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目 次 1
第一章 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 1
第一节第一次大发现“古文经书” 1
第二节第二次大发现“汲冢竹书” 2
第三节第三次大发现“殷墟”甲骨文 2
第四节第四次大发现“敦煌宝藏” 3
第二章 中国的七项“世界文化遗产” 5
第一节北京故宫(紫禁城) 5
第二节万里长城 6
第三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7
(一)北京猿人 7
(二)山顶洞人 9
第四节秦始皇陵 10
第五节敦煌莫高窟 13
第六节泰山 18
第七节黄山 25
第三章中国的世界文化之“最” 27
第一节毁于兵火的最长作品 27
第二节最早用机械印刷的书 28
第三节《三字经》被联合国选入《儿童道德丛书》 28
附录:三字经 29
〔译文〕 31
第四节 国人在海外创办的首张中文报纸 38
第五节 国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所大学 38
第四章姓名 40
第一节姓氏 40
(一)以数目字为姓 42
(二)以大写数目字为姓 50
附:话说“大写数目字” 52
(四)以约数为姓 54
(三)以序数为姓 54
(五)以天干为姓 55
(六)以地支为姓 58
(七)以地积单位为姓 60
(八)以长度单位为姓 61
(九)以容量单位为姓 61
(十)以重量单位为姓 63
(十一)以堂号代姓 63
(十二)姓氏排行(列) 64
(十三)复姓 65
第二节名·字·号 69
(一)名字号种种 70
(二)国号种种 74
(三)称字 80
(五)称先主、后主 82
(四)称姓字 82
(六)称大、小 83
(七)称齐名 83
(八)称国名 86
(九)称姓之名 87
(十)称地官名 87
(十一)称官爵 87
(十二)称朝帝名 88
(十三)称姓代国 89
(十四)称地寺号名 89
(十五)称字父(甫)、名父(甫) 89
(十六)称特征 91
(十七)称国封 92
(十八)称改姓 92
(二十)称改名 93
(十九)称封地君、谥号君 93
(二十一)称无名氏 94
(二十二)称子、氏、王、公、伯、仲、叔、季 95
(二十三)称氏、字、名 96
(二十四)称排行、姓、字、名(母、女) 97
第三节排行(háng) 97
(一)排行 97
(二)排行的方法 97
(三)排行集录 102
第四节地望 104
第五节谥号 106
(一)一字谥号 106
(二)二字谥号 107
(三)三字谥号 109
(四)贬义谥号 110
(五)庙号种种 111
(六)太祖、太宗种种 112
第六节称人名 116
(一)山人、散人、人 116
(二)道人 117
(三)老人 117
(四)主人 118
(五)居士 118
(六)翁 120
第七节称书 名 121
(一)称地望书 121
(二)称字书 123
(三)称号书 126
(四)称谥号书 130
(五)称封号书 130
(七)称书斋书 131
(六)称年号书 131
(八)称职官书 132
第八节讳·避讳 132
(一)讳 132
(二)避讳 134
(三)避讳集录 136
(四)钱币避讳 137
第五章辨别称谓 139
第一节三族九类称代 140
(一)宗族——高、曾、祖、父 140
(二)亲戚 143
(三)师友 146
(四)敬语·谦辞 147
(五)概说 149
第二节亲等 154
(一)一、二亲等范围表 155
(二)三亲等范围表 156
(三)四亲等范围 157
第六章 重要著作·伪书 158
第一节 古代几部重要著作 158
第二节同书异名 160
第六节同名异人 161
第三节同名异书 162
第四节避讳与脱字 162
第五节省略与脱文 163
第七节同人异名 165
第八节伪书 165
第七章度·量·衡 168
第一节度 168
第二节量 170
第三节衡 176
第八章科名·职官·六部·中书省 180
第一节科名 180
第二节职官 183
(一)职官 183
(二) 中央官职 192
(三)地方长官 192
第三节六部·中书省 193
(一) 六部 193
(二) 中书省 194
第四节古代礼仪 195
(一)重要礼仪 195
(二)科举四宴 197
第九章历法 199
(一)二十四节气名词解释 200
第一节二十四节气 200
(二)二十四节气表 203
第二节干支 203
第三节属相 206
(一)属相 206
(二)生肖溯源三说 207
(三)外国盛行生肖 210
第四节古代计时法 212
第五节纪元种种 217
(一)纪元 217
(二)纪年 218
(三)公元 219
(四)各国使用公历日期表 220
(五)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换算法 220
第六节正月·二月闰·闰年·闰日·闰秒 222
(一)正月 222
(二)二月闰 223
(三)闰年 224
(四)闰月 224
(五)闰日 225
(六)闰秒 225
第七节四时种种 226
(一)四时 226
(二)朔 227
(三)望 228
(四)晦 228
(五)星期 228
第十章民间传统主要节日 229
第一节除夕 229
(一)除夕 229
(二)世界除夕习俗 229
第二节 春节 230
第三节 春节习俗 233
(一)扫尘 233
(二)春联 233
(三)守岁 234
(四)拜年 234
(五)贴“福” 234
(六)春盘 236
(七)迎“财神” 238
(八)元宵节 238
第四节清明节 240
第五节国外扫墓习俗 242
第六节端午节 243
第七节中秋节 246
第八节外国也有中秋节 248
第九节重阳节 249
第十节腊月 250
第十一章 称数 251
第一节称数 251
第二节合书分读数 255
第三节数词的特殊用法(1) 255
第四节数词的特殊用法(2) 258
第十二章特殊音 260
第一节异读词 260
第二节专有名词特殊音 355
第三节钱币的特殊读法 368
第十三章历代货币 369
第一节商和西周货币 369
第二节春秋战国货币 369
第三节秦钱币 374
第四节两汉钱币 374
(二)王莽钱币 375
(一)前(西)汉钱币 375
(三)后(东)汉钱币 376
第五节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钱币 377
(一)魏钱币 377
(二)蜀钱币 377
(三)吴钱币 378
(四)两晋、南北朝钱币 378
(五)隋钱币 379
第六节唐代钱币 379
第七节五代十国钱币 380
第八节两宋钱币 381
(一)北宋钱币 381
(二)南宋钱币 382
第九节辽、金、西夏钱币 383
第十节元、明、清钱币 383
(三)元代农民起义军钱币 384
(二)宋代农民起义军钱币 384
第十一节历代农民起义军钱币 384
(一)唐代农民起义军钱币 384
(四)明代农民起义军钱币 385
(五)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钱币 386
第十二节历代纸 币 386
(一)汉代白鹿皮币 386
(二)唐代飞钱 387
(三)北宋交子与南宋关子、会子 387
(四)金人交钞、宝钞 388
(五)元中统钞、宝钞、交钞等 388
(六)明代纸币——大明通行宝钞 389
(七)清代官票及宝钞 390
第十三节清末货币 390
(一)银元 390
(四)纸币 391
(二)金币 391
(三)铜元 391
第十四节历代货币拾“最” 392
第十五节 币制与货币单位 396
第十六节钱币名词解释 398
第十七节方孔圆钱名词解释 413
第十八节方孔圆钱铸钱程序与名词解释 415
附录:(1)中国历代钱币图 417
(2)国务院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简介 440
钱币名词索引 442
特殊音声母音序检字表 444
第一节异读词 444
科名·职官·六部·中书省名词索引 445
第二节专有名词特殊音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