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才能跨入中医的大门呢? 1
2.为什么说中国医药学是一座伟大的宝库? 2
3.简述中国医药学发展史。 3
4.哪些典籍属于“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4
《温病条辨》(11)《医林改错》(12)《本草纲目拾遗》 6
198.说明以下舌象的临床意义:(1)舌质红苔黄腻(2)舌质淡而青紫湿润(3)舌淡红苔薄白(4)舌质光绛而干(5)舌淡胖嫩苔黄滑润 6
6.下列医家各是何时人?其主要著作和贡献是什么?(1)扁鹊(2)华佗(3)王叔和(4)皇甫谧(5)葛洪(6)陶弘景(7)王冰(8)许叔微(9)吴有性(10)叶天士(11)徐大椿(12)唐宗海 8
5.下列著作各是何时何人所著?主要内容是什么?(1)《诸病源候论》(2)《千金方》(3)《外台秘要》(4)《小儿药证直诀》(5)《妇人大全良方》(6)《铜人针灸俞穴图经》(7)《景岳全书》(8)《证治准绳》(9)《医宗金鉴》 10
7.何谓“金元四大家”?其主要学术思想是什么? 11
8.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有何重大贡献? 12
10.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点? 13
9.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3
11.中医学“证”(證)的含义是什么?“证”(證)能不能写作“症”? 14
12.什么是辨证论治? 15
13.中医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16
14.中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思想和品德? 18
阴阳五行学说 18
15.什么是“阴阳”? 20
16.怎样确定自然界某些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20
17.试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1
18.试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方面的应用。 23
19.怎样由人体组织结构区分阴阳? 24
20.木、火、土、金、水各有哪些特性?怎样进行演绎? 26
21.五行学说怎样对事物属性进行分类? 26
22.何谓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 27
23.何谓“制化”? 28
24.中国医药学是怎样运用五行学说的? 29
25.五行学说理论在中医实践中有哪些常用名词? 30
26.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有什么关系? 31
27.试述学习阴阳五行学说的意义。 31
脏腑学说 32
28.怎样正确对待阴阳五行学说? 32
29.何谓脏腑学说?共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33
30.脏腑学说是怎样形成的? 33
32.脏腑学说中的“脏腑”和现代医学中的“脏器”在含义上有何区别?为什么? 34
31.脏、腑、奇恒之腑有何区别? 34
33.脏腑学说有何主要特点? 35
34.何谓“精”?怎样分类? 36
35.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37
36.“精”(狭义的)有什么功能? 38
37.何谓“气”?怎样分类?主要功能是什么? 39
38.何谓元气、真气?其生成和生理功能如何? 40
39.何谓宗气?其生成和生理功能是什么? 41
41.卫气的生成与肾、脾、肺三脏有何关系? 42
40.什么是卫气、营气?两者关系如何? 42
43.什么是“气化”、“气机”?有何异同? 43
44.何谓“气机升降”?人体“气机升降”的意义是什么?其表现如何? 43
42.何谓脏腑之气?简述其生成和生理功能。 43
45.何谓“血”?主要成分是什么? 44
46.何谓“脉”?作用有哪些? 44
47.血的生理功能是什么?五脏对血的生理各有何重要影响? 45
48.血是如何生化、循行的? 46
49.何谓津液?有何作用? 47
50.水液生成、输布、排泄的过程如何?与哪些主要脏腑有关? 47
51.肾对水液在体内的运化和输布有何作用? 48
52.“神”的概念是什么? 49
53.“神”是怎样生成的?其物质基础是什么? 50
54.了解“神”有什么意义? 50
55.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什么关系? 51
56.精与气关系怎样? 52
57.如何理解“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53
58.气与血有何异同? 53
59…“津血同源”的含义是什么?与“血汗同源”有何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 54
60.为什么说精与血同源?意义为何? 54
61.精和津液之间有什么关系? 55
62.气与津液有何联系? 56
63.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以及与躯体、五官、九窍的关系。 57
64.试述五脏与五官的关系。 58
65.为什么说“心主神明”(藏神)?“心主神明”有何重要作用? 59
66.什么叫“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主血脉”在生理上有何意义? 60
69.何谓肺系?如何理解肺主气? 61
68.何谓心包?有何作用?什么叫“邪入心包”? 61
67.为什么说“心主汗液”? 61
70.如何理解肺主宣发与肃降的功能? 62
