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目 录 1
第一章人体的基本结构 13
第一节细胞 13
一、细胞的形态 13
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5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15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6
三、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19
(三)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19
(一)基质 20
(二)细胞器 20
(三)包含物 22
四、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3
(一)核膜 23
(二)染色体 23
第二节基本组织 24
一、上皮组织 24
(三)核仁 24
(四)核浆 24
(一)被覆上皮 25
(二)腺上皮 29
(三)感觉上皮 29
二、结缔组织 29
(一)疏松结缔组织 30
(二)致密结缔组织 31
(四)网状结缔组织 32
(五)软骨组织 32
(三)脂肪组织 32
三、肌肉组织 33
(一)骨骼肌 33
(二)心肌 39
(三)平滑肌 41
四、神经组织 42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42
(二)神经胶质细胞 45
(三)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 46
(四)神经末梢 47
(一)骨的形态 51
一、骨的形态构造及理化特性 51
第一节骨与骨连结 51
第二章运动系统 51
(二)骨的构造 52
(三)骨的理化特性 54
二、骨的生长和发育 54
三、骨连结 56
(一)直接连结 56
(二)间接连结 56
四、全身骨的分布及特征 59
(一)颅骨及其连结 60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 65
(三)四肢骨及其连结 71
第二节肌学 80
一、概述 80
(一)肌的一般形态和分类 81
(二)肌的起止和作用 81
(三)肌肉的配布及工作 82
(四)肌的附属结构 82
(一)背肌 83
二、躯干肌 83
(二)胸肌 84
(三)膈肌 85
(四)腹肌 85
三、头肌 87
(一)表情肌 87
(二)咀嚼肌 87
(三)颈深肌群 88
(二)舌骨上、下肌群 88
(一)颈浅肌 88
四、颈肌 88
五、四肢肌 89
(一)上肢肌 89
(二)下肢肌 91
第三节儿童、青少年运动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92
第三章神经系统 95
第一节 总论 95
一、神经纤维 95
(一)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分类 96
(二)神经纤维的生物电现象与兴奋性 97
(三)兴奋的传布 102
(一)反射的概念 106
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106
(二)反射弧 107
(三)反射中枢 108
三、常用术语 117
(一)灰质与白质 117
(二)神经核与神经节 117
(三)传导束与神经 117
一、脊髓 118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118
第二节脊髓与脊神经 118
(四)网状结构 118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120
二、脊神经 123
(一)颈丛 123
(二)臂丛 123
(三)胸神经前支 127
(四)腰丛 127
(五)骶丛 128
(一)脑干 129
第三节脑与脑神经 129
一、脑 129
(二)间脑 134
(三)小脑 135
(四)大脑 136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被膜、脑脊液和血液供应 144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144
(二)脑脊液及其循环 146
(三)脑和脊髓的血管 146
(二)视神经 149
(三)动眼神经 149
三、脑神经 149
(一)嗅神经 149
(四)滑车神经 151
(五)三叉神经 151
(六)外展神经 152
(七)面神经 152
(八)位听神经 153
(九)舌咽神经 153
(十)迷走神经 154
(十一)副神经 156
(十二)舌下神经 156
四、神经传导路 156
(一)感觉传导路 156
(二)运动传导路 158
(三)传导路小结 162
第四节植物性神经 163
一、植物性神经特点 163
(一)交感神经 164
二、植物性神经的分部 164
(二)副交感神经 165
三、植物性神经的机能和调节 166
(一)植物性神经的机能 166
(二)植物性神经末梢的化学传递 168
(三)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70
第五节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 171
一、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171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171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 172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173
(四)痛觉 175
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77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77
(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181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83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84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85
第六节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188
一、条件反射 188
二、大脑皮质与语言活动有关的代表区 192
三、学习和记忆 194
四、大脑皮质的电活动 197
五、觉醒和睡眠 200
第四章感觉器官 204
第一节视觉器官——眼 204
一、眼球的构造 204
(一)眼球壁 205
(二)眼球内容物 207
(一)眼睑 208
二、眼球的辅助结构 208
(二)结膜 209
(三)泪器 209
(四)眼肌 210
三、眼的机能 211
(一)眼的折光机能 211
(二)视网膜的感光机能 214
(三)暗适应与明适应 215
(四)色觉与色盲 216
(五)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218
四、视觉传导道 219
