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道银,朱朝君主编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62411999
  • 页数:285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3

医学免疫学 3

第一章 概述与抗原 3

第一节 概述 3

一、免疫的概念 3

二、免疫的功能 3

三、免疫的后果 3

四、免疫的分类 4

第二节 抗原的概念、性质与分类 4

一、抗原的概念与性质 4

二、抗原的分类 4

三、机体方面的因素 5

二、一定的理化性状 5

一、异物性 5

第三节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5

第四节 抗原的特异性 6

一、抗原决定簇 6

二、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异性 6

三、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6

第五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7

一、病原微生物 7

二、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 7

三、动物血清 7

四、异嗜性抗原 8

五、同种异型抗原 8

一、基本结构 9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9

二、免疫球蛋白 9

一、抗体 9

第一节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9

第二章 抗体 9

二、免疫球蛋白功能区 10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10

四、免疫球蛋白的其他结构 11

第三节 备类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特性与功能 11

一、IgG 11

二、IgA 11

三、IgM 12

四、IgD 12

五、IgE 12

第五节 抗体的多样性 13

二、人工产生的抗体 13

一、天然产生的抗体 13

第四节 抗体的产生 13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异常 14

第三章 补体 15

第一节 补体的概念、性质与组成 15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15

一、经典激活途径 15

二、替代激活途径 16

三、两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17

四、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 17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18

第四节 血清补体水平异常 18

第四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9

第一节 概述 19

一、Ⅰ类抗原 20

二、Ⅱ类抗原 20

第二节 HLA的分布与功能 20

第五章 免疫细胞 21

第一节 淋巴细胞 21

一、T细胞 21

二、B细胞 23

三、NK细胞 23

第二节 吞噬细胞与其他细胞 24

一、单核巨噬细胞 24

二、嗜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 24

三、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 25

第三节 细胞因子 25

三、对TI-Ag、TD-Ag的应答特征 27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 27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27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与特征 27

第六章 免疫应答 27

第二节 体液免疫 28

一、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28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29

第三节 细胞免疫 29

第四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 30

第五节 免疫耐受 31

第七章 变态反应 32

第一节 Ⅰ型变态反应 32

一、发生机理 32

二、常见疾病举例 32

一、发生机理 34

二、常见疾病举例 34

三、防治原则 34

第二节 Ⅱ型变态反应 34

第三节 Ⅲ型变态反应 35

一、发生机理 35

二、常见疾病举例 35

第四节 Ⅳ型变态反应 36

一、发生机理 36

二、常见疾病举例 37

第八章 免疫学应用 38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与治疗 38

一、人工免疫的种类 38

二、人工自动免疫 38

五、免疫治疗 39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 39

三、人工被动免疫 39

四、过继免疫 39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40

二、凝集反应 40

三、沉淀反应 41

四、补体结合反应 42

五、免疫标记技术 42

六、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43

第一节 概述 47

第二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47

中篇 47

第一章 概述与细菌的形态结构 47

医学微生物学 47

第三节 细菌形态检查法 48

一、显微镜 48

二、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48

三、染色标本检查法 48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49

第四节 细菌的结构 49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53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55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 55

一、细菌的营养 55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56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57

一、培养基 57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58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58

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产物 58

一、分解性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 58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59

二、合成性代谢产物 59

第三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60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60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60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60

三、医院内感染 61

第二节 消毒灭菌 62

一、消毒灭菌的概念 62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 62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66

第一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66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66

二、噬菌体 67

二、菌落变异 68

三、毒力变异 68

第二节 细菌性状的变异 68

一、形态结构的变异 68

四、耐药性变异 69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理与意义 69

一、基因突变 69

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69

三、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72

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72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72

一、细菌的毒力 72

二、细菌入侵的数量及入侵门户 73

第二节 抗菌免疫 74

一、非特异性免疫 74

二、特异性免疫 75

二、感染的途径 76

三、感染的类型 76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与类型 76

一、感染的来源 76

第六章 球菌 78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78

一、生物学性状 7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79

三、微生物学检查 81

四、防治原则 81

第二节 链球菌属 81

一、生物学性状 8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83

三、微生物学检查 84

三、微生物学检查 85

一、生物学特性 8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85

四、防治原则 85

第三节 肺炎球菌 85

四、防治原则 86

第四节 奈瑟氏菌属 86

一、脑膜炎球菌 86

二、淋球菌 87

第七章 肠道杆菌 88

第一节 大肠杆菌 89

一、生物学特性 89

二、致病性 89

三、微生物学检查 90

第二节 志贺氏菌属 91

一、生物学特性 9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91

第三节 沙门氏菌属 92

三、微生物学检查 92

四、防治原则 92

一、生物学特性 9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94

三、微生物学检查 95

四、防治原则 96

第四节 其他肠道杆菌 96

一、变形杆菌属 96

二、克雷伯氏菌属 96

第八章 霍乱弧菌 97

一、生物学特性 9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98

三、微生物学检查 98

四、防治原则 98

第九章 厌氧性细菌 100

一、破伤风杆菌 101

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 101

二、产气荚膜杆菌 103

三、肉毒杆菌 104

四、艰难杆菌 105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05

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 105

二、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性 10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06

四、防治原则 107

第十章 白喉杆菌 108

一、生物学性状 108

二、致病性 108

三、免疫性 109

五、防治原则 110

四、微生物学检查 110

第十一章 分枝杆菌属 111

第一节 结核杆菌 111

一、生物学特性 111

二、致病性 112

三、免疫性与变态反应 112

四、微生物学检查 113

五、防治原则 114

第二节 麻风杆菌 114

一、生物学特性 11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4

四、防治原则 115

三、弯曲菌属 116

二、百日咳杆菌 116

一、绿脓杆菌 116

第十二章 其他病原菌 116

四、幽门螺杆菌 117

五、军团菌属 117

第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18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18

