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社会的发展理论 1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 1
第一章 历史的追踪:古代至近代的社会发展理论 1
(二)中国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 4
二、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 11
(一)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 11
(二)中国隋唐至两宋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 12
三、近代的社会发展理论 16
(一)欧洲近代的社会发展理论 16
(二)中国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 23
一、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学说 26
(一)社会规律客观性学说面临的挑战 26
第二章 现代科学社会发展论的理论真谛 26
(二)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根本区别 29
(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历史性及其相互制约的具体性 33
二、社会历史走向规律性的理论 34
(一)生产力、生产工具和社会发展规律 35
(二)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图式 37
(三)对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 40
三、阶级社会产生的过程性及其历史的启示 44
(一)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的内在因素 44
(二)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 47
(三)历史的启示 49
第三章 对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层思考 51
一、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渊源和形成 51
(一)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 51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 55
二、东方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 59
(一)东方社会是否存在土地私有制 59
(二)东方社会是否是治水社会 64
(三)如何看待东方社会的“停滞” 69
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继承和发展 71
(一)十月革命和列宁过渡时期理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72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 76
第四章 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81
一、社会发展规律地统一性 81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真实含义 81
(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性 83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受制于多种因素 88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88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离不开多样性 90
(三)社会规律统一性和多样性所展示的历史发展前景 95
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 98
(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偶然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98
(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包含着偶然性因素的概率解释 104
四、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体的历史选择 107
(一)社会发展规律是主体的活动规律 107
(二)历史选择——主体活动的能动性 109
第五章 社会发展中的系统协调 114
一、协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114
(一)社会协调的客观必然性 115
(二)人类社会在协调中求得发展 116
(三)社会基本矛盾的协调:社会协调的根本方面 119
(一)协调是发展的现实基础 122
二、协调和发展的辩证法 122
(二)在发展中实现协调 124
(三)相对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是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 125
三、社会协调的三个环节 126
(一)目标协调 127
(二)手段协调 129
(三)方法协调 134
四、社会协调和主体能动性 136
(一)社会协调中主体能动性的必要性 136
(二)社会协调中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137
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 142
一、社会发展尺度的单视角和多视角 142
(一)社会发展尺度的单面视角 142
(二)社会发展尺度由单面视角到多面视角的转化 144
二、文明: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 149
(一)“文明”概念的历史演进 149
(二)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内在统一性 155
(三)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文明程度的量化测试 162
三、社会发展中的生产力标准 167
(一)生产力标准的科学解释 167
(二)生产力标准的误区 170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综合动力论 174
一、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进程 174
(一)从朴素统一论到单一决定论 174
(二)辩证决定论的形成与发展 177
二、综合动力论: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特征 180
(一)综合动力论的涵义 180
(二)经济决定因素的科学解释 183
(三)上层建筑动力作用的价值判断 185
(四)传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88
(五)社会综合动力诸因素的辩证运动 190
三、恩格斯的“合力”论和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论 195
(一)合力论为综合动力论提供了理论根据 196
(二)合力论揭示了综合动力论的内在本质 199
第八章 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03
一、人的发展的历史探索 203
(一)“人的发展”命题的历史嬗变 203
(二)人的发展的丰富性 206
(三)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209
二、以人为基点的社会发展的序列 211
(一)人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 212
(二)人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唯一能动因素 214
(三)人在上层建筑变更中的作用 216
(四)重视人的发展是当代决策者的最大明智 218
三、促进或制约人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220
(一)人的发展的客观前提 220
(二)文化和人的发展 223
(三)社会自由度和人的发展 227
第九章 社会发展中的个体和群体 230
一、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视角:个体与群体 230
(一)人的社会群体性 230
(二)个体的发展是衡量社会群体发展的重要尺度 232
(三)一个“世界之谜”的课题 234
二、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历史发展 236
(一)马克思的个体发展三阶段理论 236
(二)阶级社会中的个体与群体关系 239
(三)社会主义社会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新特点 240
三、个体和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44
(一)关于“历史创造者”的争论 244
(二)合力论的启迪 245
(三)关于历史人物作用的辩证认识 247
第十章 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252
一、社会意识形态概念 252
(一)西方思想家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 252
(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254
二、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 259
(一)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同步性、滞后性、超前性 259
(二)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62
三、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68
(一)当代意识形态矛盾斗争的新特点 269
(二)邓小平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272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77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77
(一)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 277
(二)增强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功能 279
(三)提高人类素质的功能 280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命题 283
(一)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已上升到首位 283
(二)现代科学已成为技术的主导 285
(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优势日趋加强 286
三、新技术革命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89
(一)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289
(二)新科技革命加速了社会的科学化 290
(三)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劳动方式的巨大影响 292
(四)新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 293
四、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294
(一)新科学革命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294
(二)“信息社会”理论并不能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296
(三)资本主义无力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负效应 299
第十二章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 304
一、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04
(一)地理学派和地缘政治学派的地理环境理论 304
(二)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310
(三)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 314
二、人口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317
(一)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规律性 318
(二)中国的人口理论和人口发展的社会特征 324
(三)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控制 327
第十三章 交往和社会发展 331
一、人的交往活动 331
(一)交往是人类活动的本性 331
(二)交往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333
(三)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透视 337
二、交往的社会作用 340
(一)令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340
(二)交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42
(三)交往对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 343
(四)交往是继承、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手段 345
(五)交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47
(一)现实的生产力状况是交往发展的基础 349
三、交往发展的社会条件 349
(二)城市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 350
(三)规范形态的文化和社会交往 353
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交往的发展 356
(一)社会开放对发展社会交往的意义 356
(二)当前中国社会交往的特点 359
(三)坚持社会主义的交往原则 360
第十四章 社会发展和社会心理 363
一、社会心理的特征 363
(一)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 363
(二)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 366
(三)作为人们社会行动“中介”的社会心理 368
(一)社会心理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369
二、社会心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69
(二)社会心理在社会发展中的滞后性 371
(三)社会心理定势滞后的原因剖析 373
三、社会心理与中国的现代化 376
(一)加强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 376
(二)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分析 378
(三)社会心理准备和社会舆论 383
第十五章 社会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现代化 387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87
(一)火与剑的资本积累 387
(二)手工工场到现代的新科技革命 390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宏观审视 393
(一)现代化经济确立的社会意义 393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动向 396
(三)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负效应 398
三、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升华——西方现代化理论 401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理论 401
第十六章 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 401
(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 403
一、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410
(一)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410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411
(三)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 415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417
(一)毛泽东的构思 41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足点和形成过程 42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28
(一)一个基本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28
(二)一条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30
(三)一个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 433
(四)一个反映时代特点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36
(五)一个有系统联系的整体思想:“特色”基础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统一 438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中的未来理想社会 442
一、人类探索未来理想社会的历程 442
(一)人类探索理想社会的动机 442
(二)未来理想社会在中国的探索 445
(三)未来理想社会在国外的探索 447
(四)马克思理想社会的历史根据和理论精髓 449
二、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和当代的现实 452
(一)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452
(二)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和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455
(三)“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新态势 459
后记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