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卷首语 1
辽 代 3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3
第一节历史大势 3
一、建国前的契丹 3
二、耶律阿保机建国 4
三、辽初的发展 5
四、封建制的确立 7
五、辽朝的衰亡 8
六、西辽的建立与灭亡 10
第二节捺钵制度 11
第三节斡鲁朵与头下军州 12
一、斡鲁朵制度 12
二、头下军州制度 13
第四节卓有成效的统治制度——辽朝官制 14
一、中央官制 14
二、区域性、多元化的地方官制 16
第二章独具特色的法律与军事制度 18
第一节从蕃汉异治到法律的封建化 18
一、蕃律与汉法的渐趋一致 18
二、辽律的基本内容 19
三、残酷野蛮的刑罚制度 21
四、北南有别的司法制度 23
第二节崛起于塞外的辽朝武装力量 24
一、军事领导体制 24
二、军队编成与兵役制度 26
三、武器装备、城守设施及后勤保障 27
四、军事思想与作战指挥艺术 29
第三章多种成份并存的辽代经济 32
第一节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 32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32
二、畜牧业与渔猎业 34
三、手工业 36
一、以五京为中心的商业贸易 39
第二节商业贸易的繁荣 39
二、与周邻地区的贸易 40
第四章科学技术成就 43
第一节历法及天文史上的奇观——彩绘星图 43
第二节契丹医学的发展 46
一、契丹族医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46
二、医事组织与卫生保健 46
三、诊断与治疗技术 47
第三节都城与佛教建筑 48
一、都城及宫殿 48
二、佛殿 49
三、佛塔 55
一、契丹文字的创制 58
第一节语言文字学 58
第五章儒学的传播与教育的发展 58
二、字书的编纂 62
第二节儒学在辽朝的传播 63
一、儒学的北传 63
二、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65
第三节北方教育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66
第六章契丹的原始信仰及佛教的盛行 69
第一节民族传统信仰及其汉化倾向 69
一、木叶山崇拜与天地崇拜相结合 69
二、祭祖与丧葬仪式 70
一、辽朝统治者与佛教 71
第二节佛教的流行及其特点 71
二、辽代佛教的流派、人物及其著述 72
三、辽地佛教与社会文化 75
第七章史学及其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77
第一节辽代史学的民族特色 77
第二节史学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79
第三节史学与民族融合 80
第八章契丹和汉族文化交融的结晶——辽代文学 83
第一节诗歌 83
一、帝王的诗 84
二、后妃的诗 84
三、《醉义歌》 85
四、乐府、民歌 86
第二节散文 87
第九章异彩纷呈的辽代艺术 90
第一节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并存 90
第二节辽代舞蹈及其形象遗存 92
一、宫廷乐舞 92
二、契丹礼仪中的舞蹈 94
三、辽代舞蹈形象遗存 94
第三节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美术 98
一、绘画 98
二、雕塑与壁画 99
三、工艺美术 102
一、饮食 106
第一节衣食住行 106
第十章民俗文化与社会精神风貌 106
二、服饰 110
三、住所 112
四、交通工具 112
第二节婚丧礼俗 113
一、婚姻制度与礼仪 113
二、契丹丧葬制度与习俗 115
第三节岁时风俗与其他 118
一、岁时风俗 118
二、体育和杂技 119
第四节社会精神风貌 121
一、北宋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25
第一节北宋政治概况 125
宋 代 125
第一章波澜起伏的宋代政治 125
二、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 131
三、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133
四、北宋后期的统治与农民起义 137
五、北宋的灭亡 140
第二节南宋政治概况 141
一、宋室南迁 141
二、南宋与金的和战 143
