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改革的先声 13
第一节 临危受命,从周恩来手中接过了四个现代化的接力棒 14
第二节 还是安定团结好 18
第三节 当前的薄弱环节是铁路 23
第四节 工交战线是整顿的重点 29
第五节 军队要整顿 37
第六节 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 40
第七节 各方面都要整顿 46
第八节 批“惟生产力论”,谁还敢抓生产 49
第九节 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51
第二章 改革的宣言书 58
第一节 历史在徘徊中前进,中国向何处去 58
第二节 邓小平再次复出 63
第三节 批判“两个凡是”,倡导实事求是 66
第四节 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大讨论 69
第五节 东北之行和“东北谈话” 81
第六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89
第七节 转移工作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97
第三章 改革的前提——拨乱反正 101
第一节 “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 101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107
第三节 反对错误思潮,重申四项基本原则 114
第四节 指导起草“历史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21
第四章 在改革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134
第一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35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9
第三节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 147
第四节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52
第五节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55
第五章 改革的起步——农村改革 159
第一节 支持万里在安徽的改革——第一个农村“责任制”文件的诞生 160
第二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提法:承包到作业组 165
第三节 尊重农民的首创权——包产到户的普遍推广 172
第四节 废除人民公社,促进社会化生产 178
第五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0
第六章 改革中的对外开放 198
第一节 走出封闭——对外开放政策的确定 198
第二节 “杀出一条血路来”:经济特区的创立 205
第三节 惊涛拍岸——沿海城市进一步开放 213
第四节 巨龙腾飞——全方位、大开放格局的形成 220
第七章 城市改革的启动和深入 229
第一节 打破坚冰:扩大企业自主权 229
第二节 “包”字进城:推广经济责任制 243
第三节 改革所有制——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253
第八章 改革将中国引向市场经济 260
第一节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262
第二节 出台“中国版政治经济学” 267
第三节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278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发展 284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95
第一节 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295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11
第三节 实现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培养接班人 327
第一节 “我是热心科学的” 340
第十章 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340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47
第三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54
第四节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61
第五节 从战略的高度考虑教育问题 367
第六节 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374
第七节 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379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外交战略 384
第一节 对国外形势和时代特征作出新判断 384
第二节 改变“一条线”战略,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92
第三节 从战略利益出发,调整与发展国与国之间关系 401
第四节 应付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20字战略方针 411
第五节 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 416
第十二章 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420
第一节 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 420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422
第三节 国庆大阅兵:检验部队现代化、正规化的成果 427
第四节 百万大裁军: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438
第五节 武器装备向高、精、尖发展 450
第六节 由“消费型经济”转为“增殖型经济” 452
第一节 依据实际情况产生的科学构想 455
第十三章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施 455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460
第三节 香港回归 472
第十四章 确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78
第一节 “第三代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 478
第二节 不负重托,聚精会神地做几件让人民满意的事 481
第三节 两代领导“核心”顺利交接,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前进 486
第十五章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胜利迈向21世纪 496
第一节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历史性谈话 496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518
第三节 党的十五大的鲜明主题 534
后记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