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L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建和,王岚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15103585
  • 页数:2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较为详细地阐述了xDSL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广泛应用,重点介绍了ADSL技术。对于ADSL技术的介绍分为网络层和核心技术层两个层面,通过网络层的介绍,便于快速把握ADSL接入技术的全貌,了解它与xDSL技术的关系以及在宽带通信网络中的位置;在对核心技术层面的介绍中,涉及了ADSL汇编码调制技术,如DMT、CAP、QAM等,以及发送和接收模块设计等。 结合宽带通信支持网络,本书概要阐述了通信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互联基础和ATM宽带网络技术;深入解析了ADSL宽带接入通信网络系统协议栈,对于计算机网络协议和通信网络技术的结合做了系统的分析;介绍ADSL各种工程应用,包括用户端硬件安装和软件设置,ADSL网络测试和维护等。 作为ADSL宽带接入的相关知识,本书对于有线电视的HFC技术和Home PNA技术也进行了讨论和客观的比较,并对于宽带接入的未来给予了展望。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对ADSL接入技术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学生。

目录 1

第1章 ADSL接入技术概述 1

1.1 用户接入通信网络系统 2

1.2 用户通信业务分类 3

1.3 用户业务带宽特性 5

1.4 多种宽带接入技术 6

1.5 xDSL接入技术方兴未艾 7

1.6 国内外宽带ADSL接入技术发展调查 8

1.7 ADSL能够实现的用户业务类型与用户分类 10

1.8 ADSL宽带接入应用 11

第2章 xDSL技术 13

2.1 E1/T1技术与xDSL技术 14

2.2 铜线宽带接入限制因素 15

2.2.1 用户线路高频传送衰减 15

2.2.2 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 15

2.3 xDSL的兴起 16

2.3.1 xDSL业务需求 16

2.3.2 先进的编解码技术 16

2.3.3 回波抵消技术与FDM技术应用 17

2.4.1 速率对称型 19

2.4 xDSL技术分类 19

2.4.2 速率非对称型 20

2.5 xDSL调制技术 21

2.5.1 QAM调制技术 21

2.5.2 CAP调制技术 22

2.5.3 DMT调制技术 22

2.5.4 2B1Q调制技术 22

2.6 xDSL标准化过程 23

2.7 ITU-T有关xDSL建议规范 23

2.7.3 G.991.1建议定义HDSL传送系统 24

2.7.2 G.992.2建议定义无分离器ADSL收发器(G.lite)规范 24

2.7.1 G.992.1建议定义ADSL收发器(G.dmt)规范 24

2.7.4 G.991.2建议定义SHDSL收发器 25

2.8 xDSL技术比较 25

第3章 ADSL接入宽带通信网络系统模型 27

3.1 ADSL技术标准 28

3.2 G.dmt和G.lite 28

3.3 业务服务通用参考配置模型 29

3.3.1 G.dmt参考模型 30

3.3.2 G.lite参考模型 31

3.5 接入网络协议参考配置 32

3.4 ADSL管理层配置参考模型 32

3.6.1 端到端数据连接 34

3.6 数据业务模型 34

3.6.2 服务选项 35

3.7 服务框架 36

3.7.1 访问配置 37

3.7.2 功能需求 37

3.8.1 客户前端网络 38

3.8.2 接入网络 38

3.8 宽带服务网络 38

3.8.3 城域宽带网络 39

3.8.4 服务提供商网络 39

3.9 数据传送参考模型 39

3.9.1 ATU-C发射机参考模型 39

3.9.2 ATU-R发射机参考模型 41