三、南宋内部的政治斗争 146
四、宋蒙战争与南宋的灭亡 148
一、官僚机构的设置 150
第三节 日趋完备的政治制度 150
二、官、职、差遣分离的设官分职制度 152
三、官员的录用制度 154
四、独具特色的官员管理制度 158
第四节宋代的政治思想 163
一、变法革新思想 163
二、王霸义利之辨 165
三、限制君权分散集权思想 170
第二章法律文明的进步 174
第一节 《宋刑统》与其他法律形式 175
一、《重详定刑统》 175
二、《编敕》及其他法律形式 176
三、条法事类 178
第二节立法的诸特点 179
一、盗贼重法 179
二、折杖与刺配 181
三、民事与经济立法 183
第三节司法制度 188
一、司法机构 188
二、诉讼审判制度 191
三、监狱制度 196
第四节法学著作与法律思想 197
一、法学著作 197
二、法医学的发展 200
三、法律思想 203
第三章积弱的军事与繁荣的兵学 206
第一节重内轻外的北宋军事体制 206
一、高度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 207
二、以禁兵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体制 209
三、募兵制占主导地位的兵役制度 212
四、守内虚外的国防战略与国防设施 214
五、力图摆脱积弱困境的军事改革 216
第二节动荡中不断变化的南宋军事 219
一、由禁军到屯驻大军 219
二、水军的突起 221
三、南宋中后期兵制的演变 223
一、火器登上战争舞台 225
第三节宋代军事技术的巨大进步 225
二、冷兵器继续发展 228
三、水战装具的巨大进步 231
四、城防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233
第四节丰富的作战样式和巧妙的指挥艺术 236
一、野战 236
二、城塞攻防战 238
三、水战 240
第五节宋代兵学的全面发展 243
一、军事学术的繁荣 243
二、中国古代军事教育体制的确立和传统兵学的定型化 245
三、兵学思想的发展 247
第四章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 251
第一节农业的全面发展 251
一、人口和垦田的增加 251
二、农田水利的兴修 254
三、农具、耕作技术的改进和亩产量的提高 256
四、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和养鱼业的发展 259
第二节手工业的发达 263
一、矿冶业的空前发展 263
二、纺织业发展的新水平 266
三、文化与科技交相作用下的制瓷业 269
四、选船业的新发展 271
五、造纸业的兴盛 272
六、禁榷制度下的制盐业 273
第三节商业和城镇的繁荣 276
一、都市商业的繁荣 276
二、草市、镇、市、乡村集市的发展 278
三、工商、服务行业的行团组织 280
四、多种货币同时并行 281
五、海外贸易扩大 284
六、反抑商思想的抬头 286
第四节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变化 288
一、社会阶级结构 288
二、土地所有制的新格局 291
三、租佃制度 293
四、财政与赋役制度 295
第五章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上) 299
第一节农业科技的多方面发展和提高 299
一、丰富多彩的农学著作 299
二、南方的土地利用和水田生产技术 302
三、空前发展的园艺业和园艺技术 307
四、蚕桑、经济昆虫饲养和农产品加工技术 312
五、《陈旉农书》的特点及农学思想 314
六、动植物志和生物学知识 318
第二节四大发明的划时代发展 321
一、造纸技术的成熟 321
二、雕版印刷的发展和活字印刷的发明 323
三、火药技术的发展 327
四、指南针的发明和发展 330
第三节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332
一、冶金技术的发展 332
二、绚丽多姿的制瓷技术 337
三、丝织技术的进步 342
四、高度发展的造船技术 345
第六章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中) 350
第一节传统天文学走向高峰 350
一、浑仪的风采和计时器的进步 351
二、空前规模的恒星观测 353
三、闻名世界的《天文图》 354
四、沈括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355
五、苏颂和水运仪象台 356
