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湖北的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 3
第一节 地史 3
一 地理位置与彊界 3
二 地史演化 4
第二节 地貌 6
一 地貌类型 6
二 地貌特征 11
第三节 生态 13
一 水文 13
二 气候 25
第四节 资源 32
一 植物资源 33
二 动物资源 35
第二章 旧石器时代湖北的人类和遗迹 41
第一节 扑朔迷离的“南方古猿” 41
一 原始人类的近亲--建始步氏巨猿 41
二 湖北西部的早期“直立人” 44
第二节 猿人化石的时空坐标 47
一 与蓝田猿人同时的郧县猿人 47
二 中国南方的“北京猿人”--郧西猿人 50
三 尚待定论的“直立人郧县亚种” 52
一 石器类型及其特征 55
第三节 别具一格的大治石龙头文化 55
二 遗址的时代 59
第四节 早期智人化石与旧石器中期文化 64
一 中国南方最早发现的人类化石--长阳人化石 64
二 与最后鬣狗并存的宜都九道沟石器文化 66
第五节 晚期智人的文化遗迹 69
一 丹江口石鼓后山石器和动物化石 69
二 中国首例平原旧石器遗址--江陵鸡公山遗址 70
三 湖北已知最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房县樟脑洞遗址 73
第一节 文化谱系 81
一 城背溪文化 81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湖北的经济和文化 81
二 大溪文化 83
三 屈家岭文化 87
四 石家河文化 92
第二节 社会经济 98
一 生产工具 98
二 水稻种植 100
三 渔猎采集和家畜饲养 103
四 聚落形态 105
第三节 科学技术 109
一 制陶 109
二 建筑 112
三 纺织 115
四 治玉 119
五 治铜 122
六 数学 123
第四节 彩陶和陶塑 124
一 采陶 125
二 陶塑 127
第五节 埋葬习俗 131
一 葬式 131
二 随葬品 132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湖北的族类公布和变迁 135
第一节 神农的圣土 135
一 炎帝、神农氏、烈山氏的分合因由 136
二 炎帝神农与随州厉山 144
三 炎帝神农对中华民族与文化的巨大贡献 151
第二节 百越的北疆 156
一 百越的考古文化特征 157
二 考古发现与湖北境内百越分布范围 158
第三节 三苗的腹地 161
一 三苗的分布范围 161
二 三苗的族别 163
三 三苗的社会状况 167
第四节 尧舜与三苗 172
一 尧与三苗 172
二 舜与三苗 174
一 武力打击 181
第五章 夏商两代湖北的动荡和进步 181
第一节 禹征三苗 181
二 分化瓦解 184
三 三苗失败之因 185
第二节 楚公族的起源 187
一 楚公族的始祖--祝融 188
二 楚公族的嫡祖--季连 196
三 祝融和季连的居地 203
第三节 楚公族先祖的南迁 207
一 南迁的规模与次数 207
二 南迁的时间 208
三 楚君以“酓”为氏的由来 211
第四节 干戈与玉帛交替 213
一 夏桀征荆 214
二 “汤献牛荆之伯” 215
三 盘龙城与商朝“南土” 216
四 武丁南伐荆楚 222
第五节 经济与科技 224
一 城镇设置与农业区域经济中心的初现 224
二 铜的采治和铸造 226
三 湖北早期青铜文化的四方源流 230
第六章 西周时期湖北的剧变和渐兴 237
第一节 西周早期楚人草莽初创及其社会形态 237
一 鬻熊:荆楚部落的酋长 238
二 熊绎:始受周封的子爵 244
第二节 南宫伐虎方和昭王伐楚荆 252
一 南宫伐虎方 252
二 昭王伐楚荆 258
第三节 星罗棋布的封国和方国 264
一 鄂西北地区 265
二 鄂北地区 267
三 鄂中地区 272
四 鄂东地区 273
五 江汉地区 275
第四节 西周中晚期楚人锥处颖脱及其社会形态 277
一 熊渠拓疆 278
二 动荡之秋 282
三 若敖灭?和蚡冒启濮 284
四 社会形态的演变 287
第五节 农桑、技艺、礼乐 291
一 生产工具的改进 291
二 农桑的发展 294
三 技艺的进步 295
四 礼乐文化的突出标志:钟乐制度的形成 303
第七章 东周早期汉阳与汉阴的一统 309
第一节 楚武王建成王国 309
一 熊通自立为君 310
二 熊通的北征南讨与设县 312
三 熊通的东征西讨与称王 316
第二节 楚文王开拓疆土 327
一 得汉阳与汉阴而兼之 329
二 新旧交替的时势与明暗错杂的性格 333
第三节 季梁--既适时又超前的思想家 339
一 民为神之主 340
二 道--忠于民而信于神 342
三 知彼知己,怒我怠寇,避实击虚 343
四 季梁的遗泽 344
第四节 楚蛮、扬越、巴人、濮人 345
一 楚蛮 345
二 扬越 348
三 巴人 349
四 濮人 351
第八章 东周中期由勃兴而极盛(上) 357
第一节 楚成王与令尹子文 357
一 从令尹子元到令尹子文 358
二 子文传奇 360
三 子文的品格和功业 362
四 成王的辉煌和悲哀 366
第二节 楚庄王与令尹孙叔敖 371
一 虎父生犬子 372
二 犬父生虎子 373
三 若敖氏的覆灭 375
四 孙叔敖的奇志异行 377
五 生前死后都在峰顶上的庄王 385
第三节 楚共王及其宠子五人 389
一 文长武短、仁重威轻的共王 390
二 长子为庸主而不乏善政 393
三 次子为枭雄而不得善终 395
四 幼子的精明和荒唐 401
第四节 独具一格、自成一系的文化 403
一 农业和副业 404
二 治炼和铸造 406
三 漆器 412
四 宫殿 413
五 艺术风格 415
六 楚言与楚定 418
七 字术 420
八 制度 423
九 风俗 427
第九章 东周中期由勃兴而极盛(下) 435
第一节 濒亡与复苏 435
一 内忧未已,外患猝至 436
二 义烈胜暴戾 441
三 新都有新风 447
第二节 小乱与大治 449
一 孔学和老学的遗迹 449
二 白公作乱,叶公靖难 451
三 承平岁月与回日气概 455
四 从一座大墓看一个时代 457
第三节 变法和造极 466
一 客卿主持变法 467
二 除恶求安,尚贤兴邦 470
三 盛世远虑 474
第四节 领异标新的文明成果 477
一 治金,织帛,髹漆 477
二 城市,交通,贸易 483
三 天文,历法,算数 488
四 巫,道,骚 493
五 歌,乐,舞 500
一 对内失控,对外失计 505
第十章 东周晚期的急转直下 505
第一节 高踞峰顶而危若累卵 505
二 苏秦、张仪与湖北 507
第二节 变生不测 515
一 怀王的访秦和殉国 516
二 庄?的暴郢和入滇 518
第三节 社稷易主,江山变色 521
一 逆转的实证 522
二 哀郢与招魂 530
大事记 539
参考文献 554
索引 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