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 什么是哲学 1
二 哲学的基本总理 4
三 哲学的党性 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生命力 9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9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14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7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7
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9
第一章 物质和意识 33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33
一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3
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35
三 世界统一于物质 39
第二节 意识的能动性 43
一 意识的本质 43
二 意识择物质的反作用 47
第三节 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实践基础 49
一 实践的唯物主义 50
三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52
二 实践的基本特点 52
第二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5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55
一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55
二 普遍联系和系统 59
三 普遍联系和条件 66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68
一 运动、变化、发展 68
二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74
第三节 反映联系与发展相统一的辩证决定论 77
一 辩证决定论的产生 77
二 辩证决定论是科学的决定论 80
第三章 对立统一规律 82
第一节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2
一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82
二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84
三 事物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外部条件 87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9
一 矛盾的普遍性 89
二 矛盾的特殊性 92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00
第三节 把握辩证思维的实质 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 105
一 矛盾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 105
二 辩证思维的实质 108
三 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 109
第四章 质量互变规律 115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115
一 质 115
二 量 117
三 度 118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119
一 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19
二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122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124
一 量变的复杂性 124
二 质变的复杂性 126
第五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29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 129
一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129
二 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30
三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31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33
一 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33
二 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36
三 曲折前进的特殊性 138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39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 142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42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47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51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55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59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 163
第一节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163
一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163
二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可知论 164
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166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67
第二节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制约 167
二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69
三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72
第三节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73
一 客观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73
二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属性 179
三 坚持真理和为人民谋利益 181
第八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和主体认识能力 183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 183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83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86
三 认识发展的曲折性、反复性和前进性 188
第二节 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190
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91
二 真理和谬误 193
三 正确对等探索真理过程中的失误 197
第三节 提高主体认识能力 198
一 政治立场 200
二 思维方式 201
三 文化素质 202
四 经验储备 203
第一节 社会历史过程的特殊性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05
一 社会历史过程的特殊性 205
第九章 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205
二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07
三 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及其意义 209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13
一 社会发展是合乎规律历史过程 213
二 社会规律实现的条件 216
三 社会条件对主体活动的制约性 217
第三节 主体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219
一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219
二 人的活动的能动性质及其表现 221
三 历史过程中的自发性和自觉性 224
一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227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27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 227
二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230
三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31
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32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34
一 经济基础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34
二 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制度、设施的总和 235
三 经济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36
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39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41
二 两对基本矛盾的关系 241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41
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42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45
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245
二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党的基本路线 246
第十一章 阶级和国家 250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51
一 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的实质 251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54
三 阶级分析方法 257
四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258
一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61
第二节 国家 261
二 国家的职能 263
三 国家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 26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267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67
二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270
三 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273
第十二章 意识形态 277
第一节 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277
一 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 277
二 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280
三 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的理论表现 284
一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286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286
二 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288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291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 291
二 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294
三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296
第十三章 科学与社会 302
第一节 科学的概念和性质 302
一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302
二 科学活动是重要的社会劳动 304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06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306
二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309
三 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 311
第三节 科技进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313
一 科技进步的社会条件 314
二 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发展 317
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21
第十四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24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324
一 两种社会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324
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26
三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发挥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329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30
一 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30
二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31
三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历史作用 333
四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334
第三节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35
一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 335
二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336
三 执政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340
后记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