71.怎样理解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与通调水道之间有什么关系? 63
72.肺气和宗气有何关系? 64
73.脾主运化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 64
74.什么是“脾统血”?脾是怎样统血的? 65
7 5.什么叫“肝藏血”?肝是怎样藏血的? 65
76.如何理解“肝为罴极之本”? 66
77.“肝与疏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66
78.肝与情志的关系如何?“肝喜条达”又是什么意思? 67
79.如何认识肝脏的“体阴用阳”? 68
81.何谓“命门”、“命火”? 69
80.为什么说女子以肝为先天? 69
82.“命火”有何作用? 70
83.元阳、元阴、元气、肾精、肾气、真气之间有何区别? 70
84.如何理解“肾藏精”和肾精、肾气之间的关系? 72
85.怎样认识和理解肾阴、肾阳为各脏阴阳之本? 72
86.详述肾藏精与肾主水的生理功能。 73
87.怎样理解“肾者,胃之关也”? 74
88.何谓“肾主纳气”?意义是什么? 74
89.如何理解“肾主骨”?其理论有无科学性? 75
90.如何以临床实例说明“肾开窍于耳”? 76
91.怎样理解肾为“先天之本”?它与“后天之本”关系如何? 76
92.试述肝肾与筋骨的关系。 77
93.六腑各有何功能?其共同特征是什么? 78
94.何谓胃气?胃气对人体有何意义? 78
95.为什么说胆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 79
96.什么是三焦?有何作用? 79
98.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如何? 81
97.古今对三焦的主要认识如何? 81
99.奇恒之腑与五脏有哪些主要关系? 82
100.脑与心、肝、肾三脏有何联系? 83
101.怎样理解“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 83
102.肺与脾之间有何主要生理关系? 84
103.试述肺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 84
104.如何从生理、病理角度理解“乙癸同源”的意义?它在治疗上有何价值? 85
105.肝与脾在生理、病理上有哪些主要关系? 86
106.脾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如何? 87
107.何谓“心肾相交”? 87
110.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如何? 88
109.试述脏与腑配成表里的根据和意义。 88
108.心与肺、肝与肺各有何生理联系? 88
111.肝、脾、胃三脏是如何协同完成纳谷消化功能的?临床上如何区别三者在消化障碍时的表现? 89
112.肝与胆在生理上的关系如何?胆在脏腑中有什么特殊地位? 90
113.中医脏腑学说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说,其中神、魄、魂、意、志指的是什么? 90
114.何谓“智”?“智”产生的过程如何? 92
115.“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95
116.何谓七损八益? 96
经络学说 96
117.何谓经络和经络学说?经络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97
118.什么是正经、奇经?各包括哪些经脉?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97
119.经络有何生理作用?在病理上有何意义? 98
120.十二正经走行方向和相互交接的简要规律是什么(手足三阴三阳经)? 99
121.十二正经各自的起止、主要循行分布部位,以及流注如何? 99
123.十二正经中哪一条经脉的支脉最多?共有几条?怎样分布循行? 100
122.试述十二经主治概要。 100
125.试述督、任、冲、带四脉的循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01
124.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101
126.试述任、督脉主治概要。 103
127.何谓“是动病”、“所生病”? 103
128.经络学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104
129.何谓五十营? 104
130.“俞穴”、“腧穴”、“输穴”三者如何区分? 105
131.中国目前对经络的研究概况怎样? 105
病因病机 105
132.中国医药学是如何认识病因的? 107
133.中医病因学是如何发展的? 107
134.疾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108
135.何谓正气?影响正气盛衰的因素有哪些? 109
137.什么叫“六气”、“六淫”? 110
136.正气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何意义? 110
138.“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如何? 111
140.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 112
139.“六淫”和“六邪”有什么关系? 112
141.何谓外风证、内风证?各有何证候表现? 113
142.为什么说“风为百病之长”?如何理解“治风先治血”? 113
143.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 114
