(一)人口数量增长不断加快 274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 278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281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构成 281

(二)年轻型人口的转变 283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与家庭 286

(一)少数民族妇女婚姻状况的变化 286

(二)平均初婚年龄的差异 289

(三)家庭状况 290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状况 292

(一)总和生育率的下降 292

(二)人口出生率和生育孩次构成 296

(三)子女存活率的差异 299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死亡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 300

六、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 302

(一)文化程度有所提高 302

(二)文盲人口状况与问题 304

(三)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高低悬殊 311

(一)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率高中有降 313

七、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状况 313

(二)传统类型产业结构亟需转变 314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职业构成 316

第十章 劳动力资源的构成与配置 321

一、劳动力资源规模、构成及其利用程度 321

(一)劳动力资源规模构成及制约因素分析 321

(二)劳动力资源类别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324

(三)中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分析 326

二、在业人口状况 329

(一)在业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 330

(二)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 337

(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就业结构 339

(四)全国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 343

(五)在业人口的文化构成 347

三、不在业人口的状况 352

(一)不在业人口的规模与类别构成 354

(二)不在业人口的年龄与性别构成 355

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357

(一)劳动力资源类别构成的合理配置 358

(二)非农产业部门富余人员的出路 360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61

第十一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363

一、中国人口与资源、能源 363

(一)耕地与人均水平 364

(二)畜牧业、渔业资源 365

(三)森林资源及人均占有水平 366

(四)矿产资源及人均占有水平 367

(五)能源资源及人均占有水平 368

(六)水资源及人均占有水平 370

(七)人力资源 371

二、中国人口与环境 375

(一)生态环境 375

(二)社会环境 384

三、未来人口和资源环境的预测与对策 386

(一)未来资源预测与对策 386

(二)生态环境预测与对策 389

一、人口与消费的一般关系 391

(一)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391

第十二章 人口与消费的关系 391

(二)消费和积累的一般关系 392

二、中国人口增长与消费的关系 392

(一)消费与人口增长关系的演变 392

(二)人口增长与人均消费水平 395

(三)收入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397

(四)人口增长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404

(五)消费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412

三、90年代中国人口与消费的关系 412

(一)90年代中国的人口增长 412

(二)人口增长与消费的关系 413

(三)实现人口与消费合理增长应重视的问题 415

(一)预测的基本数据 423

第十三章 跨世纪的人口前景展望 423

一、人口预测方案选择 423

(二)90年代以来的妇女生育率 424

(三)人口死亡模式和平均预期寿命 425

(四)城镇人口比例的确定 426

(五)高、中、低人口预测方案 426

二、未来人口发展的预测 427

(一)总人口、出生人口 427

(二)死亡人口 431

(三)城乡人口迁移 432

(四)人口年龄构成 434

编后记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