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1
绪论 1
三、脑力劳动与神经系统紧张作业时的生理变动特点 1 7
第一章劳动过程对机体的影响 10
第一节劳动过程中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10
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10
二、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14
第二节作业能力 18
一、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 18
二、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19
三、提高作业能力和工效的主要措施 22
第三节劳动过程可能引起的疾患 28
一、强制体位 28
二、个别器官系统紧张 30
三、预防措施 32
第二章毒物与职业中毒 34
第一节概述 34
一、生产性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 34
二、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36
三、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37
四、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38
五、职业中毒 39
六、职业中毒的预防 41
第二节金属与类金属 43
一、铅 43
二、四乙铅 47
三、汞 48
四、砷 50
五、砷化氢 51
六、锰 52
七、铍 54
一、概述 57
第三节刺激性气体 57
二、氯 61
三、氮氧化物 62
第四节窒息性气体 63
一、概述 63
二、一氧化碳 64
三、氢氰酸(氰化氢) 67
四、硫化氢 70
一、苯 71
第五节有机溶剂 71
二、甲苯 74
三、二甲苯 75
四、汽油 76
五、二硫化碳 77
六、四氯化碳 79
第六节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81
一、概述 81
二、苯胺 83
三、三硝基甲苯 85
第七节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 87
一、概述 87
二、氯乙烯 89
三、丙烯腈 91
四、氯丁二烯 92
五、含氟塑料 93
六、二异氰酸甲苯酯 96
第八节农药 99
一、有机磷农药 100
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107
三、杀虫脒 108
第三章粉尘与尘肺 112
第一节概述 112
一、来源分类与理化特性 112
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3
三、预防措施 115
一、可能发生矽肺的作业 117
第二节矽尘 117
二、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 118
三、矽肺病理变化和发病机理 118
四、矽肺临床表现与诊断 120
五、矽肺患者治疗与处理 123
附录尘肺X线诊断标准使用说明 123
第三节硅酸盐尘 124
一、石棉尘 124
二、滑石尘 127
三、云母尘 128
四、水泥尘 129
第四节碳尘 129
一、煤尘 130
二、炭黑尘 130
三、石墨尘 131
四、活性炭尘 131
一、煤矽尘 132
第五节混合性粉尘 132
二、焊接尘 134
第六节有机粉尘 136
一、棉尘症 136
二、职业性过敏性肺炎 138
三、有机粉尘危害的预防 138
第一节不良气象条件 140
一、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140
第四章物理因素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140
二、高温作业 141
三、低温作业 147
第二节异常气压 148
一、高气压 148
二、低气压 151
第三节噪声 152
一、基本概念 152
二、生产性噪声 155
三、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156
四、噪声性听力损伤及耳聋 157
五、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58
六、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159
第四节振动 161
一、基本概念 161
二、接触机会 162
三、振动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162
四、作用机理 163
五、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 163
六、局部振动病 165
七、预防 166
第五节非电离辐射 167
一、高频电磁场与微波 168
二、红外辐射 171
三、紫外辐射 172
四、激光 173
第六节电离辐射 174
一、接触电离辐射的职业 174
二、辐射量与单位 175
三、电离辐射对机体的作用 176
四、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效应 177
五、防护措施 180
第五章职业性致癌因素 184
第一节职业性肿瘤的发病特点 184
一、好发部位 184
二、发病条件 184
四、病理类型 185
三、发病年龄 185
第二节职业性肿瘤的识别和确认 186
一、临床观察 186
二、实验研究 186
三、流行病学调查 186
第三节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188
一、职业性呼吸道肿瘤 188
二、职业性皮肤癌 189
第四节职业性肿瘤的预防原则 190
三、职业性膀胱癌 190
四、其他职业性肿瘤 190
第六章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 193
第一节生产环境监测 193
一、生产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 193
二、有害物质接触水平的估计 196
三、生产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和保管 197
第二节健康监护 197
一、健康检查 197
