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发展的回顾 1
一、1990年人口现状与特征 3
(一)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形势仍很严竣 3
(二)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市镇人口发展迅速 4
(三)流动人口增多,流入多于流出 8
(四)人口性别构成向正常方向发展,年龄构成完全进入成年型 9
(五)人口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文盲、半文盲比重显著下降 11
(六)家庭户规模明显缩小,婚姻关系更加稳定 12
(七)生育水平相对稳定,但一胎生育比重下降,早婚早育仍很突出 13
(八)在业人口比重较为稳定,但女性人口在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15
(一)人口总量变化及其特点 17
二、人口总量的变化 17
(二)影响人口总量变化的两个因素 22
(三)人口总量变化的地区差异 25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28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理论 28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总的情况 30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阶段的特点 31
(四)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速度快的原因 34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36
一、人口性别构成 36
(一)人口性别比的变化与特点 36
(二)人口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 40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 43
二、人口年龄构成 43
(二)特殊年龄组人口构成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 47
(三)人口年龄构成类型 50
三、人口老龄化 55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55
(二)老年人口的婚姻、家庭 62
(三)老年人口的再就业 63
(四)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与社会保障 65
第三章 人口文化素质 67
一、人口文化构成状况 67
(一)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构成及其变化 67
(二)分年龄人口文化构成状况 68
(三)分性别人口文化程度状况 69
(四)分地、市人口文化程度状况 70
(五)分行业、职业人口文化程度状况 71
(六)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 75
二、文化素质与教育事业发展 76
(一)初等教育基本得到普及,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76
(二)中等教育在调整中发展,职业教育步伐加快 78
(三)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成人高教进一步加强 78
(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有所增强 80
三、文化素质与人口控制 80
(一)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的生育状况 81
(二)不同职业妇女的生育状况 82
(三)不同地区妇女文化素质与生育率的差异 83
(四)城乡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生育率的差异 84
四、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 85
(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85
(二)山西人才资源状况 86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 92
一、婚姻状况及其特点 92
(一)未婚人口状况 92
(二)有偶人口状况 95
(三)丧偶人口状况 99
(四)离婚人口状况 101
(五)夫妻年龄差状况 103
(六)各种婚姻状况人口的文化程度与职业构成 104
二、家庭规模与家庭类型 107
(一)家庭户户数增长快于家庭户人数增长 108
(二)家庭户规模 108
(三)家庭户类型 111
三、婚姻、家庭与生育 114
(一)婚姻与生育 114
(二)家庭与生育 115
四、婚姻、家庭变化与社会经济 116
(一)婚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16
(二)家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17
第五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 119
一、生育水平 119
(一)生育水平的现状与变化趋势 120
(二)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 133
二、人口控制 139
(一)人口控制的效果 140
(二)人口控制的重点与难点 145
第六章 死亡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 149
一、人口死亡水平 149
(一)死亡率的变化 150
(二)死亡率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 156
(三)影响死亡率的因素 161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67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 167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 168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 171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城乡差异 172
第七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179
一、人口分布 179
(一)人口分布状况与特点 179
(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183
(三)人口分布的城乡差异 196
(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97
二、人口城镇化 198
(一)人口城镇化进程与特点 199
(二)影响人口城镇化的因素 204
(三)人口城镇化与乡镇经济发展 205
(四)城乡人口与农业、非农业人口 205
(五)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208
第八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 209
一、人口迁移状况 209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 209
(二)1982年以来山西人口迁移的基本特点 216
(三)人口迁移原因 225
二、人口流动状况 229
(一)流动人口总量的变动 230
(二)人口流动的基本格局 232
三、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235
(一)人口迁移流动调整了人口布局 236
(三)人口迁移流动加速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237
(二)人口迁移流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37
第九章 少数民族人口 239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 239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 239
(二)少数民族人口地区分布 242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245
(一)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构成 245
(二)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构成 247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250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在业程度 250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251
(二)少数民族人口文盲率低于汉族 254
(一)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程度高于汉族 254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 254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 255
(一)未婚人口状况 256
(二)有偶人口状况 257
(三)丧偶人口状况 259
(四)离婚人口状况 259
六、少数民族自然变动状况 259
(一)少数民族生育状况 260
(二)少数民族死亡人口状况 260
一、劳动力资源状况 262
(一)劳动力资源的构成 262
第十章 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与配置 262
(二)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265
(三)劳动力资源与劳动力就业前景展望 266
二、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267
(一)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 267
(二)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268
(三)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 270
(四)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 272
(五)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273
(六)行业人口与职业人口的交叉 275
三、不在业人口状况 275
(一)城镇待业人口状况 275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280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286
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86
(二)山西劳动产业结构在全国所处位置 287
(三)各地市产业结构发展的重点 288
第十一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290
一、人口与自然资源 290
(一)人口与土地资源 290
(二)人口与水资源 291
(三)人口与森林资源 292
(四)人口与矿产资源 293
二、人口与粮食 294
(一)粮食生产状况 294
(二)粮食消费量状况 295
三、人口与能源 297
四、人口与环境 298
(一)人口与环境的现状 298
(二)确立环保战略,尽快改善环境污染 301
第十二章 人口与消费 305
一、人口与国民收入 305
(一)国民收入总额及其部门构成的发展变化 305
(二)国民收入总额及其部门收入的增长速度 308
(三)国民收入使用额中消费和积累比重的发展变化 309
(四)人口快速增长对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 311
二、人口与消费 312
(一)消费额及其构成的发展变化 313
(二)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增长速度 314
(三)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状况 316
(四)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状况 319
(五)城乡居民家庭的食品消费与恩格尔系数 320
(六)人口快速增长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322
三、人口与积累 323
(一)积累总额及其构成的发展变化 324
(二)积累总额及其构成的增长速度 325
(三)积累率与积累效果的变动 326
四、总人口的分母效应--人均水平 329
(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29
(二)总人口的分母效应与小康目标 330
(三)人均耕地面积 331
(四)人均粮食产量 332
第十三章 人口前景展望 334
一、未来总人口发展预测 334
(一)出生人口预测 334
(二)死亡人口预测 337
(三)迁移人口预测 338
(四)人口总量预测 339
二、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 341
(一)人口性别构成 341
(二)人口年龄构成 342
(三)劳动力资源构成 346
(四)育龄妇女状况 347
(五)人口负担系数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