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毒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泉观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02508228
  • 页数:412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第一章绪论 1

一、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2

(一)中毒原型与模型 2

(二)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2

(三)外源性化学物的有害作用 5

二、毒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6

(一)体外试验 6

(二)整体实验 7

三、毒理学的当代成就与未来趋向 7

(一)当代成就 7

(二)未来趋向 9

一、概述 10

分布和排泄 10

第二章外源性化学物的吸收、 10

二、外源性化学物与生物膜 11

(一)外源性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 11

机理 11

(二)影响外源性化学物转运的因素 12

(三)外源性化学物经生物膜的穿 13

透率 13

三、外源性化学物的吸收 14

(一)呼吸道吸收 15

(二)消化道吸收 16

(三)皮肤吸收 17

(四)其他途径吸收 19

四、外源性化学物的分布 19

(一)外源性化学物在体内的运输 19

(二)外源性化学物的器官分布及其毒理学意义 20

(三)影响外源性化学物分布的 21

因素 21

(四)外源性化学物的结合与贮存 22

五、外源性化学物的排泄 23

(一)肾脏排泄 23

(二)肝胆排泄 24

(三)呼吸道排出 24

(四)其他途径排泄 24

第三章药物(毒物)动力学 26

一、概述 26

二、房室模型 26

(一)一室型动力学 26

(二)一级吸收 31

(三)多室型药(毒)物动力学 36

三、重复给药(染毒) 41

(一)连续灌流 41

(二)重复静注给药(染毒) 42

(三)非静注(血管外)重复给药 43

(染毒) 43

四、非线性动力学 46

(一)药(毒)物酶化学动力学 47

(二)有限能力药物动力学 47

(三)参数测定 48

五、药物反应动力学——药效学 50

(一)直接可逆药效动力学 50

(二)间接药效动力学 55

(三)不可逆药理效应 56

(一)Ⅰ相和Ⅱ相生物转化 57

一、概述 57

第四章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 57

转化 57

(二)生物转化的器官和细胞定位 58

(三)解毒与中毒 59

(四)生物转化的特征 59

二、外源性化学物生物转化过程及其 59

酶系 59

(一)外源性化学物的氧化、还原、水解作用(Ⅰ相反应)及有关酶系 59

(二)外源性化学物的结合反应(Ⅱ相反应)及其酶系 70

三、影响外源性化学物生物转化的 76

因素 76

(一)外源性化学物方面的影响 76

(二)机体因素 77

(三)其他因素 80

一、概述 83

第五章中毒机理 83

二、从不同层次解释中毒机理 85

(一)从脏器水平解释中毒机理 85

(二)从细胞水平解释中毒机理 86

(三)从亚细胞水平解释中毒机理 87

三、从分子水平解释中毒机理 87

(一)共价结合学说 88

(二)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 93

(三)细胞内钙稳态失调 104

四、研究中毒机理的思路与步骤 106

(一)外源性化学物的毒性是由于 106

该化学物本身还是其代谢产物引 106

起的? 106

(五)外源性化学物与/或其活性代谢产物是否能直接打击体内正常中间代谢产物或辅基而使之耗竭 107

产生所设想的毒性 107

(六)从分子水平考虑中毒机理 107

(三)了解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转化点与毒作用的关系 107

(四)验证所设想的代谢产物能否 107

(二)毒性与代谢产物之间是否具有平行关系?与哪一种代谢产物有平行关系? 107

第六章呼吸系统毒理 109

一、呼吸系统的组织和一般生化特点 109

(一)呼吸系统的组织学特点 109

(二)呼吸系统的一般生化特点 111

二、外源性化学物在呼吸道内吸收、 112

代谢、清除和蓄积 112

(一)吸收 112

(二)代谢 113

(三)清除 117

(四)蓄积 118

三、常见肺损害和适应 118

(一)损害 119

(二)适应 124

四、呼吸系统毒理的研究方法 125

(一)动物模型的制备 125

(二)毒性评价 127

第七章肝脏毒理 128

一、肝脏的结构和功能 128

(一)结构 128

(二)生理功能 129

二、外源性化学物可能引起的肝脏 130

损害 130

(一)结构形态损害 130

(二)功能损害 131

机理 132

(一)坏死 132

三、常见的重要肝脏化学性损害及其 132

(二)脂肪变 137

(三)肝硬变 138

(四)胆汁郁积性损害 139

四、化学致癌物诱发的肝脏肿瘤 139

(一)主要肝脏肿瘤类型 139

(二)肝脏化学致癌过程中的早期 140

变化 140

五、肝脏化学性损害的评定和肝脏毒理研究方法 143

(一)整体动物试验 143

(二)体外试验法 145

六、肝脏化学毒物 147

(一)无机化合物 147

(二)有机化合物 147

(三)天然物质 148

第八章神经系统毒理 149

一、神经系统毒理的兴起和进展 149

