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越鸿沟记 1
“少见”必“多怪” 3
想起了粟理依 5
丰富知识与解放思想 7
庐山醉石 9
摩天楼优劣论 12
赵一曼、曹聚仁及其他 14
提倡反批评 16
让教授回到教室和实验室去 19
美与丑 21
我摸了老虎屁股 23
耳朵、腋下“认”字目击记 25
关于“专”的对话 27
开发精神能源 29
净土不净 31
学会的风气 33
重唱一句歌词 35
智力的“返老还童” 37
人之初,性本“?” 39
师爱说 42
科幻小说应当宣传科学 44
杂家也是专家 46
婚姻瘤及N射线 49
画鬼与见鬼 51
从《响导》批评孙中山说起 53
还得继续打鬼 55
尤利·盖勒出了风头之后 57
在玻璃瓶子面前 59
灵学中的“特功” 62
我所知道的钉螺姑娘 64
康德与“特异功能” 66
灵学这个案不能翻 68
重视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 70
赞“年鉴热” 73
请他们入“主宾席” 75
争当“小百科” 77
文人相“?” 79
“成套家具”和文化建设 81
中年人也要当人梯 84
也谈婚礼改革 85
不可不懂XY 87
信息与调查 88
谁是科学的“伯乐”? 89
笑谈哭嫁 90
为“以书养书”撑腰 92
知识分子的“时空观” 93
“马太效应”外一章 95
开展家庭咨询 97
从马克思的成熟说起 98
“特别值得注意” 100
“阿堵”勿却 102
通婚与高攀 104
科学与伦理 106
在听汇报时 107
打开人体的“黑箱” 108
希特勒限制妇女就业以后 109
对名人有二忌 111
劝君数一数微机 113
并非艺术夸张 115
“影象”的印象 116
从邓志伟家走出以后 118
在北京长城饭店 120
算帐算到“只剩一块砖” 122
为《夜光杯》谈夜光杯 124
从“糌粑”说到生活方式 126
登嘉峪关 128
站在长城上的思考 130
刮目看敦煌人 132
“海市蜃楼”又一解 134
写在伯乐还乡之后 136
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137
为苍蝇打抱不平 139
民主出智力 141
赤橙黄绿青蓝紫 143
为错误争一席 145
淡化“当官心理”--谈当官与做学问的函数关系 147
不正之风知多少 151
流行色没有国界 153
闲暇不闲 154
要有自己的观点 156
从舞蹈跳开去 158
重视信息的优化 160
抱瓮与蹲墙根 161
由“锁链理论”所想到的 163
山崩于前 165
行在流行前 167
欢迎妇女经商 169
我的爸爸 170
“食洋不化”考 172
先“读”为快 174
高干子女问题 175
假如花木兰还活着 177
谢绝来客启事 179
对“三毛阿爹”意见的由来 180
抬头之必须 182
清静之余 183
漏室铭 185
“特”字的引力 187
我与文汇报同年生 189
现代社会的黄牌警告 191
“对话”要容错话 193
“夜生活”在悄悄降临 194
献给某些领导一个数字 196
《越鸿沟记》的前前后后 197
不读书则无用 199
“窝里斗”总归是丑陋的 201
王实味的待遇 203
文人的“四清病” 205
出路在于年轻化--写在告别年轻时代的前夕 207
清贫是病--二谈文人的“四清病” 209
加一条文德 211
我与我的书 212
三谈文人病 221
年轻化和改革速度 223
息怒六法 224
我为什么写作 227
站在中流砥柱上 228
一个儿童眼中的淮海战役 230
关于企业家的送“杯”精神--兼谈文企联盟 233
我与妻子的默契与矛盾 235
提高“德先生”的社会地位 239
我爱不爱看电影? 241
人与牛 244
我吃过的野菜 246
评《诬告有益论》 248
我不是官 250
我吃过的好菜 252
赞广开言路 254
我与老虎 256
三十年疑窦一夕解 258
我与麻雀 260
“三不之道” 262
坐冷板凳--嘉业藏书楼一瞥 265
包公祠里的笑声 267
人比雀儿累 269
想起了余勉教授 274
我的皮鞋 277
我爱竹篱笆 279
我坐过花轿 281
春风已改旧时装 283
牛鉴毁于仪仗 285
也谈黄逸峰 286
谈文场 288
我与相思豆 290
养狗的哲学 292
忆邓式月饼 294
学会辐射性思维 295
无舵船 296
对书要一分为二 297
白茆纪事 299
对付乱开会的诀窍 301
良化“心理气候” 303
地缘的力量 307
了解人 关心人--一个老共产党人的故事 309
可把送“梨”当送“礼” 311
到了天尽头以后 312
刘云昭二三事 314
“雷经天事件”的启示 316
高品位的难题 318
扫除“障目”的“一叶” 320
腰 321
跑中写 323
我睡眠的三个“比” 326
学着对付折腾 328
对战犯的跟踪调查 330
我有多少母亲? 332
正确评估人才 335
打开边门 337
无限风光在险峰 339
也谈“弼马瘟” 341
怎么又重来? 343
重读《正处》的联想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