一、病毒的大小 118

二、病毒的形态 119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19

一、病毒的结构 119

一、吸附 120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120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120

二、穿入 121

三、脱壳 121

四、生物合成 121

五、组装、成熟与释放 122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22

一、物理因素 122

二、化学因素 123

第五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123

一、病毒变异的表现 123

二、病毒变异的机理 123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类型 124

二、垂直传播 124

二、显性感染 124

一、隐性感染 124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方式与途径 124

第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24

一、水平传播 124

三、持续性感染 125

第三节 病毒的致病机理 125

一、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 125

二、机体水平的致病机理 126

第四节 抗病毒免疫 126

一、非特异性免疫 126

二、特异性免疫 127

第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28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28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28

二、病毒感染的快速检查方法 128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28

一、人工自动免疫 129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29

四、血清学检查 129

五、核酸杂交技术与聚合酶链反应 129

二、人工被动免疫 130

三、抗病毒药物 130

第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131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31

一、生物学性状 13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3

四、防治原则 133

第二节 麻疹病毒 133

一、生物学性状 1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3

一、腮腺炎病毒 134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13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4

四、特异性预防 134

二、风疹病毒 135

三、副流感病毒 135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 135

五、腺病毒 135

第十七章 肠道病毒 137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137

一、生物学性状 13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7

第二节 其他肠道病毒 138

一、柯萨奇病毒 138

四、特异性预防 13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8

二、埃可病毒 139

三、轮状病毒 139

第十八章 肝炎病毒 140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140

一、生物学性状 14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1

四、预防原则 141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142

一、生物学性状 14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5

四、防治原则 146

一、丙型肝炎病毒 147

二、丁型肝炎病毒 147

第三节 其他肝炎病毒 147

三、戊型肝炎病毒 148

第十九章 虫媒病毒 149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49

一、生物学性状 14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0

四、预防原则 150

第二节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150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150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151

第三节 登革病毒 151

一、生物学性状 15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3

第二十章 疱疹病毒 153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15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4

四、防治原则 154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54

一、生物学性状 15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4

一、巨细胞病毒 155

二、EB病毒 155

四、防治原则 155

第三节 其他疱疹病毒 155

第二十一章 其他病毒 157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57

一、生物学性状 157

二、致病性 157

二、致病性 158

一、生物学性状 15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8

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 158

四、防治原则 15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9

四、防治原则 159

第二十二章 支原体 160

第一节 概述 160

一、形态与结构 160

二、培养特性 160

三、抵抗力 160

四、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160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161

一、肺炎支原体 161

二、其他支原体 162

一、生物学性状 163

第二十三章 立克次体 1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5

四、防治原则 166

第二十四章 衣原体 167

一、生物学性状 16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9

四、防治原则 169

第二十五章 螺旋体 170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170

一、生物学性状 17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1

一、生物学性状 172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172

四、防治原则 17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4

四、防治原则 174

第三节 其他螺旋体 174

一、回归热螺旋体 174

二、莱姆病螺旋体 175

第二十六章 放线菌 176

一、形态结构 176

二、培养特性 177

三、种类 177

第一节 真菌概述 179

一、生物学性状 179

第二十七章 真菌 179

二、致病性 181

三、免疫性 181

四、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81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182

一、深部感染真菌 182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183

三、皮肤癣真菌 184

下篇 187

人体寄生虫学 187

第一章 概述 187

一、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范围和学习目的 187

二、寄生、寄生虫与宿主 187

三、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188

四、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与结局 188

五、寄生虫病的传播、流行和防治 190

六、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现状及对策 191

第二章 医学蠕虫 192

第一节 线虫 192

一、概述 192

二、似蚓蛔线虫(蛔虫) 193

三、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196

四、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洲板口线虫(钩虫) 197

五、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201

六、班氏吴策线虫及马来布鲁线虫(丝虫) 203

七、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206

八、其他人体线虫 208

第二节 吸虫 209

一、概述 209

二、华枝睾吸虫(肝吸虫) 211

三、并殖吸虫 214

四、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217

五、日本血吸虫 219

第三节 绦虫 225

一、概述 225

二、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 227

三、肥胖带吻绦虫(牛肉绦虫) 229

四、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231

五、微小膜壳绦虫 233

六、曼氏迭宫绦虫 235

第三章 医学原虫 238

第一节 概述 238

第二节 阿米巴原虫 239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原虫) 239

二、寄生人体的非致病阿米巴 242

三、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243

第三节 鞭毛虫 244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 244

二、阴道毛滴虫 247

三、蓝氏贾第鞭毛虫 248

第四节 孢子虫 250

一、疟原虫 250

二、弓形虫 254

第五节 纤毛虫 256

第四章 医学节肢动物 258

第一节 概述 258

一、医学节 肢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258

二、节 肢动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258

三、医学节 肢动物的防制 259

一、蚊 260

第二节 有害昆虫类 260

二、蝇 263

三、蚤 265

四、虱 267

五、蜚蠊(蟑螂) 268

第三节 医学蜱螨类 270

一、蜱 270

二、人疥螨 271

三、蠕形螨 272

四、尘螨 273

附录一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 275

附录二 常用驱虫药简表 283

附录三 主要卫生害虫常用化学杀虫剂的应用 284

参考文献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