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对方略认知的基本思路 3
第一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以德治国的新属性及其意义 3
一、以德治国较之古代的 德治 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3
二、以德治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贡献 6
三、以德治国方略对社会的一切管理者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9
四、以德治国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意义 12
第二章 共产党以德治国的实践经验 17
一、以先进的思想道德武装自身并付诸实践,是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得以确定的根本原因 17
二、以先进的思想道德武装群众,形成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21
三、以德治国是党和人民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的根本原因 26
四、某些时期忽视以德治国的严重教训 29
第三章 以德治国与共产党的性质 34
一、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以德执政具有历史必然性 34
二、坚持以德治国,则直接推动党的建设 37
三、确保党的性质不变,是实施以德治国的前提 39
四、只要共产党的性质不变,就有能力纠正忽视以德治国的倾向 42
第四章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 46
一、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引导方向,确保依法治国的有效性 46
二、依法治国为以德治国扫除障碍 50
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互相包容,是统一治国方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53
四、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结合,在于保持德与法的内在一致性和实施的同步性 55
第五章 以德治国与政治斗争 59
一、政治斗争必然贯穿于以德治国过程的始终 59
二、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斗争是以德治国方略中应有之义 62
三、政治斗争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64
四、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方能赢得政治斗争的胜利 66
第六章 以德治国与群众路线 70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载体是代表生产力发展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 70
二、人民群众既是以德治国的客体,又是以德治国的主体 74
三、社会思想道德状况和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的程度,是衡量以德治国成效大小的直接标准 77
四、人民群众在以德治国中作用的发挥程度,在于共产党的组织和发动的力度 81
第七章 以德治国与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 84
一、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况,为以德治国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84
二、注重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重视和抓好以德治国 88
三、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依赖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结合 92
四、以德治国要以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95
第八章 以德治国与社会先进分子 100
一、探索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先进的思想道德 100
二、以敏感的政治鉴别力考察社会思想道德状况 104
三、在社会生活中以优良的思想道德作风感染群众 107
四、带领群众抵制不正之风,同邪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110
一、社会主义理想道德的淡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思想道德教育步履艰难 114
第九章 实施以德治国所面临的困难 114
二、各类假恶丑现象呈现一种积重难返之势,众多的人感到心理彷徨 119
三、许多领导者 一手硬,一手软 的心理习惯和作风成了一种顽症,非下大气力解决不可 124
四、腐败现象及某些社会生活秩序的紊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以德治国的群众根基 128
下篇 实施方略的基本方法途径 135
第十章 研究实践方略的措施,强化群众对以德治国的信心 135
一、研究制定以德治国的规划,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决心和力度 135
二、党内层层发动,统一认识,使群众对以德治国方略的后效抱有希望 141
三、以宣传舆论调动群众实践方略的责任感,造成上层下层互动的良性循环 143
四、领导者深入群众,发挥群众在以德治国中的聪明才智 146
第十一章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思想道德教育 149
一、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以德治国的极端重要性 149
二、充分认识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152
三、做好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156
四、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群众自我教育 158
一、组织马克思主义者的强强联合,有计划地开展思想道德建设课题的攻关 162
第十二章 组织力量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62
二、各级党委建立分析思想领域矛盾状况的制度,不断总结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经验 166
三、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部门和学术团体的指导,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70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育合乎主旋律要求的群体心理 173
第十三章 以驱除信念的迷惘为重点,整顿党的组织和作风 177
一、研究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支柱倒塌的原因,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 177
二、以整风精神在全党认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同各种错误认识作斗争 182
三、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强化党员对党的自身建设的信心 184
四、动员全体党员承担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从中受到党性锻炼 187
第十四章 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党的阶级基础,重振工人阶级的雄风 191
一、把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政治核心作用落到实处,在职工中深入开展阶级使命的教育 191
二、有效地组织职工参与管理,树立英雄模范典型 195
三、防止企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差别过大,矫正造成收入悬殊的错误做法 197
四、加强民营企业中党团组织和工会的建设,关心和保护民营企业职工的权益 201
一、正确看待党对知识分子教育的历史经验,加强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 205
第十五章 深化对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205
二、科学地把握当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探索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有效方法 210
三、动员中青年领导干部率先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发挥自身素质建设的示范作用 213
四,关心中青年知识分子健康全面的成长,发挥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导作用 216
第十六章 端正农村工作指导思想,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220
一、组织力量整顿农村党团组织,确保农村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220
二、在农民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农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致富的途径 224
三、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启发农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觉悟 227
四、发动农民群众创建精神文明,整顿村风民风 230
第十七章 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政治领导 234
一、建立健全对民营企业的政治领导部门,确保民营企业发展的政治方向 234
二、定期组织对民营企业主的学习培训,提出思想道德建设的责任要求 238
三、制定并宣传民营企业主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240
四、发现和表彰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营造民营企业主阶层积极进取的群体心理 243
一、旗帜鲜明地把开展两种道德观念的斗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性内容 247
第十八章 广泛动员群众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斗争 247
二、党政机关、公有制企事业单位要强化集体主义教育和清理个人主义影响的力度 251
三、引导从事私有经济和个体经济活动的人认识和划清关心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以优良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255
四、逐级培养骨干,把两种道德观念的斗争深入到社会生活各基层单位 258
第十九章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 261
一、率先正确对待政绩和业绩,确立对精神生活领域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 261
二、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分析和把握群众的思想状况,找出热点、难点问题 265
三、培训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和弘扬先进思想道德,调动人民群众中潜在的追求真理的积极性 268
四、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与对话,以思想矛盾转化为突破口,具体指导基层的思想道德建设 271
第二十章 整顿思想文化部门,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主旋律 274
一、采取有力措施,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文化部门工作的指导地位 274
二、整顿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思想作风,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 277
三、组织力量研究思想文化领域矛盾斗争状况,多出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精神产品 281
四、强化对全社会思想文化活动的领导,注意在基层扩大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阵地 284
一、认真总结新中国教育工作经验,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87
第二十一章 坚持德育领先的原则,确保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 287
二、教育工作者着重查找忽视德育的突出问题,创造以德育领先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新经验 292
三、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造成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296
四、端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在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上狠下功夫 299
第二十二章 着眼于捍卫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经济基础 304
一、完整准确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国策宣传要深入人心 304
二、把同动摇公有制经济、鼓吹私有化思潮的斗争,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308
三、公有制单位要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指导自身的改革和对市场机制的运用 312
四、采取有效政策和法律措施确保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借以巩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315
第二十三章 充分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清理社会生活的污垢,促进以德治国 318
一、在深入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整顿政法队伍,强化政法机关的战斗力 318
二、运用足够的专政力量依法打击各类恶势力和严惩不法分子,为人民群众伸张正义 321
三、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参加严打斗争,使群众在经受锻炼中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325
四、把群众同各类违法犯罪斗争的积极性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感 329
后记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