第二节位听觉器官——耳 221
一、外耳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21
(一)耳廓 221
(二)外耳道 221
(三)鼓膜 222
二、中耳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23
(一)鼓室 223
(一)骨迷路 224
三、内耳 224
(三)乳突小房 224
(二)咽鼓管 224
(二)膜迷路 226
四、声波在耳内的传导和感受 228
五、听觉传导道 230
六、听觉的适应和疲劳 230
七、前庭器官的生理 231
第三节皮肤 232
(一)表皮 233
一、皮肤的微细结构 233
(二)真皮 234
(三)皮下组织 235
二、皮肤的附属器官 235
(一)毛发 235
(二)皮脂腺 235
(三)汗腺 236
三、皮肤的生理功能 236
(一)保护作用 236
(二)调节体温的作用 236
(五)感觉功能 237
(三)分泌与排泄作用 237
(四)吸收作用 237
第五章血液 239
第一节概述 240
一、血液的组成及一般理化性质 240
二、血液的机能 242
(一)运输机能 242
(二)保持酸碱度相对恒定 242
(三)调节体温的机能 242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243
(一)血浆蛋白 243
(四)防御机能 243
第二节 血浆的化学成分与理化特性 243
(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244
(三)其他 244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245
(一)血浆的渗透压 245
(二)血浆的酸碱度 245
一、红细胞的形态结构 246
第三节红细胞 246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248
(一)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248
(二)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248
(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溶血 248
(四)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血沉 249
第四节白细胞 249
一、白细胞的形态分类和作用 249
(二)嗜酸粒细胞 250
(一)中性粒细胞 250
(三)嗜碱粒细胞 251
(四)淋巴细胞 251
(五)单核细胞 252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254
(一)渗出性 254
(二)变形运动 254
(三)化学趋向性 254
(四)吞噬作用 254
(一)粘着 255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255
第五节血小板 255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结构 255
(二)聚集 256
(三)释放反应 256
(四)血块回缩 256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257
(三)血小板对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257
(一)血小板的凝血机能 257
三、血小板的机能 257
(四)血小板的营养和支持机能 258
第六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258
一、血液凝固 258
(一)凝血因子 259
(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59
(三)血液中抗凝血因素 260
(四)血凝过程的加速与延缓 260
二、纤维蛋白溶解 261
一、血量 262
(一)正常血量及其变化 262
第七节血量、输血和血型 262
(二)血量相对恒定的意义 263
(三)失血及失血后血量的恢复 264
二、输血的意义与种类 265
三、血型 265
(一)ABO血型系统 266
(二)Rh血型系统 268
第六章循环系统 270
第一节概述 270
(一)动脉 271
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一般构造 271
(二)静脉 272
(三)毛细血管 273
二、体循环和肺循环 274
(一)体循环 274
(二)肺循环 274
第二节心脏的解剖 276
一、心脏的位置与外形 276
二、心脏各腔的结构 278
(一)右心房 278
(二)右心室 279
(四)左心室 280
三、心壁的构造 280
(一)心内膜 280
(三)左心房 280
(二)心肌层 281
(三)心外膜 281
四、心脏的传导系 281
(一)窦房结 281
五、心脏的血管 282
(一)心脏的动脉 282
(二)房室结 282
(三)房室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 282
(二)心脏的静脉 283
六、心包 283
第三节心脏的生理 284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85
(一)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285
(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285
(一)自动节律性 288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288
(二)传导性 289
(三)兴奋性 290
(四)收缩性 292
(五)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292
三、心动周期 293
(一)心率与心动周期 293
(二)心脏的射血过程 294
(三)心音 297
(四)心电图 298
(一)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299
四、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99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300
(三)心力储备 301
(四)体育锻炼对心功能的影响 302
第四节 全身的血管解剖 302
一、动脉系 302
肺循环的动脉 302
体循环的动脉 303
(一)升主动脉 303
(二)主动脉弓 303
(三)胸主动脉 309
(四)腹主动脉 310
(五)髂总动脉 312
二、静脉系 316
肺循环的静脉 316
体循环的静脉 317
上腔静脉系 317
(一)头颈部的静脉 317
(二)上肢的静脉 318
(四)奇静脉 319
(三)脐以上的胸、腹壁静脉 319
下腔静脉系 320
(一)下肢的静脉 320
(二)脐以下腹前壁的静脉 321
(三)盆部的静脉 321
(四)腹部的静脉 321
门静脉系 322
(一)门静脉 322
(二)门静脉的主要属支 322
(三) 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的吻合途径及其意义 324
(一)淋巴管 326
