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法制研究 法理学、法史学著作》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欧阳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2045915
  • 页数:256 页
图书介绍:本文以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法制为研究对象,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环境,通过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运用史料分析、比较研究、法理论证的方法,系统深入探讨边区锄奸反特法制的历史演变过程,期望从特定的视角管窥其丰富内涵和发展规律。第一,《锄奸反特法制研究》选题和立意独到,体现了作者不拘一格的视角和眼光。第二,《锄奸反特法制研究》对史实的尊重和客观评介,反映了作者对历史问题所持的审慎和严肃态度。触碰历史问题,首要的是尊重历史本原,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去审视历史。第三,《锄奸反特法制研究》在史料上的旁征博引,印证了作者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底。本书在史实的佐证上引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史料,为本书增添了特色。无论是在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政策制度部分,还是在锄奸反特的行政、经济、刑事制度的部分,作者都用心穿插适配了一些珍贵的原始档案和文献的记载,这不仅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也增添了本书史实的厚重感和可信度。

导论 1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二、选题缘起 7

三、研究资料和现状 9

四、主要内容 21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3

六、研究方法与价值 27

七、存在的不足 28

第一章 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的政策 30

第一节 锄奸反特是打败日寇侵略的政治要求 30

一、日军侵华战争为汉奸特务产生提供了土壤 30

二、锄奸反特是打败日寇侵略的政治要求 33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的政策 37

一、锄奸反特的基本政策 37

二、规范明确的政策内容 45

三、党的锄奸反特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48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行政法律制度 51

第一节 锄奸反特组织机构实行战时编制体制 51

一、党内锄奸反特组织机构 51

二、政府锄奸反特组织机构 55

三、军队锄奸反特组织机构 76

四、全民性的锄奸武装组织 90

第二节 锄奸干部管理培训法律制度 97

一、培养锄奸干部是抗日战争的现实需要 97

二、管理培训的组织机构 102

三、教育内容及培训概况 104

第三节 主要行政管理法规 112

一、《陕甘宁边区违警罚暂行条例》(1946年修订) 112

二、《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戒严条例》 115

三、《陕甘宁边区战时各级动员委员会组织规程》及相关法规 118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刑事法律制度 127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刑事侦查法律制度 127

一、侦查工作的基本方针 127

二、情报侦查法制的特点 129

三、侦查工作制度 135

四、侦查机关的职能任务 142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143

一、司法机关与职权 144

二、诉讼制度 147

三、汉奸罪不得调解 153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刑法法律制度 155

一、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 155

二、刑法原则 159

三、汉奸罪立法 160

四、汉奸罪的刑事处罚 163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经济法律制度 171

第一节 边币与法币的斗争 171

一、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措施 171

二、发行边区货币 174

三、以法币打击法币 176

四、反破坏边币 178

五、反假钞破坏 179

第二节 查禁以物资帮助敌方 180

一、禁止必需品出口 180

二、查禁仇货 181

三、禁止粮食出境 183

第三节 查禁毒品 186

一、禁毒组织机构与职能任务 186

二、禁毒法规的主要内容 187

三、禁毒成效与经验 191

第四节 查缉走私 192

一、缉私组织机构与职能任务 193

二、健全缉私法规 195

三、缉私活动及工作成绩 199

第五章 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法制建设的成就与反思 203

第一节 锄奸反特法制的特点 203

一、维护民族统一战线各阶层的利益 203

二、以党的政策为指导 204

三、具有新民主主义特征 205

第二节 锄奸反特法制建设的成就 207

一、保障了党在抗战时期的总任务和总路线的实现 207

二、实现了为抗日战争胜利服务的目的 207

三、发挥了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专政的作用 208

第三节 锄奸反特法制的反思 209

一、“抢救运动” 209

二、“九条方针”的发布 211

三、审干扩大化成因及教训 214

结论 219

一、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219

二、专业队伍是锄奸反特的科学保障 220

三、分清两类矛盾性质 220

四、发动群众是基础,专门机关为骨干 221

参考文献 223

附录一 233

附录二 236

附录三 237

附录四 248

附图 249

后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