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动脉粥样硬化 1
第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形态变化 1
第一节 动脉的正常结构 1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 7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在各部位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0
第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学 31
第一节 年龄因素的作用 31
第二节 饮食因素的作用 33
第三节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 36
第四节 吸烟与动脉粥样硬化 38
第五节 体力活动与动脉粥样硬化 41
第六节 性别与动脉粥样硬化 43
第七节 精神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43
第八节 其它因素 45
第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学 50
第一节 血浆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51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与力学因素 86
第三节 血管内皮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 104
第四节 动脉壁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 130
第五节 动脉平滑肌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 153
第六节 血小板、血栓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 174
第七节 免疫与动脉粥样硬化 191
第八节 遗传与动脉粥样硬化 205
第九节 神经内分泌与动脉粥样硬化 222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退 246
第一节 消退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的评价 246
第二节 几种主要动物模型上的消退研究进展 248
第三节 消退时细胞和亚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 256
第四节 消退时的生化改变 263
第五节 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的现代证据 269
第六节 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的可能机理 271
第七节 展望和结语 279
第五章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方法 286
第一节 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复制方法 286
第二节 动脉内皮损伤的方法 296
第三节 流变学在动脉粥样硬化造型中的应用 303
第四节 组织和细胞培养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应用 306
第五节 细胞化学中的几种特殊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应用 313
第六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原则 320
第一节 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 320
第二节 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327
第三节 加强管壁屏障,限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328
第七章 总论 334
第二篇 冠心病 334
第八章 冠脉循环及其调节 339
第一节 冠脉循环的特征及研究冠脉血流的意义 339
第二节 冠脉血流的调节 343
附录 冠脉流量的测定原理 385
第九章 心肌需氧的调节及急性心肌缺氧的病理生理 406
第一节 心肌需氧与供氧间的平衡 406
第二节 心肌力学的基本概念 407
第三节 心肌耗氧量的决定因素 410
第四节 研究心肌耗氧量决定因素的临床意义 417
第五节 急性心肌缺氧时心肌的形态变化 420
第六节 急性心肌缺氧时心肌的代谢变化 424
第七节 急性心肌缺氧时心肌收缩力的变化 433
第八节 心肌缺氧与缺血性影响的差别 435
附录 心肌耗氧量的测定 436
第十章 心绞痛 445
第一节 临床表现及其诱因 445
第二节 疼痛的产生及冲动传导途径 446
第三节 病理所见 447
第四节 心绞痛的发生原理 447
第五节 心绞痛的治疗 450
第六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 451
第七节 变异型心绞痛 455
第十一章 心肌梗死 465
第一节 概述 465
第二节 病因发病机制 469
第三节 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 481
第四节 心肌梗死的代谢变化和心肌酶的释放 486
第五节 心肌梗死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491
第六节 心肌梗死时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包括心源性休克) 493
第七节 预后 512
第八节 防治问题 513
附录 心肌梗死范围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520
第十二章 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 540
第一节 临床表现 540
第二节 发病原因 541
第三节 发病机制 545
第四节 治疗原则 550
第十三章 心律失常 556
第一节 心肌梗死时心电图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556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律失常 561
第三节 慢性冠状动脉疾病以及愈合的心肌梗死并发的心律失常 576
第四节 猝死 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