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全国八院校《社会心理学教程》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7311000033
  • 页数:622 页
图书介绍:

序[王康] 1

第一编 总论 1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对象 1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 7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8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8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14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19

一、遗传学和生物学的理论 22

二、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 24

三、知觉与认知的理论 26

四、诱因--冲突理论 28

五、符号相互作用论 32

第四节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34

本章概要 38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0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40

一、方法与方法论 41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42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42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术语 45

第三节 具体方法 48

一、观察 48

二、调查研究 50

三、测验 51

四、非强迫性测量 52

五、档案研究 53

六、跨文化研究 54

七、实验 54

八、相关研究 63

九、个案研究 66

第四节 倾向性与或然性 66

一、倾向性 67

二、或然性 71

本章概要 73

第二编 个体社会心理 75

第三章 个体的社会化 75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75

一、社会化的概念 75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 77

一、社会教化 80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80

二、个体内化 91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研究和理论 95

一、认知派的研究--道德发展阶段论 95

二、新行为派的研究--社会学习论 102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 105

本章概要 112

第四章 自我意识 114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114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114

二、自我的基本特性 118

三、自我对于个体活动的意义 119

一、关于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系统认识 125

第二节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125

二、自我认知的方式 126

三、自我评价的方式 131

第三节 自我行动 134

一、影响自我行动的情境性因素 134

二、自我行动的方式 139

本章概要 154

第五章 社会认知 156

二、社会认知的内容 157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157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一般概念 157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若干效应 174

一、首因效因和近因效应 174

二、晕轮效应 178

三、定势效应 180

四、社会刻板印象 181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83

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 183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观因素 188

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96

一、归因的概念 197

二、归因的主要类别 199

三、根据线索推断行为原因的原则 201

四、凯利的三度理论 203

五、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分歧归因判断 206

本章概要 208

第六章 社会动机 210

第一节 需要和动机概述 210

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210

二、动机的分类 213

三、动机的特征 215

四、决定动机模式的心理因素 220

第二节 侵犯 222

一、关于侵犯概念的讨论 223

二、对侵犯动机的解释 224

三、侵犯的消除与控制 228

第三节 亲和与利他 232

一、亲和 232

二、利他 238

第四节 成就、赞许等社会动机 243

一、成就动机 243

二、赞许动机 248

四、管理动机 251

三、安全动机 251

第五节 动机理论 253

一、本能学说 253

二、里比多学说 254

三、行为主义学说 254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能说 256

五、认知论 257

六、苏联的动机理论 259

本章概要 263

第七章 社会态度 265

第一节 态度概述 265

一、态度的概念 265

二、态度的特征 269

三、态度的功能 271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273

一、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273

二、态度与行为产生一致和不一致现象的原因 275

三、影响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条件和因素 276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281

一、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 282

二、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 284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294

一、态度量表法 295

二、其它方法 300

本章概要 302

第八章 改变态度的方法 304

第一节 改变态度是多变量的艺术 304

一、研究改变态度的方法的重要性 304

二、影响态度的基本因素 306

第二节 提高劝导者的可信度 308

一、专业性(权威性) 308

二、可靠性 310

一、合理地安排信息材料 314

第三节 有效地传递信息 314

二、正确使用传递信息的方法 321

第四节 把握目标对象的特点 327

一、目标对象原来态度的特点 327

二、目标对象的人格特征 333

三、目标对象的社会背景 334

本章概要 337

第三编 交往心理 339

第九章 人际沟通 339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339

一、沟通和人际沟通 339

二、人际沟通过程分析 345

三、沟通网络 349

四、沟通的种类 352

一、言语沟通的工具--语言 355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工具 355

二、非言语沟通的工具--非语言符号系统 360

第三节 沟通心理 360

一、沟通动机 366

二、选择信息的心理 368

三、接受和理解信息的心理 372

本章概要 375

第十章 人际影响 377

第一节 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377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 378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 381

第二节 模仿、暗示和感染 387

一、模仿 387

二、暗示 394

三、感染 401

第三节 从众和服从 406

一、从众 406

二、服从 415

本章概要 424

第十一章 人际关系 425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425

二、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 428

三、人际反应特质 429

第二节 人际吸引 431

一、外貌吸引 431

二、邻近性吸引 434

三、熟识吸引 437

四、能力吸引 438

五、相似和互补性吸引 440

六、影响人际吸引的个性品质因素 443

七、爱情 444

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 448

一、竞争、合作与利益的关系 448

二、利益协调 450

三、竞争与合作的游戏研究 452

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竞争 457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和改善 458

一、莫里诺社会测量法 459

二、参照测量法 465

三、贝尔斯测量法 466

四、人际关系的改善 469

本章概要 471

一、群体及群体特征 473

第一节 群体与群体心理 473

第十二章 小群体心理研究 473

第四编 群体心理 473

二、群体心理效应 475

三、群体的分类 478

第二节 若干重要群体的心理特征 481

一、非正式群体心理 481

二、家庭心理 483

三、工作群体心理 485

四、集体心理 486

五、阶级心理 487

六、民族心理 489

第三节 群体规范 491

一、群体规范概述 491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492

三、群体规范的种类 494

四、群体规范的作用 495

第四节 群体内聚力 497

一、内聚力与人际关系 498

二、内聚力与工作效率 499

三、影响内聚力的因素 500

第五节 群体决策 503

一、群体决策分析 503

二、极端性转移 506

三、群体决策对个人的影响 508

第六节 群体领导者 510

一、领导者的产生 510

二、领导者的行为 513

三、领导方式 516

本章概要 518

第一节 时尚、流言和舆论 520

一、时尚 520

第十三章 大众心理现象 520

二、流言 525

三、舆论 528

第二节 集群行为 531

一、集群行为的概念 531

二、集群行为的过程 534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536

第三节 去个性化 538

本章概要 543

第五编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545

第十四章 社会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 545

第一节 现代管理需要社会心理学 546

第二节 动机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549

第三节 小群体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552

第四节 领导者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555

第一节 何谓教育社会心理学 559

第十五章 教育社会心理学 559

第二节 教育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560

第三节 教育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563

第十六章 社会心理学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570

第一节 犯罪研究和社会心理学 570

第二节 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几种犯罪原因理论 575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580

第一节 审美趣味与心理文化结构 584

第十七章 审美社会心理学 584

第二节 艺术心理学家对个体趣味的解释 586

第三节 艺术与社会心理 589

第十八章 身心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 593

第一节 身心健康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 593

第二节 几种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597

第三节 讲究心理卫生促进身心健康 601

附录 与本书有关的外国学者译名对照 607

后记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