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篇 1
第一章发热的分类 1
第一节外感发热 1
目录 1
第二节内伤发热 2
第三节其他发热 2
第二章发热的辨证方法 3
第一节病因辨证 3
一、六淫、疫疠证候 3
二、内伤证候 5
三、外伤证候 5
一、卫分证 6
二、气分证 6
第二节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6
四、虫兽伤证候 6
三、营分证 7
四、血分证 7
第三节三焦辨证概要 7
一、上焦病证 7
二、中焦病证 8
三、下焦病证 8
第四节六经辨证概要 8
一、太阳病证 8
六、厥阴病证 9
四、太阴病证 9
五、少阴病证 9
二、阳明病证 9
三、少阳病证 9
第五节脏腑辨证概要 10
第三章发热的治疗方法 12
第一节解表法 12
一、辛温解表法 12
二、辛凉解表法 12
三、解表祛暑法 13
四、宣表化湿法 13
五、轻宣润燥法 13
第二节清里法 13
一、清气法 13
二、清营凉血法 14
一、和解少阳法 15
二、分消走泄法 15
三、清脏腑热法 15
第三节和解法 15
三、透达募原法 16
第四节祛湿法 16
一、宣气化湿法 16
二、燥湿泄热法 16
三、分利湿邪法 16
第五节通下法 17
一、通腑泄热法 17
二、通便导滞法 17
三、增液通下法 17
四、破结通瘀法 17
四、养血润燥法 18
三、益气清热法 18
第六节补虚退热法 18
二、破阴回阳法 18
一、滋阴清热法 18
证候篇 19
第一章外感证候 19
第一节温病证候 19
一、风热侵袭肺卫证 19
二、燥热侵袭肺卫证 20
三、暑湿兼寒证 22
四、湿热困遏卫气证 22
五、邪热壅肺证 24
六、燥热伤肺证 25
七、热郁胸膈证 26
八、热灼胸膈证 27
九、痰热结胸证 28
十、阳明热盛证 29
十一、阳明热结证 30
十二、肺热移肠证 31
十三、热灼营阴证 32
十四、热盛动血证 33
十五、气营两燔证 35
十六、气血两燔证 35
十七、热陷心包证 37
十八、热与血结下焦证 38
十九、热盛动风证 39
二十、阴虚动风证 40
二十一、阴虚火炽证 41
二十二、肾阴耗损证 43
二十三、邪留阴分证 44
二十四、肺胃阴伤证 45
二十五、中焦湿热证 46
二十六、胃肠湿热挟滞证 49
二十七、暑湿弥漫三焦证 50
二十八、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 51
第二节伤寒证候 52
一、太阳伤寒证 52
二、太阳中风证 53
三、太阳中风,肺气上逆证 54
四、太阳中风,胸阳不振证 55
五、太阳中风,阳虚漏汗证 56
六、太阳中风兼脾虚水停证 57
七、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证 59
八、太阳表寒里热证 60
九、太阳表寒里饮证 61
十、太阳表郁证 63
十一、太阳表郁里热证 64
十二、太阳蓄水证 65
十三、太阳蓄血证 66
十四、热邪壅肺证 67
十五、太阳协热下利证 67
十六、热扰胸膈证 68
十九、阳明热盛伤津气逆证 69
十八、阳明腑实证 69
十七、阳明经证 69
二十、阳明湿热发黄证 70
二十一、阳明血瘀证 71
二十二、阳明水热互结证 72
二十三、少阳半表半里证 73
二十四、太阳少阳并病证 74
二十五、少阳阳明合(并)病证 75
二十六、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证 76
二十七、少阳兼饮停胸胁证 76
二十八、阳微结证 77
二十九、热入血室证 78
三十、太阴太阳并病证 80
三十一、太阴腹痛证 80
三十二、少阴阳衰证 81
三十三、少阴阴盛格阳证 82
三十四、少阴阳虚外感风寒证 83
三十五、厥阴热利证 84
三十六、厥阴唾脓血证 85
三十七、余热未尽劳复证 85
第二章内伤证候 87
第一节虚证 87
一、气虚发热证 87
二、阴虚火旺证 87
三、真寒假热证 88
四、血虚发热证 88
五、阳虚发热证 89
二、血瘀发热证 90
第二节实证 90
一、肝郁发热证 90
三、饮停胸胁证 91
疾病篇 92
第一章传染性疾病 92
第一节感冒 92
第二节风疹 98
第三节麻疹 101
第四节幼儿急疹 107
第五节水痘 109
第六节脊髓灰质炎 112
第七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118
第八节流行性出血热 124
第九节流行性腮腺炎 133
第十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37
第十一节狂犬病 141
第十二节登革热 145
第十三节病毒性肝炎 149
第十四节猩红热 162
第十五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66
第十六节白喉 172
第十七节百日咳 177
第十八节伤寒 183
第十九节细菌性痢疾 189
第二十节布鲁氏杆菌病 196
第二十一节破伤风 203
第二十二节肺结核病 206
第二十三节结核性胸膜炎 213
第二十四节钩端螺旋体病 217
第二十五节疟疾 226
第二十六节败血症 232
第二章内儿科常见的发热性疾病 237
第一节急性支气管炎 237
第二节细菌性肺炎 240
第三节肺炎支原体肺炎 247
第四节急性风湿病 250
第五节红斑狼疮 255
第六节变应性亚败血症 260
第七节病毒性心肌炎 264
第八节细菌性心内膜炎 269
第九节急性胆囊炎 273
第十节急性胰腺炎 276
第十一节急性胃肠炎 281
第十二节肾盂肾炎 284
第十三节膀胱炎 290
第十四节过敏性紫癜 292
第十五节中暑 295
第十六节暑热症 300
第十七节急性溃疡性口炎 302
第十八节急性坏死性肠炎 304
第三章外科发热性疾病 310
第一节丹毒 310
第二节痈 313
第三节急性蜂窝织炎 317
第四节手部化脓性感染 321
第五节急性淋巴管炎 326
第六节急性淋巴结炎 328
第七节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332
第八节肌肉深部脓肿 335
第九节急性乳腺炎 339
第十节急性阑尾炎 344
第十一节细菌性肝脓肿 349
第十二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353
第十三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357
第十四节烧伤 360
第十五节毒蛇咬伤 367
第一节外耳道疖肿、外耳道炎 375
第四章五官科发热性疾病 375
第二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378
第三节鼻前庭疖 381
第四节急性鼻窦炎 384
第五节急性咽炎 387
第六节急性扁桃体炎 391
第七节咽部脓肿 394
第八节急性喉炎 398
第九节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402
第五章妇产科发热性疾病 405
第一节急性盆腔炎 405
第二节生殖器结核 408
第三节产褥感染 413
附录方剂索引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