第4章 ADSL宽带接入技术指标 44

4.1 ADSL承载信道功率谱特性 45

4.2 ADSL承载信道 49

4.3 ADSL系统传送等级 50

4.3.2 传送等级2M-1的承载信道配置 51

4.3.1 传送等级2M-0的承载信道配置 51

4.3.3 传送等级2M-2的承载信道配置 52

4.3.4 传送等级2M-3的承载信道配置 52

4.3.5 双工承载信道速率 52

4.3.6 组合配置选项 52

4.4 ADSL系统应用传送能力配置 53

4.4.1 ADSL的两种传输模式 53

4.4.2 基于STM数据总的传送比特率 54

4.4.3 基于ATM信元数据传送速率 55

4.4.6 净负荷传送时延 56

4.4.5 STM/ATM数据传送开销功能信道对应的速率 56

4.4.4 用于ATM传送的总的比特率 56

第5章 ADSL编码调制技术 57

5.1 单载波调制编码技术 58

5.1.1 2B1Q 58

5.1.2 正交幅度调制(QAM)编码 58

5.1.3 无载波幅度/相位编码(CAP) 60

5.2 多载波调制编码技术 60

5.2.1 DMT调制的原理 61

5.2.2 DMT技术的挑战 69

5.3.4 设备复杂度 71

5.3.3 速率 71

5.3 几种调制方式的比较 71

5.3.2 功耗 71

5.3.1 自适应均衡 71

5.3.5 小结 72

第6章 ADSL收发器工作原理 73

6.1 收发器的帧结构 74

6.1.1 参考点 74

6.1.2 复帧结构 75

6.1.3 数据帧结构 77

6.2.1 扰码模块 79

6.2 发送和接收模块设计 79

6.2.2 R-S编码模块 80

6.2.3 交织模块 81

6.2.4 载波排序模块 81

6.2.5 TCM/QAM模块 82

6.2.6 IFFT/FFT模块 82

6.2.7 循环前缀模块 82

6.2.8 D/A、A/D转换器 82

6.2.9 均衡器 82

6.3.1 基本功能 83

6.3 初始化过程 83

6.3.2 激活与回应阶段 84

6.3.3 训练阶段 87

6.3.4 信道分析 88

6.3.5 交换阶段 89

6.4 ADSL的动态速率调整 90

第7章 计算机网络开放系统互联 91

7.1 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 92

7.2 TCP/IP网络参考模型与互联 94

7.3 TCP/IP网际互联的体系结构 95

7.4 TCP/IP网络协议栈 96

7.4.1 应用层协议 96

7.4.2 传送层协议 97

7.4.3 网络层协议 97

7.4.4 数据链路层 97

7.5 计算机网络地址 97

7.5.1 TCP/IP网络与子网结构 98

7.5.2 IP地址的构成 98

7.5.3 基于类别的地址 100

7.6 IPv6的地址方案 101

7.5.4 基于无类别路由地址(CIDR) 101

7.6.1 IPv6中的地址配置 102

7.6.2 IPv4升级到IPv6的问题 103

7.7 局域网和广域网 103

7.8 网络通信地址解析 104

7.8.1 ARP协议原理 104

7.8.2 IP地址冲突 106

7.8.3 代理ARP 106

7.8.4 反向ARP 107

第8章 ATM宽带网络技术 108

8.1.2 分组方式 109

8.1 数据通信网络宽带化演进 109

8.1.1 电路方式 109

8.1.3 帧方式(帧中继) 110

8.1.4 信元方式 110

8.1.5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比较 111

8.2 ATM技术基本原理 111

8.3 ATM分层结构 114

8.3.1 物理层 114

8.3.2 ATM层 115

8.4.1 AAL1适用于A类业务 116

8.3.3 ATM适配层 116

8.4 ATM适配 116

8.4.2 AAL2适用于B类业务 117

8.4.3 AAL3/4适用于C、D类业务 117

8.4.4 AAL5适用于C类业务 117

8.5 ATM交换 118

8.5.1 空分交换和时分交换 118

8.5.2 VP交换和VC交换 119

8.5.3 ATM信元交换设备 120

8.6 ATM连接 121

8.7.2 网络拥塞管理的基本思想 123