六、历算的新成就 361
七、珍贵的天象记录 362
八、宇宙理论的新探索 363
九、航海天文学知识的集累 363
第二节硕果累累的数学 364
一、刘益、贾宪的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 364
二、《梦溪笔谈》中的数学 367
三、秦九韶与《数书九章》 369
四、杨辉的数学普及工作与纵横图 371
五、数学教育 374
第三节地学的继承和发展 376
一、地图的多样化及广泛应用 376
二、方志的编纂和沿革地理研究 381
三、不断扩展的边疆地理及海外地理 382
四、对喀斯特地貌的观察与认识 384
五、沈括在自然地理和地质方面的科学论证 385
六、在实践中岩矿知识的增长 389
七、海潮理论的发展 390
第七章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下) 393
第一节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393
一、医事管理与医学教育的进步 393
二、最早的国家医药局 395
三、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局 396
四、药物学的发展 397
五、不同类型方书的编纂 399
六、人体解剖和解剖图谱 401
七、诊断学的进步 403
八、铜人铸造与针灸学的发展 404
九、临床各科的突出成就 406
十、法医学的重大发展 408
第二节宋代建筑的发展 410
一、城市、宫殿、园林 410
二、城乡住宅与官署府第 418
三、宗教及祭祀性建筑 421
四、承前启后的陵墓建筑 428
五、高超的桥梁建筑技术 432
六、建筑专著《营造法式》 434
七、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成就 436
第八章封建教育模式的调整与定型 440
第一节宋初的文教政策及教育概况 440
一、宋初的文教政策 440
二、宋初的教育概况 441
第二节官学的振兴与改造 442
一、范仲淹与庆历兴学 442
二、王安石与熙宁、元丰兴学 446
三、崇宁兴学与蔡京的文化专制 449
四、官学制度的定型 452
第三节南宋教育的变化 457
一、学校领域中的理学化进程 457
二、中央官学的变化与调整 459
三、地方学校的进一步加强 461
第四节蒙养教育 463
一、蒙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463
二、蒙学教材的大发展 464
第五节书院的兴盛 466
一、书院的产生及其兴盛 466
二、宋代书院的构成及其内容 469
第六节教育思想与方法 470
一、胡瑗与苏湖教法 471
二、程颢、程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473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477
四、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479
第九章理学思潮与蓬勃发展的学术流派 485
第一节经学的更新与理学思潮的兴起 485
一、从汉学到宋学的转变 486
二、经学的哲学化——儒、佛、道思想的融合 488
第二节王安石的“新学” 489
一、“荆公新学”派 489
二、“有体有用”的“元气”论与“五行”说 490
三、认识论与人性学说 491
四、“尚变”的辩证思想 492
五、进步的历史观 493
第三节学派林立的北宋理学 493
一、周敦颐与“濂学” 493
二、邵雍与象数学 497
三、张载与“关学” 501
四、程颢、程颐与“洛学” 505
第四节集北宋理学大成的“朱学”与南宋理学流派 512
一、朱熹与“闽学” 512
二、陆九渊与“心学” 522
三、张栻与湖湘学派 530
四、吕祖谦与“婺学” 533
一、陈亮与永康学派 537
第五节与理学对峙的学术思想 537
二、叶适与永嘉学派 541
三、杨万里与《诚斋易传》 546
第十章诸教的融合与发展 550
第一节国家宗教祀典的修定 550
一、祭天地 551
二、社稷、岳渎、九宫神、文宣武成及诸祠 553
三、宗庙与凶服 555
四、地方祭祀 556
一、崇佛政策与佛教的发展 557
第二节佛教的禅教并重与佛儒合流 557
二、佛经的翻译与刻印 559
三、禅宗的新发展 560
四、天台宗及其“山家”“山外”之争 565
五、佛教其它诸宗 567
六、契嵩、智圆与佛儒融汇的潮流 569
七、佛教与宋代文明 571
第三节道教的兴旺 573
一、朝廷对道教的提倡 573
二、内丹学的发展与成熟 576
三、符箓派道教的衍化 579
