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第一篇中医学的科学基础第一章中医学的文化基础第一节中医学的产生与中国文化 1
第二节中医学的兴盛与中国文化 2
第三节中医学的局限与中国文化 3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 5
一、阴阳的变化规律 5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6
第二节五行学说 8
一、五行的归类推演 8
二、五行的生克规律 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0
第二篇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第一章脏 象第一节五脏 13
第二节六腑 19
第三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20
第二章经 络第一节经络的组成 25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 26
第三节十二经脉 27
第四节奇经八脉 41
第三章气、血、津液第一节气 47
第三节津液 49
第二节血 49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50
第四章病 因第一节外来致病因素 52
第二节精神致病因素 55
第三节其他致病因素 55
第四节继发致病因素 57
第五章病 机第一节邪正盛衰 59
第二节阴阳失调 60
第三节气血失常 60
第四节内生“五邪” 61
第三篇中医学的诊断方法第一章诊断技术第一节望诊 63
一、望全身情况 63
二、望局部情况 65
三、望舌 67
四、望小儿指纹 72
第二节闻诊 72
一、听声音 72
二、嗅气味 73
二、问起病及疾病的经过 74
一、问一般情况 74
第三节问诊 74
三、问病史 75
四、问现在症状 75
第四节切诊 82
一、脉诊 82
二、按诊 87
第二章诊断理论与方法第一节八纲辨证 89
一、辨表里 89
二、辨寒热 91
三、辨虚实 93
四、辨阴阳 96
第二节脏腑辨证 9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98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00
三、脾与胃病辨证 103
四、肝与胆病辨证 10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07
六、脏腑兼病辨证 108
一、太阳病证 110
第三节六经辨证 110
二、阳明病证 111
三、少阳病证 111
四、太阴病证 112
五、少阴病证 112
六、厥阴病证 113
第四节卫气营血辨证 113
一、卫分证 113
三、营分证 114
二、气分证 114
四、血分证 115
第四篇中医学的防治法则第一章治 则第一节治病求本 117
第二节扶正祛邪 121
第三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22
第二章治 法第一节内治法 124
第二节饮食疗法 129
第三节情志疗法 133
第五篇中 药第一章中药基本知识第一节中药的性能 135
一、四气五味 135
二、升降浮沉 136
三、归 经 137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 137
一、炮制的目的 138
二、炮制的方法 138
第三节中药的用法 142
一、配伍 142
二、用 量 142
三、用 法 143
四、用药禁忌 144
第二章常用中药第一节解表药 146
一、发散风寒药 146
麻黄(146)桂枝(147)荆芥(147)防风(147)羌活(148)细辛(148)白芷(148)生姜 149
二、发散风热药 149
桑叶(149)菊花(149)牛蒡子(150)柴胡(150)葛根(150)升麻(151)蝉衣(151)薄荷 151
[附]其他常用解表药简表 152
第二节清热药 153
一、清热泻火药 153
二、清热燥湿药 154
石膏(153)知母(153)栀子 154