二、神经系统的发育、解剖、生理和 149

生物化学 149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育 149

(二)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组织 149

(三)神经系统的生理 150

(四)神经系统的生物化学 150

三、神经性毒物作用特点 150

(一)神经性毒物的来源、用途和 150

分类 150

(二)神经性毒物的作用特点 152

(三)影响神经性毒物毒作用的 153

因素 153

(四)神经系统病变分型 155

肿瘤 157

四、神经性毒物的临床毒理学 157

(一)神经性毒物中毒临床表现 157

(五)化学致癌物诱发的神经系统 157

(二)常见的神经性毒物的毒理学 159

五、神经毒理的方法学 164

(一)建立模拟人体神经系统病变的动物模型 164

(二)形态学方法 165

(三)电生理方法 165

(四)行为活动的方法 165

(五)神经化学的方法 166

(六)组织细胞培养的方法 166

一、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168

(一)应答性行为 168

第九章行为毒理 168

(二)操作行为 169

二、实验方法的选择 170

(一)初级测试 170

(二)二级测试 170

三、行为畸胎学 177

(一)意义和研究范围 177

(二)测试方法 178

(三)行为畸胎学研究的动物模型 180

四、行为毒理学的应用与存在问题 182

(一)实际应用 182

(二)存在问题 183

第十章肾脏毒理 184

一、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184

作用 186

转化在毒物的全身代谢中所起的 186

(一)肾脏的生化特征 186

二、肾脏对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186

(二)肾脏对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 186

(三)肾脏对外源性化学物的氧化 187

作用 187

(四)肾脏对外源性化学物的结合 187

作用 187

三、肾脏易受外源性化学物损害的 188

原因 188

四、中毒性肾损害的类型 189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189

(二)肾病综合征 189

(三)肾小管综合征 189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189

(五)慢性间质性肾炎 189

(一)常见肾毒物的毒作用表现 190

五、几种常见的肾毒物及其毒作用 190

机理 190

(二)毒作用机理 195

六、中毒性肾损害的检测方法及其 198

评价 198

(一)整体肾功能试验 198

(二)体外试验 201

七、肾损害的代偿 203

第十一章遗传毒理 204

一、遗传毒理学在评价外源性化学物危害性方面的意义 205

二、遗传毒物与DNA 205

(一)生理条件下DNA分子的自发 206

损伤 206

(二)环境因素引起的DNA损伤 207

(三)毒物对遗传结构内DNA以外的大分子物质的损伤 213

(四)DNA损伤及突变 215

三、遗传毒物与染色体异常 217

(一)染色体结构异常 219

(二)染色体数目异常 220

四、遗传毒作用的后果 221

(一)遗传毒物对人类基因库的 221

影响 221

(二)遗传毒性与致癌作用 221

五、遗传毒物的筛选及危险度评价 222

(一)预测哺乳动物生殖细胞诱变 223

剂的试验方案 223

(二)预测哺乳动物致癌物的试验 223

方案 223

(一)女性生殖生物学 226

一、生殖生物学 226

第十二章生殖毒理 226

(二)男性生殖生物学 228

(三)胚胎发生 229

二、外源性环境因素的亲性腺作用 230

(一)外源性环境因素对性腺的损 230

伤 230

(二)性腺对化学物质毒性效应的 231

调节 231

(三)性腺毒作用的结局 232

三、外源性环境因素的亲胚胎作用—— 232

胚胎毒性 232

(一)胚胎发育各阶段有害因素的 232

影响 232

作用的因素及致畸强度的评价 235

(二)致畸作用的机理,影响致畸 235

(三)对生殖系统有毒害作用的外 237

源性环境因素 237

四、外源性化学物的胎盘毒性 239

(一)外源性化学物经胎盘转运的 240

方式和机理 240

(二)化学物质致胎盘损伤 241

(三)经胎盘致癌 243

五、生殖毒理的研究方法 243

(一)人群调查 243

(二)实验研究 244

第十三章血液毒理 250

一、骨髓的构造 250

(一)骨髓的血管系统 250

(二)骨髓的实质细胞 251

二、骨髓的造血功能与血细胞动力学 252

(一)造血干细胞与微环境 252

(二)血细胞动力学 252

(三)骨髓造血的调节因子 254

三、外源性化学物对干细胞与微环境的 255

毒作用 255

(一)外源性化学物对干细胞的 255

毒性 255

(二)外源性化学物对微环境的 256

影响 256

四、外源性化学物对血细胞的作用 257

(一)外源性化学物对粒细胞的 257

毒性 257

毒性 258

(二)外源性化学物对红细胞的 258

(三)外源性化学物与血红蛋白 259

(四)外源性化学物引起的血小板 262

减少症 262

五、化学中毒性再障与白血病 263

(一)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 263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 264

