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阴阳五行 1
第一节 阴阳五行概述 1
第二节 阴阳 3
一 阴阳的概念 3
二 阴阳变化的一般规律 4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
第三节 五行 9
一 五行的概念 9
二 五行特点及其演译归类 9
三 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11
四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4
第二节 经络系统 18
第一节 经络的概述 18
第二章 经络 18
第三节 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 19
第四节 十二经脉 22
一 太阴与阳明 22
二 少阴与太阳 24
三 厥阴与少阳 25
第五节 奇经八脉 35
一 奇经八脉的循行径路 35
二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与主治病候 40
第三章 针灸疗法 45
第一节 针灸的发展 45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47
一 毫针疗法 47
第二节 针灸的基础 47
第三节 针灸用具 47
(二)毫针的练习 48
(三)扎针体位 49
(四)消毒 50
(五)常用进针方法 50
(六)进针方向 51
2 提插法 53
4 留针法 53
3 捻转法 53
5 拔针法 53
1 单刺法 53
(八)常用进针手法 53
(七)进针深度 53
(九)针刺常用补泻法 55
(1)疾徐补泻 55
(2)捻转补泻 55
(3)提插补泻 56
(4)开合补泻 56
(5)迎随补泻 56
(6)呼吸补泻 56
(7)平补平泻 56
(8)烧山火、透天凉法 56
(十)针刺注意事项 57
二 三棱针疗法 59
三 皮肤针疗法 61
(一)芒针的结构与体位 62
五 芒针疗法 62
四 图钉针疗法 62
(二)禁忌 63
第四节 灸术 64
(一)艾绒和艾炷的制法 64
1 艾绒的制法 64
2 艾炷的制法 64
(二)操作与适应范围 64
1 直接灸 64
(3)隔盐灸 65
3 艾条灸 65
4 温针灸 65
(2)隔蒜灸 65
(1)隔姜灸 65
2 间接灸 65
(三)注意事项 66
1 注意体位 66
2 防止烫伤 66
第四章 穴位 67
第一节 取穴的方法 67
一 骨度法 67
二 指量法 67
(1)中指同身寸 68
(2)拇指同身寸 70
(3)一夫法 70
三 人体解剖标志取穴法 70
2 邻近取穴 72
1 局部取穴 72
第二节 穴位主治的规律性 72
四 特殊动作、姿势取穴法 72
3 远道取穴 73
4 多种症状同时取穴 73
第三节 主要穴位 73
一 头面颈部常用穴位 73
二 上肢部常用穴位 80
三 下肢部常用穴位 90
第五章 临床治疗 104
第一节 概述 104
(一)整体观念 104
(二)治病求本 105
(四)补虚与泻实 106
(三)标本缓急 106
(五)辨证和辨病结合 107
第二节 治疗 109
一 内科常见病 109
二 外科常见病 130
三 妇科常见病 137
四 针刺治疗五官疾病 140
新针疗法要穴治疗歌 145
附一子午流注 146
附二治疗歌赋原文 159
附三五雷神针结合气功的运用手法 188
附四病例 190
主要参考文献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