144.什么叫寒性收引、凝滞? 115
145.外寒证和内寒证主要临床表现如何? 116
146.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116
147.何谓“伤暑”、“中暑”、“阴暑”、“阳暑”? 117
148.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怎样? 117
150.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哪些? 118
149.为什么说湿邪能阻碍气机?表现如何? 118
151.何谓“外燥”、“内燥”、“温燥”、“凉燥”? 119
15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120
153.“火”、“热”、“温”、“暑”诸概念有何异同? 120
154.火热之邪可引起哪些病证? 121
155.如何认识中医所说的“火”? 122
156.什么叫“五志化火”? 123
157.怎样鉴别外感六淫与脏腑病理变化所表现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123
158.何谓疫疠?其致病有何特点? 124
159.何谓七情?情志致病有何特点? 124
160.饮食、劳逸有何致病作用? 125
161.劳倦伤脾为什么发热? 125
162.解释“百病皆生于气”和“阴火”。 126
164.什么叫痰饮?怎样形成的? 127
163.水液内停的病理产物主要有哪些?其性状有何差别? 127
165.什么叫瘀血?怎样形成的? 128
166.“血瘀”和“瘀血”有何异同? 129
168.病机十九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是什么? 129
167.病机的含义是什么? 129
169.简述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三种基本病机(病理)变化的形成,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131
170.怎样理解病因病机学说? 132
诊法 132
171.中医诊法包括哪些内容?怎样运用的? 133
172.望诊为什么可以测知体内病变?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34
173.如何正确理解“望而知之谓之神”? 134
174.何谓望神?意义如何? 135
175.怎样区别“得神”、“失神”、“假神”?各有何临床意义? 135
177.何谓斑疹、白??怎样判断其顺逆? 136
176.望色有哪些内容?于诊断有何意义? 136
179.白痰在临床辨证上均属寒吗? 137
178.怎样区别“痈”、“疽”、“疔”、“?”? 137
180.怎样由小儿的指纹变化判断病情? 139
181.望诊时其它部位皆以见红色为热,指纹以红色为寒,其理如何? 139
182.望舌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临床意义如何? 140
183.望舌为什么能诊病? 140
184.望舌应注意什么? 141
185.正常舌象如何?舌苔是怎样形成的? 142
186.望舌苔和舌质各有何临床意义? 143
187.淡白舌、红舌和绛舌各主什么病证? 143
188.如何辨识青紫舌? 144
189.何谓舌质(体)的“荣”、“枯”、“老”、“嫩”?临床意义如何? 144
190.舌的形、态有哪些主要表现?各自说明什么病证? 144
191.简要说明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各主何病证? 146
192.黑苔是怎样形成的? 146
193.腻苔和腐苔有何不同? 147
194.何谓剥落苔?临床意义如何? 147
195.诊察花剥苔对现代医学有何指导意义? 148
196.舌苔的燥、涩、糙有何区别? 148
197.痰湿、火热为病,各呈现哪些舌象变化? 149
舌瘦薄而色红绛而干 149
199.中医治病脉证不符时可以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在舌证不符时是否也可以取舍? 149
200.闻诊有哪些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150
201.何谓“谵语”、“郑声”、“独语”、“错语”?临床意义如何? 151
202.呵欠在临床诊断中有无意义? 152
203.闻诊中的“五音”如何用于诊断? 153
204.中医应怎样问诊? 153
205.问诊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54
206.问诊在诊断上有何重要意义? 155
207.试述问寒热的临床意义。 156
208.何谓“恶寒”、“畏寒”、“壮热”、“潮热”、“五心烦热”? 156
209.阴虚潮热、湿温潮热,阳明潮热三者有何区别? 157
210.如何理解汗的生理和病理? 157
211.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这样讲是否确当? 158
212.怎样理解阳虚的自汗和阴虚的盗汗? 159
213.常见汗液分泌异常有哪些?各有何临床意义? 160
214.疼痛常见原因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61
215.怎样从疼痛部位辨识疾病病位? 162
216.为什么要了解渴饮的情况?常见的渴饮变化有哪些?各说明了什么? 163
217.饮食、口味有何临床意义? 164
219.了解睡眠与梦的情况有何意义? 165
218.为何口苦见于多种疾病?怎样治疗? 165
220.小便尿液异常有何临床意义? 166
221.大便异常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67
222.怎样认识月经质、色、量、期的异常? 168
