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质量概念的沿革 5
6.1.3 质量效用函数的特殊性 15
1.2 学科交叉研究的新领域 15
1.3 主观质量研究的应用背景 18
1.4 本书结构 19
第2章 主、客观质量 23
2.1 客观质量 23
2.1.1 狭义客观质量 23
2.1.2 广义客观质量 26
2.2 主观质量 29
2.2.1 与主观质量相关的质量定义比较 33
2.2.2 主观质量在效用函数中的定位 36
2.3 主、客观质量的认识论根源 44
2.4 主观质量的价格理论基础 47
2.5 小结 51
第3章 主观质量构成的认知机理 53
3.1 主观质量认知过程模型 54
3.2 质量信息的获取 54
3.2.1 感受对质量信息的选择 55
3.2.2 在质量感受中注意的作用 56
3.3 质量信息的存储结构 60
3.3.1 记忆对主观质量形成的影响 60
3.3.2 无形质量特征简化了记忆结构 67
3.4 质量信息的处理过程 69
3.4.1 从信息分析剖析主观质量差异 69
3.4.2 信息提取过程对主观质量形成的影响 78
3.5 复杂质量特征的问题解 83
3.6 小结 84
第4章 影响主观质量的背景和个性因素 87
4.1 质量消费行为 88
4.2 经济背景对主观质量构成的影响 94
4.3 非经济因素对主观质量构成的影响 104
4.3.1 社会环境对主观质量构成的影响 105
4.3.2 文化背景对主观质量构成的影响 110
4.4 主观质量形成的个性基础 115
4.5 小结 121
5.1 质量是消费者选择的特征集合 123
第5章 质量多特征理论与测度 123
5.2 有形质量特征 128
5.3 无形质量特征 132
5.4 狭义客观质量的测量方法 135
5.5 主观质量特征的测度 136
5.6 消费者满意度与产品质量评价体系 143
5.7 小结 146
第6章 质量/价格关系研究的背景 147
6.1.1 效用理论的沿革 148
6.1 质量效用函数 148
6.1.2 质量—数量空间说 152
6.2 质量/价格研究的综述 160
6.2.1 理论研究的框架 160
6.2.2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166
6.3 小结 168
第7章 质量竞争与质量/价格构成机理 170
7.1 均衡经济的价格理论 170
7.2 商品异构与垄断竞争 173
7.2.1 垄断竞争下的质量研究述要 174
7.2.2 质/价关系研究框架的重构 178
7.3 质量竞争的纳什Nash均衡 179
7.4 主观质量对竞争的影响 181
7.5 质/价均衡解的存在性及引证 184
7.6 小结 187
第8章 非均衡下的质量/价格关系机理 188
8.1 采用新构架的背景 189
8.2.1 理论发展沿革 192
8.2 非均衡理论述要 192
8.2.2 贝纳西非均衡理论的几个基本概念 195
8.2.3 固定价格下的K均衡理论 197
8.2.4 垄断竞争下的K均衡理论 200
8.3 质量竞争对垄断K均衡的影响 201
8.4 质量—价格调整的过程模型 205
8.5 小结 215
第9章 结论 216
9.1 本书的创新观点及其理论价值 216
9.2 研究工作的几点体会和设想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