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社会经济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新著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1237866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既相联系,又可独立成文的30章组成,分别从工业、矿业、交通、城市与规划、教育与公益、人物等6个方面考察江苏,尤其是苏北的区域社会发展,重点突出一系列不与囿旧论的观点。在史料基础上,提出徐州煤矿是江苏第一家现代化民用企业、苏北与苏南工业结构存在互补、借款筑铁路利大于弊、张謇的设省建议与杨树诚的转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有益尝试等新的事实判断。在多种理论工具指导下,提出社会发展战略影响现代化道路的成败、主导产业限制接受经济辐射的强弱、政府行为辩证地制约社会发展的快慢、历史合力的差异决定社会发展的多样等新的因果判断。力图扭转区域史研究重视发达地区,忽略滞后地区的偏差,从而全面再现江苏史和中国近代史。

第一编 工业篇 1

第一章 江苏现代化的起步 3

一、历史的起点 3

二、历史的地位 11

三、历史的合力 17

第二章 苏北近代工业起步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 26

一、变动时代的机遇 26

二、起步阶段的特点 30

三、战略选择的失误 33

第三章 民国前期苏北工业发展 37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37

二、发展的基本态势 38

三、发展滞后的原因 42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苏北工业发展 46

一、新的特点 46

二、明显差距 48

三、资源与市场 50

四、政府与政策 52

第五章 近代苏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初探 55

一、发展与停滞 55

二、扬长与避短 59

三、创新与保守 62

第六章 略论近代江苏区域工业结构差异 66

一、南轻北重 66

二、南优北劣 69

三、南北互补 73

第二编 矿业篇 77

第一章 徐州近代煤矿发展述略(1882~1949) 79

一、晚清时期徐州煤矿的艰难运行 79

二、民国时期徐州煤矿的曲折发展 83

三、近代徐州煤矿的特征与影响 88

第二章1883年金融风潮与徐州利国矿困境 94

一、美好预期与困窘实际 94

二、众多困难与关键因素 96

三、银根紧缩与拒兑股金 97

四、添本无效与畏缩心理 99

第三章 晚清徐州煤矿的“代际传承”初探 102

一、渐进的过程 102

二、复杂的合力 105

三、辨证的结果 108

第四章 徐州煤矿与刘鸿生 112

一、解徐州煤矿之困于危难之中 112

二、促徐州煤矿发展于动乱之后 115

三、刘鸿生经营道路的转折点 117

四、刘鸿生经营理念的实验场 120

第五章 近代徐州煤矿研究综述 123

一、企业性质与历史地位 123

二、经营状况与经营策略 125

三、环境影响与影响环境 127

四、积极支持者与直接经营者 129

第三编 交通篇 133

第一章 江苏近代铁路修建的漫长序曲 135

一、进步与保守 135

二、掠夺与捍卫 138

三、思考与启迪 142

第二章 江苏近代铁路的修建与影响 144

一、兴建与通车 144

二、盘剥与促进 146

三、我们的思考 151

第三章 津浦铁路借款合同评议 154

一、合同的变更 154

二、路权的维护 156

三、签约的博弈 158

四、深远的影响 161

第四章 评清末借洋款筑铁路 163

一、动机与难题 163

二、对抗与策略 166

三、建路与维权 169

四、抑商与劫路 172

第五章 近代江苏交通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影响 175

一、明显的差异 175

二、交通与市场 179

三、交通与资本 182

第四编 城市与规划篇 187

第一章 近代苏北城市变迁探析 189

一、苏北城市的不同命运 189

二、淮安:河废市衰 190

三、连云港:以港兴市 191

四、徐州:路矿兴市 191

第二章 论近代江苏经济发展与接收辐射 193

一、明显的差异 193

二、产业接收极与辐射 196

三、城市接收极与辐射 201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1883年金融风潮 206

一、风潮与影响 206

二、灾害与企业 208

三、灾害与银荒 210

三、灾害与政府 211

第四章 略论胡恩燮与张謇的徐州经济发展规划 213

一、难能可贵的历史资料 213

二、绚丽多彩的时代特色 215

三、实事求是的发展规划 217

第五章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划——再议张謇的《徐州应建行省议》 220

一、核心之一:单一利用到综合利用 220

二、核心之二:“一花独秀”到“百花齐放” 222

三、基础:依据实际与源于实践 223

四、作用:综合发展的开端与协作共识的源头 225

第六章 无锡乡村工作讨论会评述 229

一、复杂的形势 229

二、重要的中心 230

三、丰富的内容 232

四、独特的风采 234

五、巨大的作用 236

第五编 教育与公益篇 239

第一章 江苏南北教育差异与经济失衡——徐州与苏州近代教育比较分析 241

一、差异:教育变革的快与慢 241

二、原因:社会支持的多与寡 243

三、影响:新式人才的数与量 245

第二章 浅析近代江苏留学活动的不平衡 248

一、南北区域的差异 248

二、规模不同的原因 251

三、流向区别的缘由 254

第三章 维新时期江苏实业家慈善公益事业述评 257

一、公益理念与改革传统结合 257

二、公益活动与教育事业结合 259

三、公益事业与社会进步结合 263

四、我们的思考:创新与引进结合 265

第四章 近代企业与慈善公益的结合——荣德生的慈善公益思想及实践活动评析 269

一、慈善公益思想渊源与企业家身份 269

二、慈善公益社会实践与企业家实力 272

三、慈善公益活动特点与企业家价值指向 275

四、慈善公益事业社会影响与企业发展 276

第六编 人物篇 279

第一章《滕学义建祠碑》考释 281

一、建祠石碑与祠堂主人 281

二、曾、李首创“蹙之海隅”质疑 283

三、刘、潘首创“蹙之海隅”质疑 286

四、滕学义首创“蹙之海隅”辨析 288

第二章 试论张相文的爱国思想 291

一、立志科学救国献身地学事业 291

二、提倡民主政治积极参与实践 294

三、简短的结语 298

第三章 从煤矿工程师到民生实业家的转型——杨树诚人生转折初探 299

一、华丽的转身 299

二、必然的传承 301

三、积极的创新 303

四、简短的结语 305

后记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