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招标机制设计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边江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303139019
  • 页数:1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经济学理论与工程招投标实践相结合,通过运用博弈论、信息学经济和机制设计原理,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入手,从理论上探讨了建设工程招标机制原理,为分析建设工程招标中各种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本书将建设工程招标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招标投标法》、《拍卖法》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通过招标方式的选择,弱化合谋对建设工程招标的影响。

1 导论 1

1.1 基本概念的界定 1

1.1.1 建设工程招标的概念 1

1.1.2 建设工程招标的经济特征 2

1.1.3 建设工程招标的方式 3

1.2 建设工程招标的产生与发展 6

1.2.1 招标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6

1.2.2 中国建设工程招标的发展历程 9

1.3 本书的创作动机 11

1.4 本书的研究路线与结构安排 11

2 建设工程招标经济理论综述 13

2.1 招标理论的产生 14

2.2 标准招标模型的建立 15

2.3 标准招标模型的拓展 16

2.3.1 风险规避条件下的招标 17

2.3.2 共同价值或关联价值条件下的招标 18

2.3.3 非对称条件下的招标 20

2.4 招标中合谋理论的发展 21

2.5 最优招标理论分析 23

2.6 多项目招标理论分析 24

2.6.1 多项目同步招标机制 25

2.6.2 多项目序贯招标机制 25

2.6.3 多项目招标的收益等价 26

2.6.4 多项目最优招标 27

2.7 新兴招标市场机制设计 28

2.7.1 离岸石油开采权招标 28

2.7.2 美国国债招标 29

2.7.3 个人通信服务执照招标 30

2.7.4 网上招标 31

2.8 招标理论的总体评述与前沿问题 32

3 建设工程招标的基本模型 34

3.1 独立私有价值招标模型的假设 34

3.2 招标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36

3.2.1 贝叶斯—纳什均衡的界定 36

3.2.2 一级价格密封招标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38

3.2.3 二级价格密封招标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40

3.2.4 高级价格密封招标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42

3.3 招标收益等价定理 43

3.3.1 SIPV招标的技术性描述 44

3.3.2 一般收益等价定理的证明 45

3.4 影响招标结果的因素 47

3.4.1 投标者人数的不确定 48

3.4.2 投标者估价的离散性 49

3.4.3 投标者的风险规避程度 49

3.4.4 投标者信念的相关性 51

3.4.5 投标者的非对称性 51

4 建设工程标准招标的最优机制 54

4.1 建设工程最优招标的简化方法 54

4.2 建设工程招标的最优保留价格 55

4.2.1 最优保留值的计算 56

4.2.2 最优保留价格的保密问题 58

4.2.3 对相关法律条款的质疑 60

4.3 建设工程最优招标的机制设计方法 62

4.4 对建设工程最优招标的机制的进一步解释 65

5 建设工程非对称的最优招标机制 66

5.1 非对称条件招标的前提假设 66

5.2 非对称条件下的均衡投标 68

5.3 非对称条件下的招标收益比较 71

5.4 非对称条件下招标收益的数值检验 73

6 建设工程投标者风险规避的招标机制 75

6.1 投标者偏好的模型化 75

6.2 风险规避模型的前提假设 77

6.3 标准招标形式的均衡分析 80

6.4 两种标准招标方式的比较 82

6.5 最优招标问题的描述 83

6.5.1 投标者的问题 83

6.5.2 招标者的问题 84

6.6 最优招标的投标者偏好特性 87

7 建设工程多项目招标的机制 90

7.1 多项目招标的条件假设 90

7.2 多项目招标的技术性描述 91

7.3 多项目招标的最优机制设计 93

7.4 多项目的密封招标 95

7.4.1 歧视价格招标 96

7.4.2 单一价格招标 96

7.5 非对称情况下的多项目招标 97

7.5.1 互不相干项目的招标 99

7.5.2 互补或替代项目的招标 101

8 建设工程招标机制中的合谋问题 103

8.1 现代合谋理论的发展 103

8.2 工程项目招标中合谋的存在 106

8.3 工程项目投标的合谋策略 109

8.3.1 独立价值项目投标的合谋策略 109

8.3.2 公共价值项目投标的合谋策略 111

8.4 工程项目招标方式与合谋的稳定性 113

8.5 合谋与工程项目招标方式选择 116

附录 119

附录5.1 119

附录6.1 120

附录6.2 122

附录6.3 123

附录6.4 123

附录6.5 124

附录6.6 126

附录6.7 127

附录6.8 128

附录7.1 128

附录7.2 129

参考文献 130

后记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