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总论 1
第一章 绪言 1
第一节 中草药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第二节 中草药学的发展简史 1
一、 本草沿革 1
二、 现代中草药科学的发展 3
第三节 中草药的命名和分类 4
一、中草药的命名 4
二、中草药的分类 4
第四节 中草药的资源 5
第二章 中草药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 5
第一节 生物碱类 6
第二节 甙类 7
第三节 挥发油类 13
第四节 树脂类 14
第五节 鞣质类 14
第六节 有机酸类 15
第七节 油脂及蜡类 15
第八节 蛋白质类 15
第九节 糖类 16
第十节 淀粉类 16
第十一节 粘液质及树胶类 16
第十二节 色素类 16
第三章 中草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17
第一节 中草药的采收 17
第二节 中草药的加工与干燥 18
第三节 中草药的贮藏与保管 19
一、药材的防霉 19
二、药材虫害的防治 19
三、药材变色的防止 22
四、药材“泛油”的防止 23
第四章 中药炮制 23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23
第二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25
第三节 炮制对药材成分的影响 26
第四节 炮制常用的辅料 28
第五节 炮制的方法 30
一、净选 31
二、切制 32
三、炮炙 35
第五章 中药临床运用常识 40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40
一、四气 40
二、五味 40
三、升降浮沉 41
四、补泻润燥 41
五、归经 41
第二节 中药的配伍、禁忌、调方、煎药与服法 42
第六章 中草药的鉴定 45
第一节 中草药的原植物鉴定 45
第二节 中草药的性状鉴定 46
第三节 中草药的显微鉴定 46
第四节 中草药的理化鉴定 47
中篇各论 50
第一章 根及根茎类药材 50
一、根茎类药材 50
(一)根茎类药材的性状 50
(二)根茎类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 50
(三)根茎类药材的显微观察注意点 51
二、根类药材 51
(一)根类药材的性状 51
(二)根类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 51
(三)根类药材的显微观察注意点 52
狗脊 52
紫萁贯众 53
绵马贯众 54
骨碎补 55
广防已 57
大黄 58
首乌(附:首乌藤) 62
虎杖 63
金荞麦 65
牛膝(附:川牛膝) 66
商陆 67
银柴胡 69
孩儿参 70
威灵仙 71
九节菖蒲 72
附子(附:川乌、草乌) 72
白头翁 76
白芍 77
赤芍 78
黄连 80
升麻 83
八角莲 85
防己 85
金果榄 87
山乌龟 88
乌药 90
元胡 91
板蓝根(附:大青叶) 93
常山 94
地榆 97
山豆根 97
葛根 99
甘草 101
黄芪 103
苦参 105
两面针 107
远志 108
甘遂 109
毛冬青 110
了哥王 110
人参 112
三七 115
白芷 117
川芎 119
当归 121
独活 123
羌活 125
前胡 126
藁本 128
防风 129
柴胡 131
明党参 133
北沙参 134
龙胆 135
秦艽 137
萝芙木 139
白前 141
白薇 142
徐长卿 143
紫草 144
丹参 146
黄芩 148
玄参 151
地黄 152
胡黄连 153
巴戟天 154
茜草 155
红大戟 156
续断 158
桔梗 159
党参 161
南沙参 162
川木香 164
木香 165
白术 166
苍术 168
紫菀 171
三棱 172
泽泻 174
香附 175
天南星 177
半夏 179
白附子 181
石菖蒲(附:水菖蒲) 182
百部 183
川贝母 185
浙贝母 187
黄精 188
玉竹 190
重楼 191
天冬 192
麦冬 193
土茯苓 195
知母 196
百合 197
仙茅 198
山药 198
穿山龙 199
射干 200
莪术 201
姜黄 202
郁金 203
生姜 205
高良姜 206
白及 207
天麻 208
白茅根 210
芦根 211
第二章 茎木类药材 212
一、茎木类药材的性状 212
二、茎木类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 212
三、茎木类药材的显微观察注意点 212
海风藤 213
寄生 213
木通 215
黄藤 218
苏木 219
鸡血藤 220
降香 221
沉香 222
通草 223
七叶莲 224
钩藤 225
竹茹 226
第三章 皮类药材 227
一、皮类药材的性状 227
二、皮类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 228
三、皮类药材的显微观察注意点 229
桑白皮(附:桑枝、桑椹、桑叶) 229
牡丹皮 231
厚朴(附:厚朴花) 233
肉桂(附:桂枝、桂子) 236
杜仲 238
合欢皮 240
海桐皮 241
黄柏 242
白藓皮 244
苦楝皮(陈:川楝子) 245
五加皮 247
秦皮 249
香加皮 249