(三)白血病的化学病因与实验 265

研究 265

六、血液毒理研究方法 265

(一)外源性脾结节测定法 266

(二)体内扩散盒琼脂培养技术 266

(三)骨髓微循环的观察方法 266

(四)骨髓铁动力学实验法 266

(一)机体的免疫系统 268

第十四章免疫毒理 268

一、机体的免疫应答 268

(二)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免疫反应 269

过程 269

(三)体液免疫 270

(四)细胞免疫 271

二、环境与外源性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72

(一)影响免疫功能的化学物质 272

(二)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表现 272

(三)具有免疫毒性的外源性 277

化学物 277

(四)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机理 278

(二)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的特点 280

(三)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机理 280

三、化学致癌物引起的肿瘤免疫 280

(一)肿瘤细胞的抗原及其特点 280

(四)免疫毒性与致癌作用 281

四、免疫毒理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282

(一)脏器重量、细胞学、组织病理和免疫化学检查 283

(二)体液免疫功能 283

(三)细胞免疫功能 283

(四)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284

(五)巨噬细胞功能 285

(六)宿主抵抗力 285

五、进行免疫毒性研究时应注意的 286

问题 286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286

(三)给外源性化学物的时间及所用抗原的量 287

六、目前的研究动向 287

剂量 287

(二)接触外源性化学物的途径和 287

第十五章皮肤毒理 289

一、概述 289

二、皮肤的组织结构特点 290

(一)表皮 291

(二)真皮 291

三、皮肤的功能 292

(一)屏障的功能 292

(二)吸收的功能 292

(三)代谢的功能 292

(四)免疫的功能 295

四、皮肤毒作用类型 296

(一)皮肤原发性刺激 296

(二)皮肤致敏 297

(三)皮肤致癌 300

(四)皮肤色素异常 300

五、皮肤毒理检测方法 302

(一)皮肤原发刺激实验 302

(二)皮肤吸收实验 303

(三)皮肤致敏及光敏实验 305

(四)皮肤涂抹致癌实验 307

六、皮肤毒理的前景 307

(一)皮肤毒性评价 307

(二)试验方法评价 307

(三)注意预防效果 308

(四)今后研究重点 310

(一)电子转移系统缺失学说 311

一、化学致癌的几种学说 311

作用 311

第十六章外源性化学物的致癌 311

(二)体细胞突变学说 313

(三)化学致癌的阶段学说 313

(四)非基因损伤 316

二、致癌物在体内的活化、代谢和 316

合成 316

(一)直接致癌物 316

(二)间接致癌物 316

(三)致癌物在体内的代谢方式 317

(四)几种常见化学致癌物的代谢 318

活化 318

(五)致癌物在体内的合成 320

(六)致癌物代谢差异的来源 320

(七)改变致癌物代谢,保护宿主 321

(三)实验开始与实验期限 322

(二)实验动物 322

三、化学致癌的长期实验方法 322

(一)受试物的理化性质 322

(四)给药途径 323

(五)剂量选择 323

(六)对照和联合作用 323

(七)观察与检查项目 324

四、目前肯定和潜在的化学致癌物 331

(一)目前肯定的化学致癌物 331

(二)潜在的工业致癌物和 331

致突变物 331

第十七章毒理病理 332

一、毒理病理检验的目的及其意义 332

二、毒理学研究中毒理病理的任务 332

改变的一般规律 333

三、外源性化学物引起组织细胞病理 333

资料 333

