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1
第二节 药理学发展简史 2
第三节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6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6
一、药物作用方式和类型 6
二、药物作用的特异性、选择性和两重性 7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8
第二节 量效关系与构效关系 9
一、量效关系 9
二、构效关系 12
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 12
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12
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 17
第三章 药物的体内变化——药动学 19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19
一、被动转运 20
二、载体转运 21
第二节 吸收 22
一、口服给药 23
二、直肠给药 24
三、舌下给药 24
四、注射给药 24
五、吸入给药 24
六、经皮给药 25
第三节 分布 25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25
二、细胞膜屏障 26
三、体液的pH 27
四、其他因素 27
第四节 转化 27
一、药物转化的方式、步骤与意义 27
二、药物转化的酶系统 27
三、药酶的诱导药和抑制药 28
第五节 排泄 29
一、经肾脏排泄 29
二、经胆汁排泄 29
三、其他排泄途径 29
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30
一、时间-药物浓度曲线 30
二、药物消除类型 30
三、房室模型的基本概念 32
四、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主要参数 33
第四章 影响药效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 38
第一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38
一、剂量、剂型、制剂与给药途径 38
二、给药时间与次数 38
三、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39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 40
一、年龄与性别 40
二、个体差异 41
三、遗传异常 41
四、病理情况 41
五、心理因素 42
第三节 合理用药原则 42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44
第一节 概述 44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 44
二、传出神经按递质分类 44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45
一、传出神经的突触结构 45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45
三、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47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效应 48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50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 50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51
第六章 拟胆碱药 52
第一节 直接作用于胆碱受体的拟胆碱药 52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 52
二、N胆碱受体激动药 55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56
一、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56
二、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57
附 胆碱酯酶复活药 59
第七章 抗胆碱药 61
第一节M胆碱受体阻滞药 61
一、天然生物碱 61
二、半合成衍生物 64
第二节NN胆碱受体阻滞药 65
第三节NM胆碱受体阻滞药 65
一、除极化型肌松药 66
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66
第八章 拟肾上腺素药 68
第一节α受体激动药 69
第二节β受体激动药 71
第三节α、β受体激动药 72
第四节α、β受体及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74
第九章 抗肾上腺素药 76
第一节α受体阻滞药 76
第二节 β受体阻滞药 78
一、β1、β2受体阻滞药 80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滞药 80
三、α、β受体阻滞药 80
第十章 麻醉药 81
第一节 局部麻醉药 81
第二节 全身麻醉药 84
一、吸入性麻醉药 85
二、静脉麻醉药 86
三、复合麻醉 87
第十一章 镇静催眠药 88
第一节 苯二氮?类 89
第二节 巴比妥类 91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93
第十二章 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 94
第一节 抗癫痫药 94
一、概述 94
二、抗癫痫药物的分类 94
三、常用抗癫痫药 96
第二节 抗惊厥药 99
附 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原则 99
第十三章 抗精神失常药 101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102
一、吩噻嗪类 102
二、丁酰苯类 106
三、硫杂蒽类 106
四、其他类 106
第二节 抗抑郁药 107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107
二、5-HT再摄取抑制药 108
三、NA摄取抑制药 109
第三节 抗躁狂药 109
附 抗精神病药物的合理使用 110
第十四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111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111
一、拟多巴胺药 112
二、中枢抗胆碱药 113
三、促进中枢多巴胺的释放与激动多巴胺受体药 113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114
一、胆碱酯酶抑制药 114
二、M受体激动药 115
三、其他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115
第十五章 镇痛药 117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118
第二节 人工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 121
第三节 其他镇痛药 122
第四节 阿片受体拮抗药 123
第十六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及抗痛风药 124
第一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 124
一、水杨酸类 126
二、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 129
第二节 抗痛风药 132
第十七章 药物依赖 134
第一节 酒精类 137
第二节 阿片类 138
第三节 可卡因类 140
第四节 安非他明类 141
第五节 大麻类 143
第六节 致幻剂类 145
第七节 有机溶剂类 146
第八节 苯环己哌啶与氯胺酮 147
第九节 其他 148
第十八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150
第一节 组胺 150
第二节 抗组胺药 152
一、H1受体阻滞药 152
二、H2受体阻滞药 153
第三节 膜磷脂代谢产物类药物及其阻滞药 154
一、细胞膜磷脂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和生物转化 154
二、前列腺素和血栓烷 154
三、血小板活化因子及阻滞药 156
四、白三烯及抗白三烯药 156
第四节5-羟色胺类药物及阻滞药 157
一、5-羟色胺及其受体兴奋药 157
二、5-羟色胺阻滞药 157
第五节 一氧化氮 158
第六节 多肽类 159
一、激肽类 159
二、血管紧张素 159
三、利尿钠肽 160
四、P物质 160
五、内皮素 160
第七节 腺苷 160
第十九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 161
第一节 利尿药 161
一、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161
二、常用利尿药 163
第二节 脱水药 166
第二十章 抗高血压药 168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169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 170
一、利尿降压药 170
二、钙通道阻滞药 170
三、β受体阻滞药 171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172
第三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 174
一、交感神经阻滞药 174
二、血管舒张药 175
第四节 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原则 177
第二十一章 抗心律失常药 178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学基础 179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179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180
三、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182
第二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82
一、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182
二、Ⅱ类 β受体阻滞药 186
三、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186
四、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 188
第三节 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的选用 189
一、结合心律失常的类型进行治疗 189
二、不轻易采用联合用药 189
三、警惕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190
第二十二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91
第一节 强心苷类 192
第二节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 195