地骨皮 250
第四章 叶类药材 252
一、叶类药材的性状 252
二、叶类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 252
三、叶类药材的显微观察注意点 253
侧柏叶(附:柏子仁) 254
枇杷叶 254
番泻叶 255
四季青 257
桉叶 258
满山红 259
罗布麻 260
大叶紫珠 261
牡荆 262
颠茄 262
洋地黄叶 264
艾叶 266
第五章 花类药材 267
一、花类药材的性状 267
二、花类药材的显微特征 267
金莲花 268
辛夷 269
玫瑰花 271
月季花 271
槐米(附:槐角、槐花) 272
芫花 273
丁香(附:母丁香) 274
密蒙花 276
夏枯草 277
洋金花 278
金银花(附:忍冬藤) 280
款冬花 282
旋复花 283
菊花(附:野菊花) 284
红花 286
蒲黄 287
西红花 288
第六章 果实及种子类药材 290
一、果实类药材 290
(一)果实类药材的性状 290
(二)果实类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及显微观察注意点 290
二、种子类药材 291
(一)种子类药材的性状 291
(二)种子类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及显微观察注意点 291
荜茇 292
火麻仁 293
马兜铃(附:青木香) 293
地肤子 295
青葙子 296
王不留 297
芡实 298
莲子(附:莲心、莲房、莲须、荷梗、荷叶、藕节) 299
五味子 300
肉豆蔻 302
葶苈子 304
莱菔子 305
白芥子 306
复盆子 307
木瓜 308
乌梅 309
山楂 309
苦杏仁 311
桃仁 313
郁李仁 313
金樱子 314
补骨脂 315
胡芦巴 316
赤小豆 317
沙苑子 317
决明子 318
枳壳(附:枳实) 319
陈皮(附:橘红) 321
吴茱萸 322
鸦胆子 323
巴豆 324
酸枣仁 325
胖大海 326
使君子 327
诃子 328
小茴香 329
蛇床子 330
山茱萸 331
连翘 332
女贞子 333
马钱子 334
菟丝子 335
牵牛子 337
蔓荆子 338
枸杞子 339
栀子 339
瓜蒌皮(附:瓜蒌子、天花粉) 340
罗汉果 342
牛蒡子 343
苍耳子 344
梹榔(附:大腹皮) 344
砂仁 346
草果 347
豆蔻 348
草豆蔻 349
益智 350
薏苡仁 350
麦芽 351
第七章 草类药材 352
卷柏 352
木贼 353
石韦 354
麻黄(附:麻黄根) 355
鱼腥草 358
肿节风 359
细辛 360
萹蓄 361
马齿苋 361
冰凉花 362
淫羊藿 363
垂盆草 364
仙鹤草(附:鹤草芽) 365
甜地丁 367
铁苋菜 368
地耳草 368
锁阳 369
紫花地丁 370
矮地茶 370
金钱草 371
马鞭草 373
荆芥 374
紫苏(附:紫苏梗、紫苏子) 375
益母草(附:茺蔚子) 376
广藿香(附:藿香) 378
香薷 379
半支莲 380
薄荷 381
泽兰 381
肉苁蓉 382
穿心莲 383
车前草(附:车前子) 385
白花蛇舌草 386
败酱草 387
半边莲 388
蓝花参 389
佩兰 389
豨莶草 390
蒲公英 391
青蒿 392
茵陈 394
墨旱莲 395
大蓟 396
淡竹叶 397
谷精草 397
铃兰 398
石斛 399
第八章 藻菌类药材 400
昆布 400
海藻 401
冬虫夏草 402
灵芝 403
茯苓(附:茯苓皮、赤茯苓、茯神) 404
猪苓 405
雷丸 406
马勃 407
第九章 其他类药材 408
乳香 408
没药 408
安息香 409
血竭 410
海金沙 411
青黛 412
儿茶 412
五倍子 413
冰片 414
竹黄 415
神典 416
第十章 动物类药材 417
地龙 417
蜈蚣 418
桑螵蛸 418
土鳖虫 419
蝉蜕 420
斑蟊 421
僵蚕 421
全蝎 422
牡蛎 423
石决明 423
海螵蛸 424
海马 425
蟾酥 426
金钱白花蛇 427
鳖甲 428
龟板(附:龟胶) 429
蛤蚧 430
鸡内金 430
穿山甲 431
五灵脂 432
熊胆 432
阿胶 433
犀角 434
牛黄 435
羚羊角 436
虎骨 437
麝香 438
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 440
第十一章 矿物类药材 441
朱砂 441
雄黄 442
赭石 443
磁石 443
石膏 443
龙骨(附:龙齿) 444
浮海石 445
滑石 445
芒硝(附:玄明粉) 446
炉甘石 446
琥珀 447
下篇 方剂基本知识 448
一、方剂的组成 448
二、方剂的分类 449
第一章 解表剂 450
第二章 清热剂 452
第三章 温里剂 456
第四章 泻下剂 458
第五章 和解剂 461
第六章 祛湿剂 462
第七章 治风剂 465
第八章 润燥剂 467
第九章 祛痰剂 469
第十章 消导剂 471
第十一章 理气剂 472
第十二章 理血剂 474
第十三章 补益剂 476
第十四章 固涩剂 479
第十五章 安神剂 481
第十六章 开窍剂 482
第十七章 驱虫剂 484
附表一 药材效用分类表 485
附表二 常用中药成药简表 498
中文名索引 506
外文名索引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