223.如何认识妇女带下的色、质、量异常? 168
224.切脉为何能帮助诊断疾病? 169
225.历史上诊脉法(部位)有哪几种?各有何主要内容? 169
226.试述切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170
227.正常脉象一般如何? 171
228.何谓举、寻、按? 171
229.寸口脉是怎样分候脏腑的? 172
230.何谓脉搏、脉象?诊脉象应从哪些方面体会? 172
231.诊脉要注意哪些方面? 172
232.举例说明切脉对了解病证的表里、虚实、寒热有何重要意义? 173
233.中医病脉有多少种?名称为何? 174
234.常见的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弦、濡脉象及主病如何? 174
235.如何理解“浮脉又不主表,沉脉又不主里,迟脉又不主寒,数脉又不主热”? 175
236.迟、缓、数、疾四种脉象怎样区别?主病如何? 176
237.代、涩、结、促四种脉象有何异同?主病如何? 176
238.浮、洪、散、芤、革、虚六种脉象有何异同?各主何病证? 177
239.沉、伏、牢三种脉象异同处如何?各主何病证? 177
240.微、细、濡、弱四种脉象区别如何?各主何病证? 177
241.弦脉与紧脉,短脉与动脉、长脉怎样区别?各主病如何? 178
242.弦脉与肝病有什么关系? 179
243.数脉与滑脉,长脉与弦脉,洪脉与实脉在脉象上怎样区别? 179
244.虚、实、寒、热、表、里、痰、食、湿、痛各证中会出现哪些脉象? 180
245.什么叫相兼脉?主病有何规律? 180
247.何谓“脉证顺逆”和“脉症从舍”? 181
246.举出临床常见的相兼脉及其主病。 181
248.何谓十怪脉?临床意义是什么? 182
249.妇人月经将至或妊娠时脉象如何? 183
250.如何诊察小儿脉? 183
251.近年中国有关脉象研究概况如何? 184
252.何谓按诊?包括哪些内容?临床意义如何? 185
253.如何书写中医病历? 186
辨证 186
254.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91
255.什么叫八纲和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有何意义? 192
256.表与表证两概念有何不同?表证的治疗原则为何? 192
257.怎样区别表寒证与表热证,表虚证与表实证?各需要哪些治疗方法? 193
259.何谓寒证、热证?主要表现怎样? 194
258.什么是里证?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形成里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94
260.什么是、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辨别其寒热真假的要点是什么? 195
261.试述“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的区别。 196
262.虚证、实证的含义为何?实证内容主要有哪些? 197
263.虚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其证候与治疗如何? 197
264.虚寒证与寒实证,虚热证与热实证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上有何不同? 198
265.什么是虚实真假?虚实真假的辨别要点有哪些? 199
266.什么叫表里兼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怎样形成的?治法如何? 199
267.什么是阴证、阳证?临床表现怎样? 200
268.何谓亡阴、亡阳?怎样形成的?其临床表现如何?治疗方法有何不同? 201
269.为什么说大汗亡阳亦亡阴? 201
270.怎样理解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的转化? 202
271.八纲辨证之间有何关系? 203
272.气、血各有哪方面病变? 203
273.何谓气陷?临床表现及治法为何? 204
274.何谓气滞?主要表现为何? 205
275.气逆证的含义、临床表现、治疗为何? 207
276.瘀血证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208
277.瘀血证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临床上如何鉴别? 209
278.活血化瘀法研究近况和成就如何? 210
279.气血同病的证候有哪些?证治如何? 211
280.津液的病变有哪些证候?临床表现主要有哪些?怎样治疗? 211
281.血虚、精亏、津伤在临床表现上各有何特点? 214
282.如何理解治痰饮当以调理脾胃为主? 215
283.病人自述痰甜或痰咸是何原因?怎样辨证施治? 216
284.什么叫脏腑辨证? 216
285.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216
286.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在病因、证候上有何异同?各有何法何方可治? 217
287.心火炽盛表现有哪些?如何治疗? 219
288.“痰迷心窍”有寒热之分,如何鉴别?与“痰火扰心”怎样区别? 220
289.形成“心血瘀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其证治如何? 222
290.什么叫“心移热于小肠”?怎样治疗? 223
291.解释心跳、心慌、心悸、心动悸、怔忡、怵惕。 224
292.肺的常见病证有哪些?为什么? 225
293.肺的病证大多具有咳嗽、喘促的症状,怎样区别肺气失宣、肺失清肃?治疗方法有何异同? 226
