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 1
“一五”时期实行的三级管理 1
1958年“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体制 3
1959--1960年“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体制 4
经济调整时期的财政体制 6
“文革”期间的财政体制 6
1980年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9
1985年实行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11
1983年的调整和改进 11
1988年实行的递增包干制 13
包干制的正负效应 14
包干的方式需要改进 19
分税制的障碍 21
二、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24
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历史演变 24
改革以来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变化 28
承包制: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新发展 36
承包制产生于企业平等要求与不平等的经营环境之间的矛盾 38
承包制不能代替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革 42
承包制的效应 43
承包制向税利分流过渡 46
三、财政补贴 49
财政补贴及其分类 49
我国财政补贴近况 53
财政补贴的作用 64
四、预算外资金 72
1978年以前预算外资金的历史演变 72
1978年以后预算外资金的高速增长 75
预算外资金的构成 76
预算外资金的作用 81
五、财政赤字 87
财政赤字的概念 87
集中体制下的财政赤字 93
改革以来财政赤字的原因 99
财政增收节支的几项措施 106
财政赤字的弥补 110
财政赤字的控制 117
六、国内公债 123
公债的分类 124
公债的发行 130
我国国内公债的历史与现状 134
我国公债制度的完善 143
公债券市场 145
七、国外公债 151
我国外债资金来源 152
我国对外借债的历史与现状 154
借用外债的必要性 155
我国外债的管理 157
八、金融体制现状 166
二级银行体系的建立 166
流动资金由财政主管到银行统管 170
金融市场初具规模 172
财务公司悄悄兴起 182
存款准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90
专业银行企业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 192
专业银行企业化的障碍 196
几种货币需求理论 200
九、货币需求 200
货币需求与商品流通 206
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速 210
改革以来现金流速的递减现象 219
现金流速递减的原因 221
十、货币供给 227
两种形态的货币:存款与现金 227
货币来自银行 229
二级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 231
关于基础货币的补充说明 237
控制货币总量可以转化为控制中央银行的资产总规模 240
财政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41
十一、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两种后果 245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非均衡性 245
涨价: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后果之一 246
短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后果之二 271
十二、货币供给的两级控制体系 278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的体系 278
专业银行和资金市场控制货币流向的体系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