第五节淋巴系 326
一、淋巴系的组成 326
(二)淋巴组织 328
二、人体的淋巴导管 329
(一)胸导管 329
(二)右淋巴导管 330
三、人体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330
(一)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330
(二)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331
(三)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332
(四)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333
(五)骨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334
(六)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334
四、淋巴结的微细结构与功能 335
(一)淋巴结的微细构造 335
(二)淋巴结的功能 337
五、脾 337
(一)脾的位置和形态 337
(二)脾的组织结构 337
(三)脾的功能 339
六、巨噬细胞系统 340
第六节血管的生理 342
一、动脉血压 342
(一)动脉血压的正常值与变异范围 342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343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344
(四)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意义 346
二、动脉脉搏 346
(二)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347
(一)静脉血压与中心静脉压 347
三、静脉血流与血压 347
四、微循环 348
(一)微循环的组成 348
(二)微循环血流的三条途径 348
(三)毛细血管压力 350
(四)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350
五、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 351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351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调节中枢 353
一、神经调节 353
第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53
(二)淋巴循环及其生理意义 353
(二)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357
二、体液性调节 360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 360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 361
三、运动时循环机能的调节 363
(一)外鼻 365
一、鼻 365
第一节 呼吸器官的形态和构造 365
第七章呼吸系统 365
(二)鼻腔 366
(三)鼻旁窦 367
二、咽 368
(一)鼻咽部 368
(二)口咽部 369
(三)喉咽部 369
三、喉 369
(二)喉软骨的连结 370
(一)喉软骨 370
(三)喉肌 371
(四)喉腔 371
四、气管和支气管 372
(一)气管 372
(二)支气管 372
五、肺 373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373
(二)肺的微细结构 373
(一)胸膜的概念 376
六、胸膜和纵隔 376
(二)肺和胸膜的体表投影 377
(三)纵隔 377
第二节呼吸生理 378
一、肺通气 378
(一)呼吸道与肺泡在肺通气中的作用 378
(二)肺通气的动力 380
(三)肺通气的阻力 383
(四)肺容量 384
(五)肺通气量 386
(一)气体的交换 387
二、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387
(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89
三、呼吸的调节 390
(一)呼吸中枢 390
(二)调节呼吸运动的反射 392
(三)动脉血液二氧化碳及氢离子浓度升高和缺氧 393
对呼吸的影响 393
四、人工呼吸 394
第三节 儿童、青少年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395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97
第八章消化系统 397
第一节概述 397
二、消化管壁的一般微细构造 399
(一)粘膜层 399
(二)粘膜下层 400
(三)肌层 400
(四)外膜 400
三、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400
四、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401
(五)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 401
(一)胸部的标志线 401
(一)兴奋性 401
(四)自动节律性运动 401
(三)紧张性 401
(二)伸展性 401
(二)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 402
第二节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 403
一、口腔 403
(一)唇和颊 403
(二)腭 403
(三)舌 404
(四)牙 405
(五)唾液腺 407
二、咽 408
三、食道 408
四、胃 408
(一)胃的位置与形态 408
(二)胃壁的微细构造 409
(一)小肠的分部 411
五、小肠 411
(二)小肠壁的微细构造 412
六、大肠 415
(一)大肠的分部 415
(二)大肠壁的微细构造 417
七、肝 418
(一)肝的位置与形态 418
(二)肝的微细构造 419
(三)肝脏的功能 420
(一)胆囊 422
八、胆囊和输胆管道 422
(二)输胆管道 423
九、胰 423
十、腹膜 424
(一)腹膜与脏器关系 425
(二)腹膜的形成物 425
第三节消化系统的生理机能 426
一、口腔内消化 426
(一)唾液 426
(二)咀嚼和吞咽 427
二、胃内消化 428
(一)胃液的分泌 428
(二)胃的运动 431
三、小肠内消化 433
(一)胰液的分泌 434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435
(三)小肠液的分泌 436
(四)小肠的运动 437
(一)大肠液的分泌 438
四、大肠内消化 438
(二)大肠运动和排便 439
五、胃肠道运动的调节 440
六、吸收 440
(一)吸收的概况 440
(二)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441
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445