四、道教对理学的影响 580
一、摩尼教 581
第四节摩尼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与祆教的状况 581
二、伊斯兰教 583
三、犹太教 584
四、祆教 585
第十一章语言文字学与图书 587
第一节音韵学的兴盛 587
一、古音学的创立 587
二、等韵学的初步繁荣 589
三、官修韵书的形成与发展 590
第二节文字学的复兴 593
一、“六艺文字”的整理与金石文字学的创立 593
二、《说文》学的复兴 594
三、“右文说”的提出与六书研究的兴起 596
第三节刻意求新的训诂学 598
一、雅学的发展 598
二、注释风格的变化 599
第四节图书刊刻事业的繁荣 601
一、蓬勃发展的官刻事业 601
二、发达兴旺的坊刻事业 602
三、校刻精湛的私家刻书 603
四、四大刻书中心 604
第五节 图书的装帧及宋版书的特点 605
一、基本版式结构及宋代版式特点 605
二、图书的装帧与册叶制度的确立 606
一、四大书的问世和类书的兴盛 607
第六节图书编纂事业的成就 607
二、丛书的滥觞 610
三、报纸的发展 610
第七节图书的典藏、整理与书目编制 611
一、官府藏书及书目的编制 612
二、私家藏书的发达及私家目录的勃兴 613
三、郑樵及其对文献学理论的贡献 615
第十二章通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617
第一节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巨著 617
一、《资治通鉴》的体裁和内容 617
二、《资治通鉴》在表述上的艺术性 619
三、《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 620
四、《资治通鉴纲目》和《通鉴纪事本末》 622
第二节 《通志》——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623
一、郑樵撰《通志》 623
二、以“会通”为主的史学思想 624
三、《通志·略》的史学价值 626
第三节正史和会要的发展 629
一、《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 629
二、《新唐书》的特点和成就 632
三、会要体史书的发展 634
第四节当代史撰述的发达 635
一、李焘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635
二、徐梦莘和《三朝北盟会编》 637
三、李心传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638
第五节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 639
一、考异、纠谬、刊误和考史 639
二、目录学的新成果 642
三、金石学的创立 644
第十三章文学的繁荣 649
第一节宋代文学的特征 649
第二节宋诗的拓展与创新 651
一、西昆体与宋初诗歌 651
二、北宋诗歌革新 652
三、王安石和苏轼 654
四、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656
五、陆游及南宋前期诗歌 658
六、南宋后期诗歌 661
第三节宋词的繁荣兴盛 662
一、北宋前期小令词 662
二、柳永的慢词 664
三、“自是一家”的苏轼词 665
四、北宋后期词人 666
五、南宋前期词人 668
六、辛弃疾及辛派词人 670
七、姜夔及姜派词人 673
第四节宋代散文的革新和发展 675
一、北宋前期散文 675
二、古文运动 677
三、北宋后期散文 681
四、南宋散文 687
第五节话本小说的兴起 690
一、话本小说的兴起与特征 690
二、话本小说的成就与影响 691
第十四章音乐、舞蹈、戏曲的繁荣与发展 694
第一节音乐艺术 694
一、市民音乐 694
二、词乐和姜白石的歌曲创作 699
三、乐器和器乐的多样化 708
四、音乐理论的新成就 711
第二节舞蹈艺术 715
一、色彩纷呈的民间歌舞 715
二、宫廷队舞与歌舞大曲的承袭与变革 723
三、纯舞的衰落与舞蹈中戏剧性因素的增强 733
四、珍贵的德寿宫舞谱 736
第三节戏曲与说唱艺术 739
一、说唱艺术 739
二、宋杂剧 743
三、南戏 749
第十五章风格多样的宋代美术 756
第一节宋代的绘画机构 757
第二节文人画的兴起 757
一、北宋后期崛起的文人画 758
二、南宋的文人画活动 760
三、受文人画风影响的画家 762
第三节山水画 763
一、李成、范宽的奠基作用 763
二、李、范传派的艺术成就 765