294.宣肺和肃肺的治则,临床运用有无先后之分? 226
295.肺气虚和肺阴虚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如何?治法、方药怎样? 227
296.肺实证常见哪些类型?各有哪些主要证候?治法、方药如何? 228
297.为什么肺气虚者治疗时需要兼补脾?肺阴虚者治疗时需要滋肾? 231
298.为什么肺实证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而肺虚证要防止大便溏泻? 231
299.“肺阴虚”与“燥热伤肺”有何区别? 232
300.“大肠湿热”、“大肠津亏”各有哪些病症?治法方药怎样? 232
301.肝病变涉及哪些方面?肝病有何特点? 233
302.肝病为什么会出现“肝气易郁”、“肝阳易亢”、“肝血(阴)易虚”等病理特点? 234
303.肝阴虚和肝血虚临床表现如何?治法、方药怎样? 235
304.肝之虚证包括肝血虚和肝阴虚,不包括肝气虚和肝阳虚吗? 236
305.“肝气郁结”在病理上有几方面变化?临床表现和治疗如何? 237
306.“肝气郁结”的病理发展有哪些可能? 238
307.怎样鉴别“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的证候?各自治法如何? 239
308.“寒凝肝脉”的病因、证治如何? 241
309.何谓“肝风内动”?一般有几种情况?各种情况的病因、证候、治法如何? 241
310.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阳化风有什么内在联系?在病机、症状上如何鉴别? 244
311.“胆郁痰扰”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如何? 244
312.为什么说“肝为刚脏”? 245
313.为什么肝气胀痛患者不宜用疏肝法? 245
314.解释“肝气”、“肝血”、“肝阳”、“肝阴、“肝火”、“肝风”各词。 246
316.脾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247
315.脾病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生理基础是什么? 247
317.脾失健运可出现哪些证候?如何治疗? 248
318.“脾不统血”有何临床表现?病机如何? 250
319.脾阳虚的腹泻有何特点?如何治疗? 251
320.脾阴虚证的成因、表现是什么?如何治疗? 252
321.“寒湿困脾”证与“脾胃湿热”证在临床上如何鉴别?各怎样治疗? 253
322.“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在临床表现上有何异同?各怎样治疗? 254
323.脾与胃在病理上有何关系?胃的病变主要有哪些表现? 256
324.“胃阴不足”和“胃火炽盛”在临床上如何鉴别?各怎样治疗? 256
325.“胃实寒”证与“胃虚寒”证有何异同?各怎样治疗? 258
326.“食滞胃脘”证病因、临床表现、治法如何? 260
327.胃气上逆成因有哪些?临床特点及治法怎样? 261
328.肾的病理和治疗有何特点? 262
329.肾只有虚证而没有实证吗? 263
330.肾阴虚与肾阳虚证治有何异同? 264
331.“命门火衰”证候有哪些?理论依据为何? 265
332.“肾气不固”证候主要有哪些”治法如何? 266
333.同是肾气虚,有的尿少,有的尿浊,有的夜尿多,有的遗尿,有的小便淋漓不尽。为什么? 268
334.何谓五更泻?病因、证治如何? 269
335.五更泻为何有哪么强的时间性,其病机怎样? 270
336.“肾不纳气”与“肾精不足”证的临床表现、治疗如何? 271
337.“脾虚水泛”和“肾虚水泛”证在临床表现上有何异同?治疗如何? 272
338.“膀胱湿热”、“小肠实热”和“大肠湿热”临床证治上有何不同? 273
339.肾与他脏的合病常见哪些?为什么肾多合病? 274
340.脾肾阳虚的病变表现与治疗如何? 274
341.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有何异同? 276
343.何谓“心肾不交”?证治如何? 277
342.心血虚、肝血虚有何异同? 277
344.“水气凌心”的病机、证治怎样? 278
345.怎样鉴别“肺气上逆”证与“肾不纳气”证? 279
346.“心脾两虚”证病机、临床表现为何?怎样治疗? 280
347.“肝脾不调”与“肝胃不和”在证治上有何区别? 281
348.常见的肠道病证有哪些? 282
349.什么叫“血热妄行”、“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证?三证共同点是什么?各有何特点? 283
350.《伤寒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285
351.什么叫六经辨证? 286
352.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怎样? 286
353.六经病的提纲是什么? 287
354.什么是太阳病证?病理如何? 287
355.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的证治、病机如何? 287
356.何谓太阳腑证?证治如何? 289
358.阳明经证的证候特点、病理、治疗怎样? 290
357.阳明病性质、病机、主要临床表现如何? 290
359.阳明腑证的临床表现怎样?病机、治疗各如何? 291
360.何谓少阳病?主症、病机、治疗怎样? 291
361.太阴病性质、主症、治则如何? 293
362.太阴病与阳明病有何区别? 294
363.少阴病的本质是什么?其转化怎样? 294
364.少阴寒化证可见哪些证型?其证治如何? 295
365.少阴热化证可见哪些证型?其证治如何? 300
366.怎样理解厥阴病的基本精神? 301