二、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199
三、探索早期检测指标 199
四、健康状况分析 200
第三节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202
一、流行病学调查在评价职业危害因素中的作用 203
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03
三、调查设计的基本要求 204
四、常用的几种分析指标 204
五、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判断 209
一、动物实验 211
第四节实验室测试 211
二、体外测试 213
第五节职业危害因素的危险度估测 213
一、危害因素潜在作用的估测 214
二、人群健康损害的估测 216
第一节劳动卫生标准 218
一、概述 218
第七章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 218
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 219
三、劳动卫生标准的应用 222
第二节工业通风 222
一、工业通风的主要类型 222
二、通风装置的选择及其卫生要求 225
三、工业通风的效果评价 229
四、工业通风的安全问题 230
二、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231
第三节个人防护用品 231
一、防护服 231
三、呼吸防护器 232
四、防噪声的耳塞、耳罩和帽盔 235
五、皮肤防护用品 235
六、使用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236
第四节妇女劳动卫生 236
一、职业危害因素对女工的特殊影响 237
二、妇女劳动卫生问题 237
三、妇女劳动卫生的主要措施 238
第五节农村劳动卫生 238
一、农村劳动卫生的特点 238
二、农村劳动卫生工作的基本要求 239
三、开展农村劳动卫生工作的措施 240
第六节劳动卫生立法、监督和管理 240
一、劳动卫生立法 240
二、我国劳动卫生立法的现状与展望 241
三、劳动卫生监督和管理 242
第二部分劳动卫生监测与检查方法 246
第一章劳动卫生调查 246
第一节调查类型 246
一、一般调查 246
二、专题调查 246
三、事故调查 247
第二节调查示例 247
一、机械制造工业的一般调查 247
二、铅接触效应早期检测指标的筛选 249
三、硫酸二甲酯急性中毒事故调查 251
第三节调查步骤 251
一、准备阶段 251
二、实施阶段 252
三、总结阶段 252
第一节气象条件及其对人体作用的检查 253
一、气象条件的测定 253
第二章物理因素及其对人体作用的检查 253
二、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反应的检查 263
第二节噪声及其对机体影响的检查 265
一、作业环境噪声的测量 265
二、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测定 269
第三节振动及其对机体影响的检查 271
一、振动的测量 271
二、振动作业工人体检项目 272
第四节射频辐射、微波及其对机体影响的检查 273
一、RJ-2型电磁场场强仪 274
二、RL-761型微波漏能测试仪 274
三、计算方法 275
第三章生产环境空气中化学性有害物质的测定 277
第一节概述 277
第二节空气采样的基本原则和设计 277
二、浓缩法 279
一、集气法 279
第三节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279
三、静式(被动式)个体监测器 284
四、直读式检测仪 287
第四节空气中化学性有害物质浓度表示方法与换算 289
一、采气体积的换算 289
二、化学性有害物质浓度的表示方法 290
第五节空气中化学性有害物质的测定 290
一、铅 290
二、汞 297
三、锰 300
四、三氧化铬 302
五、苯、甲苯、二甲苯共存时的分别测定 303
六、三硝基甲苯 306
七、对硫磷(1605) 307
八、敌敌畏(DDVP) 312
九、氯乙烯 314
十、氟化氢及氟化物 315
十一、氰化氢 319
十二、氮氧化物 323
第四章生物材料的监测 326
第一节生物材料监测的意义、内容及基本原则 326
一、意义及内容 326
二、样品的收集与保存 327
三、样品的处理 328
第二节常见化学性有害物质的生物监测方法 329
一、尿中铅的测定 329
二、尿中汞的测定 331
三、尿中砷的测定 333
四、尿中无机氟及有机氟的测定 335
五、尿中δ-氨基-r-酮戊酸(δ-ALA)的测定 339
六、尿中粪卟啉的测定 341
七、尿中对硝基酚的测定 342
八、尿中酚的测定 344
九、尿中马尿酸的测定 347
十、尿中甲基马尿酸(在马尿酸共存时)的测定 349
十一、血中铅的测定 351
十二、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 353
十三、血中高铁血红蛋白的测定 356
十四、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测定 357
十五、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FEP)的测定 358
十六、血中锌原卟啉(ZPP)的测定 359
十七、赫恩氏小体的检查 360
第五章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的测定 362
一、粉尘浓度的测定 362
二、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363
三、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364
四、石棉纤维浓度的测定 368
附录一有关检验部分的说明 374
附录二国际原子量表 375
附录三空气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系数 377
附录四 车间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及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 380
附录五常用计量单位的符号及其换算表 382
附录六常用对数表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