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1
(二)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演变 7
上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 13
一、他山之石与我之璞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13
(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 1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21
二、生机勃勃的活动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个人 28
(一)企业和个人的权利和责任 28
(二)多元化的企业组织结构 34
三、“看不见的手”——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 39
(一)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40
(二)“看不见的手”的魅力 41
(三)市场建设和市场效率 46
四、“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51
(一)宏观调控的来龙去脉 51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57
(三)我国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任务和内容 63
五、规则与裁判——市场经济中的法制 66
(一)法制是市场的内在要求 67
(二)目前法制建设的状况 69
(三)今后法制建设的重点 72
六、“社会稳定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6
(一)不可缺少的社会稳定机制 77
(二)失业者的福音: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 81
(三)老有所养: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83
(四)病有所医: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85
(五)生有所助:女职工生育保障制度的改革 89
中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95
七、迈向市场经济轨道的重要步伐——当前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简介 95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财税体制 96
(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大厦 103
(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转变计划管理职能 111
八、良药乎?恶魔乎?——转轨时期的物价上涨 116
(一)剪不断,理还乱:物价上涨的实证描述 116
(二)良药苦口利于病:物价上涨的理性分析 119
(三)扼住“恶魔”的喉咙:抑制和治理通货膨胀 126
九、艰难的蜕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31
(一)企业在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地位 132
(二)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的目标和途径 135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唯一选择 141
(四)配套改革,逐步推进 151
十、展开沉重的翅膀——把农业推向市场 155
(一)农户具有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 156
(二)市场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因素 159
(三)从统购统销到市场化的流通体制 161
(四)乡镇企业的巨大推动力 165
(五)建立有效的社区管理机制 168
(一)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 171
十一、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消除经济领域中的不公平竞争 171
(二)竞争机制所需要的条件 174
(三)经济领域中不公平竞争的现状 177
(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82
十二、甜蜜与苦涩——正确处理分配不公和地区差异问题 185
(一)社会收入分配的基本特点 185
(二)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两种倾向 186
(三)社会分配不公的根源 189
(四)治理社会分配不公的基本原则 193
(五)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平和地区差距的基本对策 195
十三、与世界经济接轨——开放的经济与“复关” 201
(一)“复关”的必然性 201
(二)“复关”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3
(三)趋利避害的基本对策 209
十四、资金积累的魔杖——市场经济与股份制 212
(一)股份制的产生、发展及作用 213
(二)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 217
(三)股份制改革的现状和意义 221
十五、走向广阔的天地——劳动就业的新课题 225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就业 225
(二)实行新的就业政策 228
(三)加强宏观调控,搞好就业服务 231
十六、轻装上阵——市场经济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37
(一)市场经济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 237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241
十七、割除毒瘤——转轨时期的反腐败斗争 253
下篇: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 253
(一)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 255
(二)腐败现象的基本特点 258
(三)反腐败斗争要长期坚持下去 261
十八、善与恶的碰撞——转轨时期的伦理道德 264
(一)善恶的碰撞与道德的发展 264
(二)转轨时期道德的二重性 269
(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 273
十九 、思想观念的升华——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276
(一)解放思想,锐意改革 276
(二)大胆开放,自信自强 278
(三)鼓励竞争,效率优先 282
(四)追求平等,崇尚公正 284
(五)知法守法,依法办事 287
二十、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290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290
(二)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295
(三)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299
二十一、适应自有活力——共青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开展工作 302
(一)构建思想教育工作新机制 303
(二)开辟劳动创造新领域 309
(三)形成自身建设新格局 312
(四)市场经济与青年工程 315
后记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