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市场经济理论 1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4
二、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 10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1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15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1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学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的革命 1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能兼容的禁锢 17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推进经济繁荣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7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21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 21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和联系 21
(二)我国原经济体制的形成和沿革 22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5
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理论研究的兴起 27
(一)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经济运行机制问题 29
(二)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30
(三)经济运行机制的内部构造 32
(一)传统经济体制下运行机制的特点和弊端 3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 33
(二)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初步转变 33
(三)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35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 38
一、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与实践 38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的内涵 38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 41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必然性 43
二、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 43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的框架 46
三、坚持公有制在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47
(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47
(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49
(三)社会主义联合所有制经济 51
四、积极鼓励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52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体经济 52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经济 54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外资经济 56
(一)社会主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58
一、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58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与改革 58
(二)按劳分配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6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61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5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65
(二)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66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下的社会公平问题 68
三、社会主义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 70
(一)社会主义劳动制度的改革 70
(二)社会主义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 74
(三)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79
第五章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经营机制转换 83
一、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83
(一)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与市场的主体 83
(二)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国有企业推入市场 85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创新企业制度 88
(一)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 88
(二)选择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 91
三、国有企业增强活力的根本途径是转换经营机制 96
(一)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在于落实自主权 97
(二)政府部门转变职能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条件 99
(三)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 100
第六章 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03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存在的必然性及其特点 103
(一)马克思主义市场理论的基本内容 103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存在的必然性 105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点 107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内涵 109
(一)社会主义的市场结构体系 109
(二)社会主义的市场机制体系 112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市场结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系的统一 114
(一)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6
三、加快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16
(二)加快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18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 123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经济职能 123
(一)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产生和发展 123
(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潮流的兴起 124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经济职能 126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128
(一)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 128
(二)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转变 129
(三)健全和完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33
(一)城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35
三、城市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35
(二)以城市为中心建立网络型经济区 137
(三)依靠城市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有效管理 139
第八章 社会主义财政体制及其改革 141
一、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和职能 141
(一)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和特点 141
(二)社会主义财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 144
二、社会主义财政体制的形成与沿革 146
(一)社会主义财政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46
(二)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49
(一)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51
三、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则与方向 151
(二)实行分税制,改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153
(三)推行税利分流,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154
(四)深化税制改革 156
第九章 社会主义金融体制及其改革 159
一、社会主义的信用关系 159
(一)社会主义的信用关系及其本质 159
(二)社会主义的信用形式及其信用工具 161
(三)社会主义信用的作用 163
(一)我国原金融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165
二、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初步改革 165
(二)我国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 166
(三)目前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69
三、我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172
(一)我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 172
(二)我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175
第十章 社会主义股份制经济与股票市场 179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股份制经济的基本理论 179
(一)股份制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79
(二)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是股份制产生的基础,商品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是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80
(三)股份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极扬弃 182
(四)股份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183
(五)列宁的股份经济思想 184
二、社会主义股份经济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185
(一)社会主义股份经济的客观性 185
(二)社会主义股份制经济的特征 188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股份制经济 192
三、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的新型股票市场 195
(一)社会主义股票市场产生的必然性 195
(二)股票市场的性质和作用 196
(三)国家对股票市场的管理和控制 198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及其分类 200
一、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任务 200
第十一章 优化产业结构与发展第三产业 200
(二)产业结构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 202
(三)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影响 203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途径和措施 206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206
(二)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 207
(三)当前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09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213
(一)我国第三产业的划分及其座标位置 213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必然性 214
(三)九十年代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目标 217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措施 218
第十二章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体制改革 221
一、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 221
(一)马克思合作经济理论的发展 221
(二)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弊端 224
(三)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 226
二、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228
(一)“政社合一”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229
(二)农村经济的投资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229
(三)家庭承包制的双层经营尚不完善 231
三、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任务和方向 232
(四)主要农产品价格偏低亟待理顺 232
(一)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3
(二)“四轮驱动”,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 235
(三)积极培育农村市场,推进价格改革 237
(四)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238
第十三章 我国的对外开放及其发展战略 240
一、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40
(一)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40
(二)实行对外开放是振兴我国经济的重要选择 242
(三)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44
(一)传统对外封闭体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246
二、我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格局 246
(二)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及其布局 248
(三)90年代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任务 250
三、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 251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对外开放观念 251
(二)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253
(三)认真组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254
(四)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更加有效地利用外资 255
(五)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256
后记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