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位置、面积、人口和行政区划 1
第一节 位置和面积 1
第二节 人口及其分布 1
第三节 行政区划 4
一、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4
二、解放后行政区划的变迁 6
一、地层和地质构造 8
第一节 地质和矿产 8
第二章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8
二、新构造运动 13
三、矿产 16
第二节 地貌 21
一、地貌轮廓 21
二、江苏平原的形成 22
三、江苏的低山丘陵和岗地 30
一、影响江苏气候的因素 34
第三节 气候 34
二、四季气候特征 36
三、气候资源 41
第四节 水资源和水利建设 54
一、河流和湖泊 54
二、地下水 64
三、海洋水文 66
四、水利建设 68
第五节 植被 74
一、影响植被形成的因素 74
二、主要植被类型的组成 76
三、野生植物资源 81
第六节 土壤 82
一、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 82
二、自然土壤类型及其特性 83
三、耕作土壤的培育 86
一、区划原则和区划等级单位系统 89
第七节 自然地理区 89
二、各级区划单位基本特征 92
第三章 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 99
第一节 经济发展简史 99
第二节 农业 106
一、农业发展的条件 106
二、农田基本建设和耕作制度改革 107
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110
四、农业区域 116
第三节 工业 123
一、解放前工业发展的落后性和殖民地性 123
二、解放后工业迅速发展 124
三、主要工业部门和布局 126
四、工业发展的前景 137
附:对外贸易 139
第四节 交通 139
一、运输繁忙的铁路干线 140
二、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 142
三、密如蛛网的内河航道 145
四、前景宏伟的海洋交通 149
五、日益发展的民航事业 150
第四章 城镇 152
第一节 江苏省会——南京市 153
第二节 太湖之滨工业城——无锡市 159
第三节 工业学大庆先进市——常州市 162
第四节 江南水乡古城——苏州市 165
第五节 滨江近海工业城——南通市 168
第六节 江苏煤炭工业基地——徐州市 170
第七节 新兴海港——连云港市 173
第八节 水陆交通枢纽——镇江市 175
第九节 大运河畔历史名城——扬州市 178
第十节 两淮重镇——清江市 180
第十一节 里下河地区门户——泰州市 182
第十二节 滨海棉区重镇——盐城镇 184
第十三节 陶都——丁蜀镇 186
附录 江苏地名分析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