三、郭熙山水画的创意 766
四、南宋四大家的新创 767
五、笔墨简放的水墨山水 770
六、诗意盎然的小景山水 770
七、清新华贵的青绿山水 771
第四节风俗画和历史画 772
一、穷尽市相的风俗画家 772
二、意蕴丰富的盘车图 774
三、情趣动人的婴戏和货郎图 775
四、以爱国、谏诤为主题的历史画 776
第五节花鸟画 777
一、宋初朝野的花鸟画坛 777
二、崔白的艺术突破 778
三、宋徽宗时期的艺术成就 779
四、南宋院体的创作活动 780
第六节寺观、墓室壁画和版画 780
一、寺观壁画 780
二、墓室壁画 782
三、各类版画 782
一、李建中与北宋早期书坛 783
二、北宋四大书家 783
第七节书法艺术 783
三、北宋后期的其他书家 786
四、宋四家影响下的南宋书坛 786
第八节书画著述 787
一、绘画著述 787
二、书法著述 788
第九节雕塑艺术 789
一、佛教造像 789
二、道教宫观雕塑 794
三、陵墓雕塑 795
第十节工艺美术 798
一、陶瓷工艺 798
二、染织工艺 801
三、漆器工艺 802
四、金属工艺 803
五、雕刻工艺 803
第十六章多彩多姿与不断创新的体育 805
第一节武术活动 805
一、军队中的武术活动 805
二、农民结社组织及保甲组织中的武术活动 811
三、农村中多样化的习武活动 812
四、城镇中的武术组织及瓦肆中的武术表演 814
五、大江南北不同的习武特点 815
第二节角抵与手搏活动 816
一、蹴鞠活动 818
第三节球类活动的发展变化 818
二、击球活动 823
三、其他球类活动 825
第四节棋类与投壶活动的发展 826
一、围棋与象棋活动 826
二、投壶活动的开展与《投壶新格》的产生 830
第五节水嬉活动的兴盛 831
第六节导引养生术的发展 833
一、导引养生资料的纂辑与研究 833
二、内丹说的发展 835
三、简便易行的导引术 835
四、文人对导引术的研习 837
一、新习俗和新礼仪 840
第十七章民俗文化 840
第一节社会精神风貌 840
二、商品意识增强 841
三、崇尚气节 842
四、贡举入仕 843
第二节节日习俗 844
一、帝、后的“圣节” 844
二、官定的重要节日 845
三、节气性和季节性的节日 847
四、宗教和纪念性的节日 848
五、节日习俗的特点 849
一、聘礼和装奁 850
第三节婚姻习俗 850
二、坐花轿 851
三、撒谷豆、跨马鞍、上高坐仪式 852
四、拜先灵和交拜仪式 853
五、结发仪式 853
六、各色新衣 853
第四节丧葬习俗 854
一、薄葬蔚为风气 854
二、纸钱和纸质明器的广泛使用 855
三、火葬的盛行 856
四、佛、道教等的影响 856
一、南食和北食两大系统的形成 858
第五节饮食习俗 858
二、烹饪技术的提高 860
三、各地出现特色菜肴 861
四、糖果食品和甜食的增多 861
五、饮茶更加普及 862
第六节服饰 863
一、突破服装等级制度 863
二、崇尚素雅和大方、新颖 864
三、男女的新服装——背子 865
四、妇女戴盖头和裹足 866
五、戴花和雕青 867
一、家具 868
第七节生活用具 868
二、炊具 870
三、灯具 870
四、其他日用器具 871
第八节避讳习俗 872
一、官讳 872
二、私讳 873
三、避讳习俗的怀疑者和反对者 873
第九节称谓 874
一、各行业的通用称谓 875
二、亲属间的通用称谓 876
三、士大夫间的通用称谓 877
四、妇女的名讳 878
第十节卫生保健 878
一、公共卫生 878
二、个人卫生 879
第十八章回鹘、吐蕃、大理的民族文化 881
第一节回鹘的历史与文化 881
一、回鹘西迁后的几个政权 881
二、回鹘文化的发展 885
第二节吐蕃分裂后的历史与文化 892
一、吐蕃本部的分裂及甘青地区唃厮罗政权 892
二、吐蕃本部的文化 894
三、唃厮罗对吐蕃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901
一、白族大理政权的建立及其与宋朝的关系 903
第三节大理白族的历史与文化 903
二、大理白族的文化 907
第十九章中外文化交流 913
第一节与宋通使的亚非国家 913
一、高丽 913
二、日本 914
三、交趾、占城 916
四、真腊 917
五、麻逸 918
六、渤泥 918
七、三佛齐、阇婆 919
八、马来半岛各国 920
九、蒲甘 922
十、天竺、注辇 922
十一、大食 924
十二、拂菻 925
第二节宋代的丝瓷输出和香药贸易 926
一、丝绸的海外市场 927
二、海上陶瓷之路 928
三、宋代五大进口货物 930
第三节宋僧和日本佛教 933
一、北宋日僧入华巡礼 933
二、南宋禅宗东渡 934
一、朝鲜 936
第四节宋文化和朝鲜、越南 936