367.厥证病机是什么?怎样区别寒厥和热厥? 301
368.蛔厥证治、病机各如何? 303
369.试比较气厥、血厥、痰厥、食厥之证候与治则有何不同? 304
370.太阴、少阴、厥阴病证有何区别? 304
373.什么是卫、气、营、血辨证?意义如何? 305
371.《伤寒论》中“直中”、“合病”、“并病”各说明什么? 305
372.六经病传变形式有哪些? 305
374.简述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06
375.温病与伤寒有何区别? 307
376.温热病传变规律及基本治疗原则是什么? 308
377.什么叫卫分证?主要证治如何? 308
378.什么叫气分证?主要证治如何? 309
379.什么叫营分证?主要证治如何? 311
380.什么叫血分证?主要证治如何? 313
381.何谓“气营两燔”、“气血两燔”?病理特点是什么? 314
382.温热病发生神志异常的心包证有几种?怎样区别?治疗方法有何异同? 315
383.卫、气、营、血辨证要点有哪些? 315
384.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之间有何异同? 316
385.中医界认为哪些病属于温热病范畴?特点如何? 316
386.湿温病有何主要特点?与温热病有何不同? 318
388.上焦湿热的病理、证治如何? 319
387.什么是三焦辨证?主要内容有哪些? 319
389.中焦湿热的病理、证治如何? 320
390.下焦湿热的病理、证治如何? 321
391.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如何? 322
预防与治则,护理与调养 322
392.中国医药学在预防疾病方面有哪些思想? 323
393.中国医药学预防思想的实际意义如何? 323
394.为什么说精神修养是养生防病的关键? 324
395.适应四时气候对预防疾病有何作用?人体应如何适应四时气候? 325
396.如何理解“体欲常劳”? 326
397.阐述锻炼身体的意义,以及锻炼应注意的问题。 326
398.注意饮食起居的调节对机体有何益处? 327
400.古代卫生防疫措施有哪些?于今有何意义? 328
399.在药物防病方面,中医有哪些主要成就? 328
401.什么叫“治则”?与“治法”有何不同? 329
402.何谓“标·本”?为什么“治病求本”? 330
40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什么意思? 331
404.“正治”、“反治”的实际内容是什么? 331
405.什么叫“寒因寒用”、“热因热用”? 332
406.什么叫“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332
407.“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治法有哪些?临床上如何运用此法则? 333
408.调整阴阳有哪些方法?怎样区别运用?调整阴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34
409.如何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335
410.治疗疾病为什么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35
411.何谓“上病治下”、“下病治上”? 336
412.何谓“八法”?其功能、适应范围、具体运用如何?使用时应注意哪些? 336
413.何谓“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 340
414.对“引火归原”、“甘温除大热”如何理解? 341
415.中医是如何重视和掌握精神疗法的? 342
416.中医护理有哪些主要内容? 343
417.妇幼保健应注意什么? 345
418.养病之法如何? 345
中药与方剂的基本知识 345
419.中国历代有哪几部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试简述之。 347
420.中药炮炙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常见的炮炙方法有哪几种? 348
421.酒制、醋制、盐水炒、姜汁炒、麦麸炒和蜜炙炮制的目的各为何?试举例说明。 350
422.何谓中药性能?为什么说中药性能是中药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51
423.何谓“四气”?为什么说四气是中药性能的重要内容? 352
424.中药的“五味”是代表药物的实际味道吗? 352
425.何谓中药的归经?掌握归经有何意义? 353
426.何谓中药的升、降、浮、沉?临床作用如何? 354
427.为什么掌握中药性能要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结合起来分析? 355
428.何谓中药“七情”?掌握它有何意义? 356
429.什么是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 357
430.妊娠用药禁忌的理由何在? 358
431.方剂的形成和发展概况如何? 359
432.应当怎样认识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360
433.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有变化?其变化如何? 361
434.中药主要传统剂型有哪些?临床应用各有哪些特点? 362
435.如何煎煮中药?其重要意义为何? 363
436.如何服用中药? 366
[附录]参考方剂 368
主要参考资料 380
后记 王希哲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