(一)细胞病损与毒作用强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33

(二)剂量选择 333

(四)提供毒性评价的毒理病理 333

选择 333

(三)毒理病理检验水平和指标的 333

(一)动物选择 333

(二)病变性质的不同 334

(三)靶器官和在器官内受损部位的不同 334

四、形态与机能检验间的关联 336

五、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毒理病理研究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336

(一)动物的处死 337

(二)动物解剖 337

(三)动物病理标本的取材和固定 338

(四)光镜(细胞)水平检验 340

(五)电镜水平(亚微结构)检验 343

(六)放射自显影术 345

(七)组织细胞检验的定量分析 345

技术 345

六、毒理病理检验中影响形态变化的 345

因素 345

(一)组织细胞产生病理性改变 345

(二)人为假像 346

(三)没有确切病理意义的形态 346

改变 346

七、毒理病理诊断的鉴别要点 346

八、毒理病理检验程序与相互关系 348

第十八章毒理学资料的外推 349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与种属差异 349

(一)化学致畸作用的种属差异 350

(二)化学致癌作用的种属差异 351

二、种属间和从动物到人的外推 353

(一)根据体重和体表面积外推 353

(二)安全系数的确定与外推 356

三、从高剂量向低剂量的外推 357

第十九章毒理实验设计 361

一、毒理实验设计的任务与原则 361

(一)对照的原则 361

(二)重复的原则 361

(三)随机的原则 362

二、毒理实验设计的类型与方法 362

(一)单因素设计 363

(二)多因素设计 363

(四)进行预备实验 364

(三)实验设计 364

(五)拟订实验记录格式 364

三、毒理实验设计的步骤 364

(二)查阅文献 364

(一)明确实验目的 364

(三)序贯设计 364

(六)数据统计分析、整理成文 365

四、影响外源性化学物作用的因素及 365

毒理实验质量控制 365

(一)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365

(二)毒理实验质量控制 370

五、常见毒理实验设计的内容 371

(一)急性毒性实验设计 371

(二)亚慢性毒性实验设计 373

(三)慢性毒性实验设计 374

(四)蓄积毒性实验设计 375

程序 376

(五)工业化学物质毒理学评价 376

(六)制订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实验的设计 378

(七)食品毒理实验设计 379

(八)药品毒理实验设计 380

(九)农药毒理实验设计 382

第二十章外源性化学物的危险度 383

评定 383

一、某些基本概念 383

(一)毒性与危害性 383

(二)危险度与安全性 384

二、危险度评定与危险度管理 385

(一)危害鉴定 385

(二)剂量-反应(与/或效应)关系评定 386

(三)接触评定 387

评定 388

(一)美国对化学致癌物的危险度 388

三、利-弊分析在卫生决策中的应用 388

四、化学致癌物的危险度评定 388

(二)苏联对化学致癌物的危险度 393

评定 393

五、化学致畸物的危险度评定 394

(一)化学物胚胎毒性危险度的定 394

性评定 394

(二)化学物胚胎毒性危险度的定 396

量评定 396

(三)目前的做法 397

六、铅的危险度评定 397

(一)识别铅的污染源与环境转移 397

途径 397

(六)评定引起非关键生物学变化 398

关系 398

负荷水平与特异性生物学变化的 398

与体内铅上限负荷量的关系 398

(七)评定可供选择的控制策略 398

(二)识别受危害的特殊人群 398

(五)评定主要接触人群的体内铅 398

水平与体内铅负荷水平的关系 398

(四)评定主要接触人群的铅接触 398

水平 398

(三)评定主要接触人群的铅接触 398

(八)决策 399

(九)回顾 399

外源性化学物中文名称索引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