8.7 ATM拥塞控制 123

8.7.1 ATM网络拥塞管理的重要性 123

8.7.3 网络拥塞管理的主要策略 124

8.8 ATM宽带网络保护 125

8.9 ATM宽带网络 126

第9章 IP over ATM 129

9.1 IP通信网络传送模型 130

9.2 IP接入通信网络技术分类 132

9.3 基于ATM技术的接入网络框架 132

9.4 IP over ATM重叠模型 134

9.4.1 IPoA 135

9.4.2 ATM局域网仿真(LANE) 136

9.4.3 ATM支持多协议(MPoA) 138

9.5 IP over ATM集成模型 141

9.6 MPLS技术 142

9.6.1 MPLS网络关键技术 142

9.6.2 流量工程机制 144

9.6.3 MPLS QoS机制 145

9.7 IP over ATM的优、缺点 146

第10章 IP over ATM over ADSL 147

10.1 ATM网络的IP数据封装 148

10.2 PPP技术 150

10.2.1 PPP拨号连接 150

10.2.2 PPP的运行机制 152

10.2.3 PPP在ATM网络中的应用 152

10.2.4 PPP通信过程 153

10.3 PPPoE技术 154

10.4 PVC连接方式 156

10.4.1 端到端的ATM/ADSL连接 156

10.4.2 非端到端ATM/ADSL连接 157

10.5 SVC连接方式 158

10.5.1 虚拟UNI模式 159

10.5.2 DSLAM信令模式 159

10.6 ATM信元的ADSL传送 159

10.6.1 宽带网络局端 160

10.6.2 用户接入端功能模块 162

10.7 流量整形 163

第11章 ADSL宽带接入工程应用 164

11.1 ADSL接入技术应用参考模型 165

11.2.2 外置式的ADSL Modem 166

11.2 IP接入连接方式 166

11.2.1 ATM 25网卡 166

11.2.3 以太网网卡 167

11.3 静态IP与动态IP接入工程应用 167

11.4 RFC-1483封装工程应用方式 169

11.4.1 RFC-1483桥接 169

11.4.2 RFC-1483路由 170

11.5 PPP over ATM接入方式 171

11.5.1 PPP-PPTP接入方式 172

11.5.2 BMTP接入方式 173

11.5.3 PPP代理接入方式 174

11.5.4 PPPoE接入方式 176

11.6 NSP网关架构 177

11.6.1 端到端与非端到端的ATM连接比较 177

11.6.2 LAC应用方式 178

11.6.3 BAS应用方式 178

11.7 ADSL工程接入实现类型比较 179

第12章 ADSL用户端网络配置 180

12.1.1 内部协议和外部协议 181

12.1 局域网中的通信协议 181

12.1.2 NetBEUI通信协议 182

12.1.3 IPX/SPX及其兼容协议 182

12.1.4 TCP/IP 183

12.1.5 选择通信协议的原则 184

12.2 ADSL接入用户端配置 185

12.2.1 用户端硬件安装 185

12.2.2 用户端软件配置 186

12.2.3 PPPoE虚拟拨号软件的安装和设置 187

12.3.2 用户端的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193

12.3.1 局端与用户线路的常见故障和应注意的问题 193

12.3 ADSL用户接入常见故障和应注意的问题 193

第13章 ADSL宽带接入网管 195

13.1 ADSL网络管理系统 196

13.2 网管连接和接口协议 197

13.2.1 EOC帧的位置安排和结构 197

13.2.2 EOC消息 198

13.2.3 EOC协议状态 199

13.3 配置管理功能 200

13.3.5 VP路径配置参数 201

13.4 故障管理功能 201

13.3.6 其他配置 201

13.3.2 VP/VC配置功能 201

13.3.4 ATM物理链路配置功能 201

13.3.3 VP/VC配置请求信息 201

13.3.1 配置请求信息 201

13.4.1 设备告警 202

13.4.2 通信告警 202

13.4.3 环境告警 202

13.4.4 服务质量告警 202

