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信用问题的提出 1
一、信用——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2
二、信用——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选择 5
第二节 信用的若干规定性 7
一、信用概念的界定 7
二、信用的规定性及其本质特征 9
三、信用与信誉的比较 11
第三节 信用在经济学中的研究视角 12
一、经济伦理的视角 12
二、经济行为的视角 13
三、经济制度的视角 14
四、经济法的视角 15
第四节 问题和方法 16
一、选题和研究思考 16
二、文章思路和研究方法 19
第二章 信用问题的历史考察 24
第一节 信用范畴缘起 24
一、信用萌芽于劳动分工与合作 24
二、商品经济条件下信用的历史变迁 26
三、早期民间赊销——信用行为方式的历史和逻辑起点 35
第二节 信用: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38
一、儒家信用观为信用经济行为奠定了思想基础 38
二、我国历史上的契约信用 39
三、我国早期民间以借贷与赊销为主要方式的信用活动 41
四、新中国成立后信用发展的状况 42
第三节 信用:在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49
一、西方国家的契约文明及信用思想 49
二、经济信用在西方国家的沿革与发展 50
三、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发展现状 54
简要结论:中国与西方信用发展现状的比较 59
第三章 信用的有关理论考察 64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信用的理论 65
一、马克思对“信用”的界定 65
二、经济利益关系是马克思信用思想的出发点 67
三、马克恩关于贷币信用的思想 69
四、马克思对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考察 70
五、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74
第二节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有关信用的学说 78
一、关于“信用 概念的指称与界定 79
二、古典学派关于信用的基本思想 82
三、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对信用功能作用的认识 84
简要结论:西方近、现代信用思想比较与启示 92
第四章 关于信用问题的理论探讨 97
第一节 信用的若干问题 97
一、信用的结构 97
二、经济活动中的信用机制 100
第二节 信用发生的基础 104
一、信用发生的社会基础——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 105
二、信用发生的伦理基础——社会信任 106
三、信用发生的制度基础——所有权的确立和保障 109
四、从人伦信用到契约信用,从特殊主义信用到普遍主义信用 111
第三节 信用的经济价值分析 112
一、信用的经济学杠杆:市场利益最大化原则 113
二、信用与利益相互性——利益均衡机制 116
三、信用作为资源的经济学理解 121
四、信用的经济效用分析 126
第四节 商品经济中的信用供给和信用需求 133
一、有关供给和需求理论 133
二、信用的供给与需求机制 133
三、市场经济中信用供给与需求机制失衡——信用风险的产生 137
第五节 契约、信用和市场经济 138
一、契约与信用 139
二、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意义 145
简要结论:市场经济、契约经济与信用经济 151
第五章 市场主体及其信用行为分析 153
引论: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分析 153
第一节 企业及其信用行为 157
一、企业——市场经济中信用行为的首要主体 157
二、企业信用发生的机理及信用行为表现 164
三、企业信用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功能及意义 168
四、影响和制约企业信用行为的因素分析 172
五、企业信用风险及信用管理建设 182
第二节 个人及其信用行为 187
一、居民个人的信用行为 187
二、个人信用消费行为 191
三、从信用消费角度看“个人信用资源” 195
四、培育普遍化的个人信用行为之制度选择 198
第三节 政府及其信用行为 201
一、有限政府、政府行为及政府信用 201
二、政府信用行为的发生机理与表现 211
三、我国政府失信现象及地方保护主义评析 218
四、加强政府自身的信用建设 223
简要小结:个人信用与集体信用 225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方式 226
第一节 商业信用 227
一、商业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27
二、商业信用的形式 231
三、商业信用的特点与信用形式 234
四、商业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及意义 237
第二节 银行信用 242
一、银行信用的产生、形式及性质 242
二、银行信用功能及作用 245
三、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之比较 248
第三节 消费信用 251
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地位和作用 252
二、消费信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254
三、消费信用的发展及形式表现 256
四、消费信用的作用及意义 261
五、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制约因素 263
第四节 国家信用和国际信用 271
一、国家信用 271
二、关于国际信用的问题 279
第七章 经济转型期信用危机及根源分析 283
引言:转型期信用面临的冲突与矛盾 283
第一节 信用危机的主要表现 284
一、商业领域的信用危机 284
二、金融领域的信用危机 289
三、证券市场的信用危机 294
四、消费领域的信用危机 298
五、社会领域信用危机——中介机构的作假、贩假行为 303
第二节 信用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性 306
一、微观上,信用恶化阻碍了生产、交换等领域的正常运行 306
二、从宏观上看,社会资源配置失当,国家宏观调控失灵,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受阻 313
第三节 信用危机的根源分析 319
一、历史的原因 319
二、观念与认识上的原因 324
三、体制和制度性原因 327
四、市场法制建设滞后性带来的不相适应 332
五、管理层原因 335
简要结论 340
第八章 解决信用问题的路径 342
第一节 观念创新——构建经济发展的信用文化 342
一、构筑市场信用的新理念 343
二、加强诚实守信道德建设,努力创建信用的思想基础 347
第二节 制度创新——完善信用的运行机制 352
一、加快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推进市场成熟度 353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355
三、加快信用体系的建立,形成有效的信用机制 360
四、加快配套制度的建设,完善信用的基础机制 369
第三节 环境创新——营造信用的法制环境 373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形成社会信用的法制基础 373
二、加强执法力度,强化信用的法律保障 375
三、推行“违信”惩治制度,提高失信的成本 377
四、学习和借鉴西方个人信用制度及法律法规 380
第四节 管理创新——提供信用体系建设的支持体系 381
一、强化政府宏观管理与微观管制的双重职能 382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信用管理和监督方面作用 387
三、利用现代科学优势,为信用体系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388
四、抓住入世时机,促进我国对外信用的建立 390
小结:信用机制的历史发展体现辩证否定的过程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