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艾滋病的病原学 1
第一节 HIV的生物学特征 1
一、发展简史 1
二、HIV的结构 2
三、分类 3
四、亚型 4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
一、病毒入侵途径 4
二、T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 6
三、B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 7
四、其他细胞因子 8
第三节 HIV对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影响 8
一、淋巴结及脾脏 8
二、皮肤粘膜 9
三、眼部表现 11
四、口腔表现 12
五、消化系统表现 12
六、呼吸系统表现 13
七、心血管系统表现 16
八、神经系统表现 17
九、泌尿系统表现 18
十、内分泌系统表现 19
十一、血液系统的表现 20
第四节 HIV对外界的抵抗力 20
一、物理因素 21
二、化学因素 21
第二章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 23
第一节 艾滋病的发现 23
第二节 流行过程 24
一、传染源 24
二、传播途径 24
三、易感人群 25
第三节 艾滋病的流行特征 25
一、全球流行情况与趋势 25
二、我国AIDS流行现状 26
三、分布特征 28
第四节 艾滋病的社会行为学 29
一、影响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社会行为学因素及其预防性干预 29
二、艾滋病社会行为学研究方法 32
第三章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34
第一节 潜伏期 34
第二节 临床期 34
一、急性感染期(primary infection) 34
二、无症状感染期(asymptomatic infection) 34
三、全身性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persistant generalized lymphadenopathy,PGL) 34
四、艾滋病期(AIDS) 35
第三节 常见的临床表现 35
一、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35
二、隐孢子虫肠炎 36
三、弓形虫病 36
四、念珠菌属食管炎 36
五、隐球菌病 36
六、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37
七、巨细胞病毒感染 37
八、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38
九、卡波西肉瘤 38
十、子宫颈癌 38
第四节 艾滋病的诊断 39
一、诊断原则 39
二、诊断程序 39
第五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特异性实验诊断 41
一、HIV的临床免疫反应 41
二、特异性HIV抗体实验诊断 43
第六节 诊断标准 45
一、小儿HIV/AIDS的诊断标准 45
二、成人诊断标准 45
第四章 艾滋病的治疗 47
一、起始治疗的指征和组合 47
二、药物的种类 48
三、阻断HIV母婴传播 49
四、判断疗效的指标 49
五、联合疗法的局限性及其补救方案 49
六、机会性感染和继发性肿瘤的治疗 49
七、支持疗法 50
第五章 艾滋病的预防 51
第一节 预防策略 51
一、我国预防控制艾滋病方针、原则和措施 51
二、立法政策 52
三、多部门参与 53
四、我国预防控制艾滚病中长期目标 53
第二节 传染源的控制 54
一、疫情报告 54
二、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的医学管理 54
三、针对接触者的预防措施 58
第三节 控制传播途径 58
一、控制性传播 58
二、控制输(受)血液传播 62
三、控制医源性传播 68
四、控制经吸毒传播 70
五、控制母婴传播 71
第四节 免疫预防 73
一、主动免疫 73
二、被动免疫 74
第五节 疾病监测 77
一、监测种类和方法 77
二、艾滋病监测中使用的主要指标 78
三、不同流行时期的监测 79
四、监测资料的运用 79
五、监测的质量控制 80
第六章 艾滋病防治的伦理和政策问题 81
一、艾滋病蔓延的形势严峻 81
二、健康、政策和生命伦理学 82
三、艾滋病治疗:伦理和政策问题 83
四、艾滋病预防:伦理和政策问题 84
第七章 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87
第一节 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原则 87
一、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87
二、指导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87
第二节 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工作步骤 89
一、常用于指导健康教育实践的思路 89
二、在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干预的一般步骤 93
第三节 针对不同对象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 99
一、针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 100
二、针对弱势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 100
三、针对普通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 100
四、针对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 101
第八章 艾滋病咨询 102
第一节 咨询的基本知识 102
一、咨询的概念 102
二、咨询的原则 102
三、咨询的步骤 103
四、咨询的技巧 104
第二节 艾滋病咨询 106
一、概述 106
二、HIV抗体检测前后的咨询 107
三、艾滋病咨询工作中有关问题的处理 110
附录1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 112
附录2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 118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124
附录4 卫生部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