13.4.5 故障诊断 202

13.5.1 性能数据的监测和上报 203

13.5 性能管理功能 203

13.5.2 当前数据 204

13.5.3 历史性能统计数据 204

13.5.4 周期性收集的性能数据 204

13.5.5 非周期性收集的性能数据 204

13.5.6 性能信息存储功能 204

13.5.7 网络业务量管理 204

13.6.1 定义访问请求者的访问权限 205

13.6.2 保护管理信息不被无权限使用 205

13.5.9 日志管理 205

13.6 安全管理功能 205

13.5.8 性能分析 205

13.6.3 保护管理信息不被传送给无权限的接收者 206

13.7 端口管理功能 206

13.7.1 ATU-R端口管理 206

13.7.2 ATU-C端口管理 206

13.7.3 测试功能管理 207

第14章 ADSL接入系统测试 208

14.1.1 ADSL G.dmt系统传输性能测试 209

14.1 ADSL接入传送部分测试 209

14.1.2 ADSL G.lite系统传输性能测试 212

14.1.3 DSLAM上连光接口测试 213

14.2 ADSL线路接口协议一致性测试 214

14.2.1 ADSL线路接口的兼容测试 215

14.2.2 RFC-1483 LLC封装协议一致性测试 216

14.3 话音信道电气特性测试 216

14.3.1 直流特性 216

14.3.2 话音频带特性 217

14.3.3 话音分离器(Splitter)接口测试 218

14.3.4 话音分离器接口功率谱模板测试 219

14.3.5 用户端口完好率测试 220

14.3.6 用户端上网验证测试 220

14.4 网络管理功能验证 220

14.5 管理业务性能测试 221

14.6 ADSL的业务验证 221

第15章 ADSL典型应用案例介绍 223

15.1 ADSL宽带通信应用系统 224

15.2 早期ADSL宽带网络的启发 225

15.3 ADSL接入网络的PPPoE应用方式 226

15.3.1 PPPoE应用认证模式 227

15.3.3 PPPoE接入多用户支持 229

15.3.2 PPPoE宽带接入的优点 229

15.4 典型ADSL工程应用方式 230

15.4.1 用户单个计算机终端连接 230

15.4.2 电视机+机顶盒应用 231

15.4.3 电视机+单个计算机终端应用 231

15.4.4 小型局域网应用 232

15.4.5 局域网间ADSL技术互联应用 233

15.5 工程应用案例 234

15.5.1 宾馆使用ADSL技术 234

15.5.3 中、小学校校园使用ADSL技术 235

15.5.2 小区使用ADSL技术 235

15.6 虚拟专用接入网 237

15.7 ADSL技术应用发展趋向 238

15.7.1 扁平化的支持网络 238

15.7.2 DSLAM技术的演化 239

15.7.3 上联接口IP化的ADSL应用 240

15.7.4 纯IP构架的ADSL应用 241

15.7.5 三种ADSL应用方式的比较 242

15.8 ADSL宽带通信网络试验系统简介 243

第16章 宽带接入技术比较 245

16.1 ADSL接入与两种传统接入技术的比较 246

16.2 HFC接入技术 247

16.2.1 同轴电缆传输频带划分 249

16.2.2 Cable Modem结构与工作原理 250

16.2.3 HFC关键技术问题 251

16.3 HFC接入系统的不足及与ADSL接入技术的比较 251

16.4 Home PNA技术 253

16.4.1 Home PNA特点 254

16.4.2 Home PNA的参考模型与实现原理 254

16.4.3 帧格式 254

16.4.5 电气特性 255

16.4.4 频分复用技术 255

16.5 Home PNA在ADSL中的应用 256

第17章 宽带接入未来展望 258

17.1 ATM技术与IP技术的发展和竞争 259

17.2 宽带接入的光纤化 259

17.3 宽带上缺少“内容” 261

17.4 FTTH会姗姗来迟 261

17.5 多种宽带接入并存 262

17.6 三网趋向融合 262

英汉缩略词对照注释表 264

参考文献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