黄芩(154)黄连(154)黄柏(155)龙胆草(155)苦参 155
三、清热解毒药 156
金银花(156)连翘(156)大青叶(157)板蓝根(157)蒲公英(157)白头翁(157)鱼腥草(157)白花蛇舌草(158)败酱草(158)射干 158
四、清热凉血药 159
水牛角(159)生地黄(159)玄参(159)牡丹皮 160
五、清虚热药 160
地骨皮(160)青蒿(161)[附]其他常用清热药简表 161
第三节泻下药 163
一、攻下药 164
大黄(164)芒硝(164)番泻叶 165
二、润下药 165
火麻仁(165)郁李仁 165
三、峻下逐水药 166
甘遂(166)大戟(166)巴豆(166)[附]其他常用泻下药简表 167
第四节消导药 167
鸡内金(167)麦芽(168)山楂(168)莱菔子(169)[附]其他常用消导药简表 169
第五节芳香化湿药 169
砂仁(170)藿香(170)苍术 170
第六节利水渗湿药 171
厚朴(171)[附]其他常用芳香化湿药简表 171
一、利水消肿药 172
茯苓(172)泽泻(172)薏苡仁 172
二、利水通淋药 173
车前子(173)萹蓄 173
三、利湿退黄药 174
茵陈(174)金钱草(174)[附]其他常用利水渗湿药简表 174
第七节祛风湿药 175
独活(176)威灵仙(176)秦艽(176)木瓜(176)五加皮(177)桑寄生(177)[附]其他常用祛风湿药简表 177
第八节化痰、止咳平喘药 178
一、温化寒痰药 179
半夏(179)天南星(180)白芥子 180
二、清化热痰药 180
桔梗(181)贝母(181)前胡(181)瓜蒌(182)昆布 182
三、止咳平喘药 182
杏仁(183)百部(183)款冬花(183)苏子(184)[附]其他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简表 184
第九节理气药 185
枳实(185)陈皮(186)木香 187
第十节活血祛瘀药 188
[附]其他常用理气药简表 188
香附(187)乌药(187)薤白 188
丹参(189))川芎(189)桃仁 189
红花(190)牛膝(190)乳香 191
没药(191)益母草(191)延胡索(192)郁金(192)三棱(192)莪术(193)?虫(193)[附]其他常用活血祛瘀药简表 194
第十一节止血药 195
仙鹤草(195)白芨(195)棕榈炭(196)地榆(196)三七(196)蒲黄(196)艾叶(197)[附]其他常用止血药简表 197
第十二节开窍药 198
麝香(198)冰片(199)菖蒲 199
苏合香 199
第十三节平肝息风药 200
羚羊角(200)天麻(200)钩藤(201)全蝎(201)蜈蚣(201)牡蛎(202)龙骨(202)[附]其他常用平肝息风药简表 203
第十四节安神药 203
酸枣仁(203)远志(204)合欢皮(204)朱砂 204
第十五节温里药 205
附子(205)干姜(206)肉桂 206
吴茱萸(207)[附]其他常用温里药简表 207
第十六节补虚药 208
一、补气药 208
人参(208)党参(209)黄芪(209)白术(210)山药(210)大枣(210)甘草 211
二、补血药 211
三、补阴药 214
当归(212)熟地黄(212)何首乌(213)阿胶(213)白芍 214
沙参(214)麦门冬(215)石斛(215)枸杞子(215)百合 216
鳖甲(216)女贞子 216
四、补阳药 217
杜仲(217)淫羊藿(217)菟丝子(218)[附]其他常用补虚药简表 218
第十七节固涩药 219
[附]其他常用固涩药简表 222
第十八节驱虫药 222
山茱萸(220)五味子(220)麻黄根(220)肉豆蔻(221)金樱子(221)乌贼骨(221)浮小麦 222
使君子(223)槟榔(223)雷丸(224)[附]其他常用驱虫药简表 224
第十九节外用药 224
雄黄(224)明矾(225)青黛 225
蟾酥(226)[附]其他常用外用药简表 226
第六篇方 剂第一章方剂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方剂与治法 228
第二节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229
一、组成原则 229