第一节能量代谢 445
一、能量的产生与消耗 445
(三)呼吸商 446
(二)氧热价 446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446
(一)食物的卡价 446
(四)能量代谢的计算 448
三、基础代谢 448
四、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449
(一)肌肉活动 449
(四)环境温度 450
第二节体温 450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450
(二)精神因素 450
一、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451
(一)昼夜的变动 451
(二)性别 451
(三)年龄 452
(四)肌肉活动 452
二、产热与散热 452
(一)产热 452
(二)散热 452
(三)体温调节 454
(四)过高或过低温度对机体的影响 455
第十章泌尿系统 458
第一节 肾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58
一、肾的形态和位置 458
二、肾的微细结构 460
(一)肾单位 461
(二)集合管 464
(三)肾小体旁器 464
(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466
(一)肾的血液循环 466
三、肾的血液循环及其特点 466
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 467
一、尿液 467
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469
(一)滤过膜的通透性 469
(二)有效滤过压 470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471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471
(一)肾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474
四、泌尿机能的调节 474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和排泄作用 474
(二)神经——体液性因素 475
五、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478
第三节输尿管道及尿的排放 478
一、输尿管 479
二、膀胱 479
三、尿道 480
四、尿的排出 481
第一节概述 484
第十一章内分泌系统 484
一、激素的分类 485
二、激素的作用 486
三、激素的作用原理 486
(一)含氮激素作用原理——第二信使学说 486
(二)类固醇激素作用原理——基因调节学说 487
(三)激素作用的其他方式 487
第二节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487
一、甲状腺 487
(一)甲状腺的形态与位置 487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488
(二)甲状腺的微细结构 488
(四)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489
(五)甲状腺机能异常 490
二、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491
(一)甲状旁腺的形态、位置及结构 491
(二)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 492
(三)甲状旁腺素分泌的调节 492
(四)甲状腺“C”细胞和降钙素 492
一、胰岛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493
第三节胰岛 493
二、胰岛素 494
(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494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494
三、胰高血糖素 494
第四节肾上腺 495
一、肾上腺的形态与位置 495
二、肾上腺皮质 495
(一)肾上腺皮质的结构 495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调节 497
(一)肾上腺髓质的结构 499
三、肾上腺髓质 499
第五节脑垂体 500
一、垂体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500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调节 500
二、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 502
三、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及其作用 504
四、垂体机能的调节 505
(一)下丘脑对神经垂体的调节 505
(二)下丘脑对腺垂体的调节 505
(三)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调节 506
二、松果体 507
三、前列腺素 507
第六节其他内分泌腺及激素 507
一、胸腺 507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 509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 509
一、男性内生殖器的形态结构与机能 510
(一)睾丸 510
(二)附睾 514
(四)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 515
(三)输精管和射精管 515
(一)阴囊 517
二、男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与机能 517
(二)精索 518
(三)阴茎 518
(四)男性尿道 519
(五)阴茎勃起和射精 520
一、女性内生殖器的形态结构与机能 521
(一)卵巢 521
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 521
(二)输卵管 526
(三)子宫 526
(四)阴道 529
二、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与机能 529
(一)阴阜 529
(二)大阴唇 529
(三)小阴唇 529
(四)阴蒂 529
(六)处女膜 530
(七)前庭大腺 530
(五)阴道前庭 530
三、乳房 531
四、会阴 531
五、月经 533
(一)月经周期 533
(二)月经的临床表现 535
第三节 妊娠和授乳 536
一、妊娠 536
(一)受精 536
(二)着床 537
(三)胎盘 538
(四)分娩 539
二、授乳 540
第四节青春发育期 540
一、男性的青春发育 541
二、女性的青春发育 541
(一)生殖器的发育 541
(二)副性征的发育 541
(三)月经开始 542
三、智力和心理的发育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