二、越南 939
第五节航海罗盘和印刷术在海外 940
一、航海罗盘 940
二、印刷术 941
西 夏 947
第一章模仿中原王朝建立的政治体制 947
第一节历史大势 947
一、党项的兴起与西夏的建立 947
二、西夏的政治形势 948
第二节仿照唐、宋建立的政治制度 949
一、中央官制 949
二、地方行政建置 951
第三节参酌中原王朝法律制度制订的国家法典 952
一、西夏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952
二、《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及其特点 953
第四节从原始部落军事制到封建军事制度的发展 954
一、军事体制、兵制与兵种 954
二、兵员、军事驻守与军事思想 956
第二章从游牧经济到农耕经济的发展 958
第一节从单一的畜牧业生产到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 958
一、农业 958
二、畜牧业和狩猎业 960
第二节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962
一、商业与货币 965
第三节对外贸易占重要地位的商业 965
二、对外贸易 966
第三章科学科技成就 969
第一节天文和历法知识的传播 969
一、天文学 969
二、历法 970
第二节原始巫医与兽医学 971
第三节先进的冶铸技术及制瓷技术的应用 973
一、冶铸 973
二、瓷窑与制瓷技术 975
第四节纺织、造纸与印刷术的引进 976
一、纺织技术 976
二、造纸与印刷 978
第四章以佛教为主的宗教信仰 980
第一节原始巫术与神灵崇拜 980
一、自然崇拜与鬼神崇拜 980
二、巫术的盛行 981
一、佛教的传入 982
第二节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982
二、佛教的发展 984
三、佛教宗派对西夏佛教的影响 986
第三节西夏文大藏经的产生与历史地位 988
一、译经与校经 988
二、刻经与写经 989
三、西夏佛经的种类与流传 989
第五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西夏文化 991
第一节西夏文字的创制与使用 991
一、西夏文字的创制 991
二、西夏文字的推行 992
三、西夏文字的重新发现与研究 994
第二节儒学的传播、发展及其影响 996
一、儒学的传播 996
二、儒学的发展 997
第三节从“蕃学”到“汉学”——教育与科举的兴盛 999
一、学校制度 999
二、货币 1000
二、科举制度 1000
第一节西夏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诗歌与谚语 1002
一、诗歌 1002
第六章蕃汉兼备的文学艺术与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 1002
二、谚语 1003
第二节土风与唐乐的交融——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 1004
一、音乐 1004
二、舞蹈 1006
第三节 以宗教为主要题裁的绘画与雕塑艺术 1008
一、绘画与书法 1008
二、雕塑艺术 1011
第四节纯朴的风俗习惯与尚武的民族精神 1012
一、风俗习惯 1012
二、社会精神风貌 1014
第一节历史大势 1019
金 代 1019
第一章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点的金代政治 1019
第二节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1023
一、金初勃堇与勃极烈制度 1023
二、猛安谋克制度 1028
三、从女真官制到汉官制 1031
四、从多制并存到一元化的路制 1035
五、北方官民抗金斗争和各族人民起义 1039
第二章从“一依本朝旧制”到“尽行中国法” 1044
第一节立法概况 1044
一、女真建国前法律的初创 1044
二、金初立法多依本朝旧制 1045
三、金朝法制的完备 1046
第二节 金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1048
一、“本朝旧制”与“赎奴”、“释奴” 1048
二、女真贵族的法律特权 1048
三、加强对“盗贼”的惩治 1049
四、关于婚姻家庭的法律 1050
第三节刑罚制度 1052
一、金初的刑罚 1052
二、刑罚制度的确定 1052
第四节司法制度 1053