二、组成变化 229
二、丸剂 230
一、汤剂 230
第三节方剂的剂型 230
三、散剂 231
四、膏 剂 231
五、丹剂 231
六、酒 剂 231
九、冲剂 232
十、针剂 232
八、片 剂 232
七、糖浆剂 232
第二章常用方剂第一节解表剂 233
一、散寒解表剂 233
麻黄汤(233)桂枝汤(234)荆防败毒散 235
二、透热解表剂 235
银翘散(235)麻杏石甘汤 236
第二节泻下剂 236
一、寒下剂 237
大承气汤 237
麻子仁丸 238
三、润下剂 238
二、温下剂 238
温脾汤 238
四、逐水剂 239
十枣汤 239
第三节和解剂 239
一、和解少阳剂 240
小柴胡汤 240
二、调和肝脾剂 240
四逆散(240)逍遥散 241
第四节清热剂 242
三、调和肠胃剂 242
半夏泻心汤 242
一、清气分热剂 243
白虎汤 243
二、清营凉血剂 244
清营汤(244)犀角地黄汤 244
三、清热解毒剂 245
黄连解毒汤(245)普济消毒饮 246
四、清脏腑热剂 246
青蒿鳖甲汤 247
导赤散(246)龙胆泻肝汤 247
五、清虚热剂 247
第五节温里剂 248
一、温中祛寒剂 249
理中丸 249
二、回阳救逆剂 249
四逆汤 249
三、温经散寒剂 250
当归四逆汤 250
防风通圣散 251
第六节表里双解剂 251
一、解表攻里剂 251
二、解表清里剂 252
葛根黄芩黄连汤 252
三、解表温里剂 252
五积散 252
第七节补益剂 253
一、补气剂 254
四君子汤(254)补中益气汤(254)生脉散 255
四物汤(256)归脾汤 256
二、补血剂 256
三、补阴剂 257
六味地黄丸 257
四、补阳剂 258
肾气丸 258
第八节固涩剂 259
一、敛汗固表剂 259
金锁固精丸 260
二、涩精止遗剂 260
牡蛎散(259)玉屏风散 260
三、涩肠固脱剂 261
真人养脏汤 261
四、固崩止带剂 262
固冲汤(262)完带汤 262
第九节安神剂 263
一、重镇安神剂 263
朱砂安神丸 263
酸枣仁汤 264
第十节开窍剂 264
二、养心安神剂 264
一、凉开剂 265
安宫牛黄丸 265
二、温开剂 266
苏合香丸 266
第十一节理气剂 266
一、行气剂 267
越鞠丸(267)半夏厚朴汤 268
二、降气剂 268
第十二节理血剂 269
苏子降气汤(268)旋覆代赭汤 269
一、活血祛瘀剂 270
血府逐瘀汤(270)生化汤(271)补阳还五汤 271
二、止血剂 272
十灰散(272)小蓟饮子 272
第十三节消导剂 273
保和丸 273
第十四节祛湿剂 274
一、芳香化湿剂 275
藿香正气散(275)平胃散 275
茵陈蒿汤(276)三仁汤 276
二、清热利湿剂 276
八正散 277
三、利水渗湿剂 278
五苓散(278)五皮饮 278
四、温阳化湿剂 279
实脾饮 279
五、祛风胜湿剂 280
羌活胜湿汤(280)独活寄生汤 280
第十五节祛痰剂 281
一、燥湿化痰剂 281
清气化痰丸 282
二陈汤 282
二、清热化痰剂 282
三、润燥化痰剂 283
贝母瓜蒌散 283
四、温化寒痰剂 283
苓甘五味姜辛汤 283
五、治风化痰剂 284
止嗽散(284)半夏白术天麻汤 284
川芎茶调散 285
一、疏散外风剂 285
第十六节治风剂 285
二、平熄内风剂 286
镇肝熄风汤(286)羚角钩藤汤 287
第十七节润燥剂 287
一、轻宣外燥剂 288
杏苏散(288)桑杏汤(288)清燥救肺汤 289
第十八节驱虫剂 290
乌梅丸 290
养阴清肺汤 290
二、滋阴润燥剂 290
第十九节痈疡剂 291
仙方活命饮(291)五味消毒饮(292)透脓散(292)阳和汤(293)大黄牡丹皮汤 294
第七篇临床诊疗技术第一章内科病证诊疗第一节外感病 295
感冒(295)风温(297)湿温 299
秋燥(301)痧症(303)中暑 305
第二节杂病 306
咳嗽(306)喘证(308)肺痨 310
胃脘痛(312)呕吐(314)泄泻(316)痢疾(318)便秘(320)腹痛(322)胁痛(324)水肿(325)[附]肾小球肾炎(327)黄疸 328
[附]病毒性肝炎(330)淋证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