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体系问题与宋明理学认知心理思想研究的意义 7
第一节 现代心理学的体系问题 7
一、从心理过程的分类理论看心理学的科学体系 8
二、从知/意的平衡发展看心理学的科学体系 14
第二节 宋明理学认知心理思想研究的意义 17
第二章 宋明理学认知心理思想研究的方法论 21
第一节 中国心理学史方法论概述 21
第二节 方法论诠释学对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启示 29
第三节 方法论诠释学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35
第三章 先秦孔孟认知心理思想 38
第一节 孔子思想中“仁”的认知内涵 38
一、“仁”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内涵 38
二、“仁”的认知内涵 39
三、孔子教育心理思想中的“仁知” 40
四、仁知的情感基础 43
第二节 孟子对孔子“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4
一、孟子对孔子仁学的发展 44
二、孟子对孔子仁学基本内涵的继承 48
第三节 仁知的本质 56
第四章 “心”及其认知 59
第一节 宋明理学中“心”的内涵 59
第二节 “心”与德性之知 66
第三节 德性之知的两层内涵 71
第五章 形而上德性之知的内涵 74
第一节 中国心理学史对德性之知的已有研究 74
一、许梦虞和朱永新的研究 75
二、杨鑫辉的研究 77
三、燕国材的研究 79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83
第二节 形而上德性之知的内涵 84
一、张载的宇宙论与人性论 85
二、张载的德性之知内涵 90
第三节 宋明理学家对形而上德性之知的继承和发展 97
一、程颐、朱熹的“体悟天理” 98
二、陆九渊、王阳明的“涵养本心” 104
第六章 形而上德性之知工夫论 110
第一节 格物致知——程(颐)朱理学德性之知工夫 110
一、格物致知的内涵 110
二、格物致知的对象 112
三、格物致知的过程 115
四、格物致知的前提 119
五、格物致知的本质 126
第二节 涵养本心——陆王心学德性之知工夫 130
一、程颢的诚敬工夫 130
二、静坐 136
三、克己 143
第三节 读书与践行——理学与心学共有的德性之知工夫 148
一、读书 148
二、践行 156
第七章 对形而上德性之知的心理学分析 161
第一节 实现形而上德性之知的两种路径 161
第二节 形而上德性之知工夫论的心理机制 164
一、格物致知的心理机制 164
二、涵养本心的心理机制 167
第三节 形而上德性之知的认知特点 172
第八章 形而下德性之知 174
第一节 见闻之知与形而下德性之知 174
第二节 形而下德性之知的具体表现 177
一、对普通自然物的认知 177
二、对自然气候的认知 180
三、对人的认知 189
第三节 形而下德性之知的特点 195
一、知有差等 195
二、道德判断 206
三、知情合一 209
第四节 对形而下德性之知的反思 212
第九章 中西方认知心理思想比较 215
第一节 以“物”为对象的西方心理学 215
一、意识心理学对心理的认知 216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心理的认知 220
三、认知心理学对心理的认知 225
第二节 中西比较 228
附录 232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心理思想”辨析 232
宋代理学发展心理学思想初探 245
儒家认知心理思想初探 257
后记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