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 主题思想 1
1.2 理论发展与写作特色 3
1.3 分析方法与结构体系 6
本章注释 9
2.均衡与非均衡理论考察 10
2.1 马克思的比例均衡思想 10
2.1.1 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10
2.1.2 两大部类交换比例 11
2.1.3 比例失衡与经济危机 12
2.1.4 调节经济比例关系的两种方式 13
2.2 西方均衡理论考察 14
2.2.1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14
2.2.2 马歇尔局部均衡 15
2.2.3 斯拉法商品均衡 16
2.3.1 对新古典均衡论的批判 18
2.3 凯恩斯均衡理论考察 18
2.3.2 宏观均衡模型 19
2.3.3 宏观调控政策 22
2.4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考察 24
2.4.1 对凯恩斯均衡的修正 24
2.4.2 价格调整和数量调整的具体形式 26
2.4.3 非均衡状态及相应对策 27
2.5.1 短缺与短缺均衡 29
2.5 短缺均衡理论考察 29
2.5.2 论战:非均衡模型与短缺模型 31
2.5.3 经济体制与宏观调控的目标模式 33
本章注释 34
3.理论比较与理性选择 37
3.1 古典均衡理论比较 37
3.1.1 古典均衡的一般属性 37
3.1.2 古典均衡的特殊属性 38
3.1.3 古典均衡的借鉴意义 39
3.2.1 非均衡理论的进步意义 41
3.2.2 失业均衡与短缺均衡的区别 41
3.2 现代非均衡理论比较 41
3.2.3 非均衡理论的借鉴意义 42
3.3 我国理论界的基本思路 44
3.3.1 对均衡与非均衡概念的理解 44
3.3.2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 45
3.3.3 我国经济非均衡的主要表现 46
3.3.4 我国经济非均衡的形成原因 48
3.4.2 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方法的区别 50
3.4.1 均衡与非均衡的简化因素 50
3.4 方法验证: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 50
3.4.3 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的结合 52
3.5 比较分析:经济非均衡与宏观调控目标选择 53
3.5.1 国外理论模型比较 53
3.5.2 中国学者的理论观点比较 54
3.5.3 本文的基本结论 55
本章注释 58
4.1 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态势 60
4.1.1 经济增长的本质和增长型式 60
4.起点实证:宏观经济运行的非均衡态势 60
4.1.2 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波动 62
4.1.3 我国经济增长的型式:投入型增长 64
4.2 总供求的非均衡态势 66
4.2.1 宏观经济运行的中心问题 66
4.2.2 供求总量失衡 67
4.2.3 总供求结构性失衡 69
4.3 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态势 74
4.3.1 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 74
4.3.2 投入资源短缺 75
4.3.3 资源产出及其效率 78
4.3.4 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 79
4.4 通货膨胀:衡量经济运行非均衡的综合标志 80
4.4.1 失业率与通胀率的比较 80
4.4.2 经济增长非均衡与通货膨胀 82
4.4.3 总供求非均衡与通货膨胀 82
4.4.4 资源配置非均衡与通货膨胀 83
本章注释 84
5.1.1 非均衡类型分析 87
5.宏观变量:调节非均衡的机制与方式选择 87
5.1 非均衡成因与调节机制选择 87
5.1.2 非均衡的形成原因 90
5.1.3 非均衡的表现形态 91
5.2 价格:调节非均衡的自动机制 92
5.2.1 价格对资源利用的调节 92
5.2.2 资源配置效果的衡量标准 94
5.2.3 垄断竞争与价格调整 95
5.2.4 总供求均衡与收入调整 97
5.2.5 价格调整与数量调整 101
5.3 计划:调节非均衡的主动机制 102
5.3.1 计划思想体系 103
5.3.2 企业的计划性 104
5.3.3 不同国家的计划调节模式 105
5.3.4 非均衡与计划调节 107
5.4 宏观变量:调节方式与政府调控体系 111
5.4.1 宏观变量及其构成体系 111
5.4.2 宏观价格调节及其增长趋势控制 113
5.4.3 宏观数量调节及其增长趋势控制 116
5.4.4 宏观变量均衡与宏观调控体系 118
本章注释 121
6.短期均衡:对总需求的宏观调控 123
6.1 总需求态势与总需求测算 123
6.1.1 对总需求态势的判断 123
6.1.2 测量总需求的标准 126
6.1.3 总需求的测量方法 129
6.1.4 简要的评论 132
6.2.1 个人收入膨胀机制 133
6.2 总需求形成中的膨胀机制 133
6.2.2 企业侵占国家财政收入机制 136
6.2.3 国家财力分散机制与分税制改革 140
6.2.4 货币超经济发行机制 143
6.2.5 投资信贷倒逼机制 145
6.3 总需求均衡与宏观调控 149
6.3.1 消费与储蓄的比例控制 149
6.3.2 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控制 151
6.3.3 对投资需求的宏观控制 155
6.3.4 对货币供给的宏观控制 159
6.3.5 总需求均衡目标的实现 162
本章注释 165
7.中长期均衡:供给缺口及其弥合机制 169
7.1 供给非均衡态势 169
7.1.1 供给总量非均衡 169
7.1.2 供给分量非均衡 171
7.1.3 供给结构非均衡 174
7.2.1 核算型供给缺口 176
7.2 供给缺口测度 176
7.2.2 潜在型供给缺口 178
7.2.3 科尔内短缺系数 180
7.2.4 简短的结论 182
7.3 供给缺口弥合机制 183
7.3.1 投入要素增长机制 184
7.3.2 效率增长与技术进步机制 187
7.3.3 规模经济与集中效应机制 190
7.3.4 要素流动与利润平均化机制 194
本章注释 198
8.结论:总量均衡与宏观政策协同 201
8.1 总量增长与均衡模型 201
8.1.1 需求总量增长非均衡与均衡 201
8.1.2 供给总量增长非均衡与均衡 204
8.1.3 总量增长均衡与投资波动 208
8.1.4 总量增长非均衡与通货膨胀 212
8.2.1 需求管理:短期宏观政策协同 215
8.2 宏观调控与政策协同 215
8.2.2 产业管理:中长期宏观政策协同 220
8.2.3 综合管理:过程政策与体制政策协同 224
8.3 形势判断与对策建议 229
8.3.1 当前经济形势 229
8.3.2 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的对策 234
本章注释 240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43
后 记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