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常见肠线虫病 3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人体肠线虫病主要虫种的国内外分布及其危害 3
第二节 肠线虫的寄生特点 4
第三节 影响肠线虫病流行的因素 6
第四节 我国人体肠线虫病的过去、现状和展望 7
第二章 常见肠线虫生物学 10
第一节 概论 10
第二节 钩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15
第三节 似蚓蛔线虫 21
第四节 毛首鞭形线虫 25
第五节 蠕形住肠线虫 28
第一节 肠线虫的抗原 31
第三章 肠线虫感染与免疫 31
第二节 肠线虫抗原的传递 34
第三节 肠线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35
第四章 致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43
第一节 肠线虫成虫寄生所致的损害 43
第二节 肠线虫的幼虫寄生或移行所致的损害 49
第三节 线虫性肉芽肿 52
第五章 常见肠线虫病的临床学 54
第一节 蛔虫病 54
第二节 蛲虫病 60
第三节 钩虫病 64
第四节 鞭虫病 71
第六章 病原学检查及免疫学诊断 75
第一节 病原学检查 75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方法 90
第七章 流行病学及种群传播动力学 107
第一节 在全球的分布与流行 107
第二节 在中国的分布与流行 108
第三节 肠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10
第四节 肠线虫感染的种群传播动力学 119
第八章 肠线虫病流行的社会经济因素 125
第一节 肠线虫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25
第二节 社会经济因素对肠线虫感染的影响 126
第九章 常见肠线虫病的群体治疗措施 133
第一节 肠线虫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133
第二节 肠线虫病的共同特性 134
第三节 驱虫治疗方法 135
第四节 联合用药、综合驱虫治疗 138
第五节 肠线虫病防治效果的考核 149
第十章 常见药物的驱(杀)虫作用机制和抗性研究 158
第一节 常见抗肠线虫药 158
第二节 苯并咪唑类对线虫作用的机制 163
第三节 线虫对BZ的抗药性 166
第四节 中药驱虫 170
第十一章 常见肠线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175
第一节 引言 175
第二节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和群众自身防病意识和能力 175
第三节 制定防治规划,做好基层寄生虫病防治人员培训工作 176
第四节 定期进行驱虫治疗,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根据不同感染情况,采取适当治疗方法 176
第五节 加强粪便管理,改善卫生设施,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177
第六节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用水安全 178
第七节 个人防护 178
第八节 建立必要的考核检测制度 179
第十二章 异尖线虫病 183
第一节 发现史 183
第二节 形态特征 183
第二篇 其他肠线虫病 183
第三节 生活史 185
第四节 病理改变 186
第五节 免疫及免疫病理 187
第六节 临床表现 187
第七节 诊断与治疗 188
第八节 流行病学 188
第九节 预防 190
第一节 发现史 191
第二节 形态特征 191
第十三章 粪类圆线虫病 191
第三节 生活史 192
第四节 致病 194
第五节 免疫 194
第六节 实验诊断 195
第七节 流行病学 196
第八节 预防和治疗 196
第十四章 旋毛形线虫病 198
第一节 发现史 198
第二节 形态特征 198
第三节 生活史 199
第四节 致病 200
第五节 免疫 201
第六节 旋毛虫的种株 203
第八节 流行病学 204
第七节 实验诊断 204
第九节 预防和治疗 206
第十五章 较少见的肠线虫病 207
第一节 艾氏同小杆线虫病 207
第二节 美丽筒线虫病 208
第三节 菲律宾毛细线虫病 210
第四节 东方毛圆线虫病 213
第五节 犬钩口线虫病 215
第六节 铁线虫病 217
第三篇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他技术在肠线虫病研究中的应用 223
第十六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223
第一节 聚合酶链反应 223
第二节 DNA重组及克隆技术 226
第三节 DNA序列分析 230
第四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231
第五节 限制性内切酶技术 233
第六节 体外转录法 235
第七节 免疫印迹试验 235
第八节 同工酶电泳图谱技术 237
第九节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238
第十节 疫苗研制 238
第十七章 肠线虫体外培养与实验动物模型 244
第一节 体外培养 244
第二节 肠线虫病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245
附录一 国内已发现的其他罕见肠线虫感染病例 250
附录二 人类粪便中可见的几种肠线虫丝状蚴形态鉴别特征 251
附录三 本书编写、审校人员简况(以姓氏笔画为序)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