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造学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树恩,孔军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61806884
  • 页数:278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1

一、创造与科学创造的基本含义 1

二、科学创造学的形成 3

三、科学创造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创造活动的系统分析 5

四、科学创造学的体系结构 7

五、科学创造学的基本特点 12

六、学习科学创造学的现实意义 13

第一篇 科学创造活动论 15

第一章 科学创造活动的历史发展 15

一、古代的科学创造 15

(一)人类科学创造活动的萌发 15

(二)古代科学创造的物质技术手段 16

(三)古代科学创造的理论工具和思维工具 17

(四)古代科学创造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 18

(五)古代科学创造的主要成果与统计分析 19

二、近代的科学创造 20

(一)近代科学创造的物质技术手段 20

(二)近代科学创造的理论工具和思维工具 21

(三)近代科学创造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 23

(四)近代科学创造的主要成果与统计分析 24

三、现代的科学创造 26

(一)现代科学创造的物质技术手段 26

(二)现代科学创造的理论工具和思维工具 27

(三)现代科学创造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 28

(四)现代科学创造的主要成果与统计分析 30

第二章 科学创造活动的基本特点 32

一、高度的探索性 32

二、高度的创新性 33

三、高度的复杂性 34

四、高度的综合性 36

五、高度的智能性 37

六、高度的密集性 38

第三章 科学创造活动的重要作用 41

一、拓展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范围和领域 41

二、提高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和水平 43

三、推进着人类劳动解放的步伐和进程 44

四、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47

五、实现着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 48

六、开辟着人类成为“自由的人”的道路和途径 49

第二篇 科学创造方法论(上)--科学发现方法论 52

第四章 科学问题与经验事实 52

一、科学问题的提出与选定 52

(一)科学问题的概念与构成 52

(二)科学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54

(三)科学问题的选择与确定 56

二、经验事实的获取与加工 58

(一)经验事实的概念与作用 58

(二)经验事实的获取与积累 59

(三)经验事实的整理与加工 63

第五章 科学假说的概述 65

一、科学假说的基本特点 65

(一)与唯心主义相比较的特点 65

(二)与感性认识相比较的特点 65

(三)与科学理论相比较的特点 66

二、科学假说的重要作用 67

(一)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形式 67

(二)科学研究深入的一般指导 68

(三)自然科学革命的重大杠杆 69

(四)错误假说的积极意义 69

三、科学假说的产生机制 70

(一)“超出”机制 70

(二)“矛盾”机制 71

(三)“检验”机制 72

第六章、科学假说的形成 73

一、科学假说的形成过程 73

(一)积累事实,掌握知识 73

(二)分析事实,整理资料 73

(三)进行猜测,引出结论 74

(四)构造概念,表述假说 74

二、科学假说的形成途径 75

(一)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 75

(二)从一般到个别的预见 76

(三)从个别到个别的类比 77

(四)不同学科之间的移值 78

三、科学假说的形成原则 79

(一)条件具备原则 79

(二)超越事实原则 80

(三)简单性原则 80

(四)继承与突破原则 81

(五)可检验性原则 81

第七章、科学假说的验证与科学理论的创立 83

一、科学假说的验证方法 83

(一)直接验证法 83

(二)间接验证法 84

二、科学假说的验证原则 87

三、科学理论的创立 89

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深化与扩展 92

一、科学理论的基本类型 92

(一)定性理论与定量理论 92

(二)浅层理论与深层理论 93

(三)片面理论与全面理论 93

(四)近似理论与准确理论 94

(五)低层理论与高层理论 94

(六)错误理论与正确理论 95

二、科学理论深化与扩展的基本途径和内在机制 95

(一)本质属性的量化与精确--从定性理论发展到定量理论 95

(二)本质方面的补充与综合--从片面理论发展到全面理论 96

(三)本质层次的突破与深入--从浅层理论发展到深层理论 97

(四)本质内容的修正与准确--从近似理论发展到准确理论 97

(五)本质范围的限定与扩展--从低层理论发展到高层理论 98

(六)本质含义的更正与重述--从错误理论发展到正确理论 99

第九章 科学创造中的思维工具 101

一、科学创造中思维工具的基本内容 101

(一)形象思维 101

(二)抽象思维 102

(三)灵感思维 103

二、科学抽象 104

(一)科学抽象的基本类型 105

(二)科学抽象的深化环节 108

(三)科学抽象的基本原则 110

(四)科学抽象的特定形式 114

第十章 科学创造中的系统科学方法 117

一、系统理论与系统方法 117

(一)系统的基本概念 117

(二)系统的基本类型 119

(三)系统的基本特征 120

(四)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124

二、控制理论与控制方法 126

(一)控制及其基本特征 126

(二)控制系统及其本类型 128

(三)反馈控制方法 129

(四)前馈控制方法 131

三、信息理论与信息方法 133

(一)信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33

