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第一编 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 1
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 1
一、分歧 1
目 录 1
前言 3
二、定义 3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对象、任务、作用 5
一、对象 5
二、任务 6
三、作用 6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10
一、渊源 10
二、发端与形成 11
三、发展与现状 14
第一章、影响研究 21
一、什么是影响研究 21
第二编 比较文学的方法 21
二、影响研究示例 23
1、声誉学 23
2、渊源学 41
3、媒介学 54
4、接受美学对影响研究的启示 73
5、西方文学思潮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 83
一、什么是平行研究 108
第二章平行研究 108
二、平行研究示例 110
1、主题学 110
2、题材学 122
3、比较诗学 130
4、中西文学史比较 141
第三章科际研究 149
一、什么是科际研究 149
二、科际研究示例 154
1、文学与自然科学 154
2、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158
3、文学与其他艺术 166
第三编 比较文学在中国 174
第一章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 174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174
二、近代的比较文学 200
三、“五四”时期的比较文学 206
四、三、四十年代的比较文学 210
五、五、六十年代的比较文学 214
一、比较文学的复兴 216
第二章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 216
二、比较文学复兴的特点 236
第三章中国著名比较文学家 242
一、林纾及其翻译活动 242
二、梁启超及其《翻译文学与佛典》 245
三、王国维及其《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 249
四、鲁迅及其《摩罗诗力说》 251
五、陈寅恪及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257
六、吴宓及其中西文学比较 259
七、茅盾及其比较文学研究 262
八、郑振铎及其《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 266
九、许地山及其《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 271
十、闻一多与比较文学研究 275
十一、陈铨及其《中德文学研究》 279
十二、钱钟书及其《管锥编》 284
十三、季羡林及其《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292
十四.朱光潜及其《诗论》 298
十五、李健吾及其《咀华集》、《咀华二集》 301
十六、戈宝权及其《中外文学因缘》 304
十七、杨周翰及其《攻玉集》 310
十八、杨宪益及其《译余偶拾》 317
十九、范存忠及其《英国文学论集》 320
附录:比较文学大事年表 327
中国比较文学教学动态表 377
后记 397
写在“后记”之后的话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