一、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 195
二、AT1受体阻滞药 197
第三节 β受体阻滞药 197
第四节 利尿药 198
第五节 其他药物 198
一、钙通道阻滞药 198
二、血管扩张药 199
三、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 199
四、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评价的药物 200
第二十三章 抗心绞痛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01
第一节 抗心绞痛药 201
一、冠脉循环特点和影响心肌耗氧的因素 201
二、常见抗心绞痛的药物 202
第二节 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09
一、HMG - CoA还原酶抑制药 210
二、胆汁酸结合树脂 211
三、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药 212
四、苯氧酸类 212
五、烟酸 212
六、降低LP(a)的药物 212
七、抗氧化剂 212
八、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类 213
九、保护动脉内皮药 213
第二十四章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214
第一节 抗贫血药 214
第二节 升高白细胞药 216
第三节 抗凝血药 216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221
第五节 抗血小板药 222
第六节 止血药 224
第七节 血容量扩充剂 226
第二十五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227
第一节 平喘药 227
一、气道扩张药 228
二、抗炎抗过敏平喘药 230
第二节 镇咳药 231
第三节 祛痰药 232
附 呼吸兴奋药 232
第二十六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234
第一节 助消化药 234
第二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235
一、抗酸药 235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236
三、胃黏膜保护药 239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240
第三节 止吐药 240
一、胃肠促动力药 241
二、5-HT3受体阻滞药 241
第四节 泻药 242
一、容积性泻药 242
二、刺激性泻药 243
三、润滑性泻药 243
四、注意事项 243
第五节 止泻药 243
第六节 利胆药及胆石溶解药 244
第七节 治疗肝昏迷药 244
第二十七章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 246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246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松弛药 249
第二十八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250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250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 257
第三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258
一、促皮质素 258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258
第二十九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259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259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262
一、硫脲类 262
二、碘及碘化物 263
三、放射性碘 263
四、β受体阻滞药 264
第三十章 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 266
第一节 胰岛素 267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269
一、磺酰脲类 270
二、双胍类 271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271
四、胰岛素增敏药 271
五、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 272
第三十一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273
第一节 雌激素类药物及雌激素拮抗药 274
一、雌激素类药 274
二、雌激素拮抗药 275
第二节 孕激素类药和孕激素拮抗药 276
一、孕激素类药 276
二、孕激素拮抗药 277
第三节 雄激素类药及雄激素拮抗药 277
一、雄激素类药 277
二、同化激素类药 278
三、雄激素拮抗药 278
第四节 避孕药 279
一、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 279
二、抗着床避孕药 280
三、男性避孕药 280
第五节 男科用药 281
一、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药物 281
二、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药物 281
第三十二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283
第一节 常用术语 284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284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286
一、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方式 286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287
第三十三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88
第一节 天然青霉素 289
第二节 半合成青霉素 292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93
第四节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95
第三十四章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297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97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299
第三十五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300
第一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00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300
二、常用药物 302
第二节 多肽类抗生素 303
第三十六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305
第一节 四环素类 305
第二节 氯霉素类 307
第三十七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309
第一节 喹诺酮类 309
一、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309
二、常用喹诺酮类药物 312
第二节 磺胺类药和甲氧苄啶 313
第三节 硝基呋喃类和硝咪唑类 316
附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317
一、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7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318
第三十八章 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及抗艾滋病药 320
第一节 抗真菌药 320
一、抗真菌抗生素 321
二、合成抗真菌药 321
第二节 抗病毒药 323
第三节 抗艾滋病药 324
一、核苷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药 325
二、非核苷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药 325
三、蛋白酶抑制药 326
第三十九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327
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 327
一、常用抗结核病药 328
二、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330
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 331
第四十章 抗寄生虫病药 333
第一节 抗疟药 333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及抗疟疾药作用环节 333
二、抗疟药分类 334
三、常用抗疟药 334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和抗滴虫病药 338
一、抗阿米巴病药 338
二、抗滴虫药 340
第三节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 341
一、抗血吸虫病药 341
二、抗丝虫病药 342
第四节 抗肠蠕虫药 343
第四十一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 347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及不良反应 348
一、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348
二、抗恶性肿瘤药的不良反应 350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 350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联合应用原则 353
一、根据细胞动力学规律用药 353
二、根据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用药 354
三、根据药物的毒性用药 354
四、根据抗瘤谱用药 354
五、给药方法 354
第四十二章 免疫调节药 355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 355
第二节 免疫增强药 357
第四十三章 基因工程药物与基因治疗 360
一、概述 360
二、基因工程药物 361
三、基因治疗 363
附录 367
附录一 孕妇禁用药(部分) 367
附录二 运动员禁用药(部分) 369
附录三 常用药物剂量折算法 370
附录四 常用药物通用名与商品名、别名对照目录 371
药名与术语汉英对照索引 386
药名与术语英汉对照索引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