(二)信息及其基本属性 134

(三)信息方法及其基本特点 135

第三篇 科学创造方法论(下)--技术发明方法论 138

第十一章 技术需求 138

一、技术需求的基本类型 138

二、技术需求的重要作用 141

(一)技术需求是技术发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41

(二)技术需求引导和制约着技术发展的方向 142

(三)技术需求是人们从事技术发明活动的强大动因 142

(四)技术需求影响和制约着技术发明活动的社会支持程度及其成果的市场应用程度 142

(五)技术需求推动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143

三、技术需求的调查方式 146

四、技术需求的调查原则 148

第十二章 科技情报与技术预测 150

一、科技情报 150

(一)情报及其基本属性 150

(二)科技情报研究的基本特点 152

(三)科技情报服务的基本类型 153

(四)科技情报工作的基本准则 153

二、预测及其基本特点 154

(一)预测的未来性 154

(二)预测的假定性 155

(三)预测的历史性 155

三、技术预测的基本类型 156

四、技术预测的一般程序 158

五、技术预测的常用方法 159

(一)直觉型预测方法 159

(二)探索型预测方法 161

(三)规范型预测方法 163

六、技术预测的成功因素 164

(一)预测主体的素养水平 164

(二)预测对象的复杂程序 165

(三)预测方法的适用程度 165

(四)情报系统的结构性能 165

第十三章 技术项目与技术目标 166

一、技术项目的主要来源和基本类型 166

(一)技术项目的主要来源 166

(二)技术项目的基本类型 167

二、技术项目的选择程序 168

三、技术项目的选择原则 169

(一)需要与可能相统一 169

(二)创新与适用相统一 170

(三)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171

四、技术项目的评价方式 172

五、技术目标的基本构成与层次结构 173

(一)技术目标的基本构成 173

(二)技术目标的层次构成 174

六、技术目标的评估角度 176

(一)评估术目标的准确性程度 177

(二)评估技术目标内在的协调性程度 177

(三)评估技术目标的整体优化程度 177

(四)评估技术目标对于技术需求的满足程度 179

第十四章 技术方案 179

一、技术方案的重要作用 179

(一)技术方案的基本含义 179

(二)技术方案的重要作用 180

二、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 180

(一)列举构思法 181

(二)分合构思法 182

(三)设问构思法 182

(四)智力激励法 184

三、技术方案的构思程序 185

四、技术方案的评价内容 187

(一)技术方案相对于“目标-功能”的可行性评价 187

(二)技术方案相对于制约条件的可能性评价 188

(三)技术方案内在构成的合理性评价 189

五、技术方案的评价方式 189

六、技术方案的合理选择 190

第十五章 技术模型 193

一、技术模型设计的基本特点 193

(一)技术模型及其设计 193

(二)技术模型设计的基本特点 194

二、技术模型设计的一般程序 196

三、技术模型设计的常用方法 197

(一)“经验--直觉”设计方法 199

(二)功能设计方法 200

(三)可靠性设计方法 201

第十六章 技术试验 203

一、技术试验的基本特点 203

(一)与科学观察相比的特点 203

(二)与科学实验相比的特点 203

(三)与生产实践相比的特点 204

二、技术试验的一般程序 204

三、技术试验的常见类型 206

(一)折因试验 206

(二)对比试验 207

(三)模型试验 207

(四)结构--性能试验 208

(五)中间试验 208

第十七章 技术产品 210

一、技术产品的类型和特点 210

(一)技术产品的基本类型 210

(二)技术产品的基本特点 211

二、技术产品鉴定的内容与方式 212

(一)技术产品的鉴定内容 212

(二)技术产品的鉴定方式 213

三、技术产品的鉴定原则 214

(一)全面分析,综合审定 214

(二)实事求是,客观评价 214

(三)评价指标与技术目标相一致 214

四、技术产品的推广条件 215

(一)技术上的成熟性 215

(二)效益上的显著性 215

(三)应用上的广泛性 215

(四)对市场用户的吸引力 216

五、技术产品的推广途径 216

(一)技术产品鉴定推广会 217

(二)“技术--生产”协作 217

(三)技术市场 217

六、技术产品的推广原则 218

(一)及时推广,防止老化 218

(二)抓住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调动两头积极性 219

(三)健全机构,明确政策 220

第十八章 技术的发展和突破 222

一、技术的要素更新与结构优化 222

(一)技术要素的更新 222

(二)技术结构的优化 223

(三)技术的要素更新与结构优化的统一 225

二、技术的纵向深化与横向转移 226

(一)技术的纵向深化 226

(二)技术的横向转移 227

(三)技术的纵向深化与横向转移的统一 229

三、技术的局部改进与原理突破 231

(一)技术的局部改进 231

(二)技术的原理突破 233

(三)技术的局部改进与原理突破的统一 234

第四篇 科学创造主体论 237

第十九章 科学创造人才的创造素养(上) 237

一、远大的理想 237

二、坚定的信念 238

三、科学的世界观 240

第二十章 科学创造人才的创造素养(中) 244

四、合理的知识结构 244

五、良好的思维品质 245

六、高度的创新能力 248

第二十一章 科学创造人才的创造素养(下) 252

七、强烈的好奇心 252

八、浓厚的兴趣 253

九、刻意的追求 256

第二十二章 科学创造集团的基本类型 259

一、科学创造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259

二、科学创造集团的基本类型 261

第二十三章 科学创造集团的整体功能 269

一、科学创造集团整体功能的基本含义 269

二、科学创造集团整体功能的影响因素与提高途径 270

(一)科学创造集团整体功能的影响因素 270

(二)科学创造集团整体功能的提高途径 272

三、科学创造集团整体功能的优化原则 273

(一)智能互补原则 274

(二)心理相容原则 276

(三)目标整合原则 277

(四)智力交流原则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