一、中央司法机构 1053
二、地方司法机关 1054
三、监狱制度 1055
第一节 由“分兵合议”向中央集权的转变 1057
一、军事领导体制 1057
第三章由盛转衰的金代军事 1057
二、军队编制与军兵种 1059
三、兵役制度 1060
第二节发展迅速的武器装备 1061
一、格斗兵器和抛射兵器 1061
二、防护具装 1062
四、火器 1063
三、攻城器械 1063
第三节国防工程与后勤保障 1064
二、金长城 1064
一、军事城堡与金中都 1064
三、后勤保障 1066
第四节与中原兵学融通的金代兵学 1067
一、兵书著疏释译与流传 1067
二、军事思想的演变 1067
三、富有特色的金代战法 1068
第四章承上启下的金代经济 1070
第一节概述 1070
第二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1071
一、牛头地与牛头税 1072
二、宫田与田租 1074
三、民田与二税、资产税及户调 1075
四、寺院土地与寺院二税 1076
五、工商杂税 1077
第三节农业与畜牧业 1078
一、农业 1078
二、畜牧业 1080
第四节手工业 1082
一、矿冶 1082
二、产盐业 1083
三、纺织业 1084
四、陶瓷业 1084
第五节商业与货币 1085
一、商业 1086
第五章科学技术的发展 1093
第一节北方农业技术的迅速提高 1093
一、金代的农书 1093
二、农具和耕作技术 1093
三、北方蚕桑技术的提高 1095
四、园艺技术 1095
第二节精确的历法与先进的数学 1096
一、天象观测与《重修大明历》 1096
一、医学发展概况 1097
第三节医学理论的创新与争鸣 1097
二、天元术的发明 1097
二、刘完素的“火热论” 1099
三、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与遣药制方论 1100
四、张从正的“攻邪论” 1101
五、李杲的“脾胃论” 1103
第四节建筑技术的继承与发展 1103
一、“一依汴京制度”的金中都 1103
二、兼采辽宋制度的佛殿建筑 1106
三、闻名中外的石拱桥——芦沟桥 1108
四、雕刻精致的砖墓 1109
一、女真文字 1112
第一节女真文字的创制与汉文韵书的革新 1112
第六章文教事业的发展 1112
二、汉文韵书 1114
第二节儒学在北方的传播 1116
一、儒学的北传 1116
二、赵秉文等人的学术思想及儒佛道融合 1117
第三节承上启下的金代教育 1122
一、金朝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 1122
二、中央与地方官学 1122
三、家学与私学 1124
四、教材建设 1125
一、图书收集与管理机构的建立 1126
二、刊刻事业的发展 1126
第四节图书事业的蓬勃发展 1126
第七章宗教的兴盛 1129
第一节女真宗教旧俗和国家宗教礼制的建立 1129
第二节佛教的继续流行 1132
一、金朝统治者有节制地扶助佛教政策 1132
二、佛教流派及代表人物 1133
第三节河北新道教的出现和发展 1135
一、全真道 1135
二、太一教 1140
三、大道教(后称真大道教) 1141
第八章史学及其与历史进程的关系 1144
第一节翻译史籍和科举重史 1144
第二节纂修实录和编撰《辽史》 1145
第三节金代末年的史学成就 1148
第九章继承唐宋传统又具本朝风格的金代文学 1153
第一节散文 1153
第二节诗词 1157
第三节文学批评 1166
第十章艺术的繁荣 1168
第一节女真与汉族音乐文化的交融 1168
一、宫廷音乐 1168
二、女真民族音乐 1171
第二节金代舞蹈及其形象遗存 1172
一、宫廷乐舞和金宋乐舞的交流 1172
三、金代舞蹈艺术形象遗存 1173
二、女真族的乐舞 1173
第三节戏曲与说唱艺术的繁荣 1174
一、北曲之祖——诸宫调 1174
二、院本 1179
第四节师法唐宋又具北方风格的美术 1182
一、绘画与书法 1182
二、技艺高超的雕塑与壁画 1187
三、工艺美术 1191
第十一章民俗文化与社会精神风貌 1194
第一节衣食住行 1194
一、饮食 1194
二、衣著 1197
三、住所 1198
四、交通工具 1199
第二节婚丧礼俗 1200
一、婚姻制度与婚嫁习俗 1200
二、丧葬制度与礼俗 1203
第三节岁时风俗及其他 1207
一、岁时风俗 1207
二、射柳、击毬及其他体育活动 1209
第四节社会精神风貌 1210
一、女真人的纯厚、尚武 1210
二、北方汉人的质直、尚义 1211
三、金人风尚的衍变趋势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