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北京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北京卷)编委会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371672X
  • 页数:32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人口发展的回顾 1

一、1990年人口现状与特征 3

(一)北京人口规模超千万,是中国特大城市之一 3

(二)人口增长迅速,近郊区更为突出 9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人口密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10

(四)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区县差异显著 11

(五)人口文化程度显著提高,人口素质明显改善 13

(六)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多孩率上升 15

二、人口总量的变化 18

(一)常住人口持续增长 18

(二)影响常住人口增长因素 22

(三)常住人口发展趋势 25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28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28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因素 30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构成 31

一、人口年龄构成 31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 31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 36

(三)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及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41

二、人口性别构成 44

(一)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及特点 44

(二)分年龄的人口性别比 46

(三)人口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 48

(一)人口老龄化概况 50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50

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 50

(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53

(三)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55

(四)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 57

(五)老年人口的特点与生活质量状况 58

二、老年人口的婚姻与家庭 58

(一)老年人口婚姻的现状、特点 58

(二)老年人口的家庭状况 60

(三)婚姻、家庭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影响 62

(四)老年人的再婚问题 63

(五)未来身边无子女老年人的需求 64

三、老年人口及60岁以下的离退休职工再就业 65

(一)老年人口再就业的意义 66

(二)老年人口再就业的状况 67

四、老年人口的供养状况与社会保障 69

(一)老年人口供养的现状 69

(二)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71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 72

一、婚姻状况及特点 72

(一)婚姻状况概述 72

(二)婚姻状况的特点 73

(三)婚姻状况的变化 81

二、家庭规模与家庭类型 85

(一)概况 85

(二)不同规模的家庭户类别状况 91

(三)有老年人口家庭户状况 93

(一)早婚增多,早育比例提高 94

三、婚姻家庭与生育 94

(二)无子女家庭户增多 95

四、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 96

(一)婚姻变化与社会经济 96

(二)家庭变化与社会经济 97

第五章 人口文化素质 99

一、人口文化构成 99

(一)人口文化水平概要 99

(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 101

(三)人口文化构成的地区和城乡差别 104

(四)人口文化构成的变动趋势 105

(五)文盲、半文盲人口 106

(一)北京市基本上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08

二、人口文化素质与教育 108

(二)教育结构的状况及转变 109

(三)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状况 112

三、人口文化素质与人口控制 114

(一)人口文化素质与生育率的关系 114

(二)人口控制的重点在农村 116

四、人口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16

(一)人口文化素质与就业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 118

(二)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科技队伍的壮大,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科技成果的物化 119

(三)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就业方向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 120

第六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 121

一、生育水平现状 121

(一)概况 121

(二)今后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 129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130

二、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 130

(二)不同职业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132

(三)不同文化程序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132

(四)政府实施人口政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133

(五)不同婚姻生育观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133

三、今后人口控制的难点与对策 134

(一)控制难点 134

(二)控制人口生育水平的对策 136

第七章 死亡水平及平均预期寿命 139

一、死亡率水平及其变化 139

(一)总死亡率及其变化 139

(二)分性别死亡率及其变化 140

(四)分区、县死亡率及其变化 141

(三)城乡(市、镇、县)死亡率及其变化 141

二、人口分性别、年龄死亡率 143

(一)婴幼儿死亡率 143

(二)青壮年死亡率 143

(三)老年死亡率 143

(四)城乡(市、镇、县)性别--年龄死亡率差异 145

(五)区、县性别-年龄死亡率差异 145

(六)不同文化程度性别-年龄死亡率差异 150

(七)不同职业的人口年龄死亡率差别 151

三、平均预期寿命 152

(一)平均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152

(二)区县平均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152

四、死因构成 153

一、人口分布 157

第八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157

(一)人口分布状况 158

(二)人口分布的成因 162

(三)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状况 163

(四)北京市人口分布存在的问题 164

二、人口的城镇化 165

(一)人口的城镇化的进程 166

(二)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因素 172

第九章 人口迁移和流动 177

一、人口迁移状况 178

(一)人口迁移是北京市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178

(二)迁入人口地区分布 179

(三)迁入人口的文化程度 180

(四)外地迁入人口职业情况 183

(五)迁入北京的原因 186

二、人口流动状况 187

(一)流动人口数量显著增加 188

(二)年龄、职业、文化构成 188

(三)在市内的分布 189

(四)在城市内的流动 190

三、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190

(一)人口迁移过程受政治和经济影响 190

(二)人口迁移、流动方向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192

(三)人口迁移对首都经济建设的影响 192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 194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情况回顾 194

第十章 少数民族人口 194

(二)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较快 195

(三)1982、1990年各民族人口及增长情况 197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 198

(一)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的历史回顾 198

(二)少数民族分布情况一览表 200

(三)1990年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和特征 202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婚姻情况 206

(一)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情况 206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构成 208

(三)少数民族的婚姻状况 209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 210

(一)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汉族接近 210

(二)少数民族文盲和半文盲减少,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11

(三)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全市水平相同 212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212

(一)行业、职业的构成与人口分布有关 213

(二)与迁移来京的少数民族人口结构有关 214

(三)与世居少数民族谋生的传统行业有关 214

(四)少数民族行业、职业构成的特点 215

六、各民族人口的宗教 215

第十一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 217

一、劳动力资源的构成状况 217

(一)劳动力资源的总量构成及增长速度 217

(二)劳动力人口的年龄构成 219

(三)劳动力人口的性别构成及性别比 220

(四)劳动力人口的文化构成 221

(五)劳动力人口的地区分布 221

(六)2000年劳动力资源发展趋势 223

二、在业人口状况 224

(一)在业人口的比重 224

(二)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226

(三)在业人口的地区分布 226

(一)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 227

(四)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 227

(五)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231

(六)在业人口的文化素质 234

三、不在业人口状况 237

(一)不在业人口的数量及比重 237

(二)不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237

(三)不在业人口的文化构成 239

(四)不在业人口的地区分布 241

(五)市镇待业人口状况 241

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43

(一)现行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 243

(二)劳动力的合理流向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248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 250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252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现状 253

(一)沉重的人口压力 253

(二)紧缺的自然资源 255

(三)问题严重的生态环境 259

二、控制人口的努力和资源环境的发展变化 261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基本适应的恢复时期 261

(二)人口与资源环境渐趋失调的重化工业时期 262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不断改善的振兴时期 264

三、资源环境与人口发展的未来 268

(一)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 269

(二)2000年资源供需关系预测 269

(三)首都生态环境发展规划 271

第十三章 人口与消费 272

一、人口与消费 273

(二)衣着消费结构的变化 281

(三)用品消费结构的变化 283

(四)住房消费结构的变化 285

(五)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变化 287

二、人口投资 288

三、总人口的分母效应--人均水平 291

第十四章 人口预测 297

一、人口总量的预测 297

(一)人口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趋势显著 298

(二)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增加、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是造成人口总量增长,趋势减缓的又一因素 300

二、人口的结构预测 301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预测 301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 302

三、对未来人口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的预测 303

(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老化程度日益提高,老年人口数量显著增加 303

(二)随着人口老龄化,相应的出现劳动力的老化,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将逐年减少,而退出劳动年龄人口将显著增加 305

(三)劳动人口负担系数稳中有降,但抚养老年人口比重将逐渐增加,使家庭和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307

四、未来人口发展的基本对策 307

(一)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并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 308

(二)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重视人口质量的提高 308

(三)要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制定城市人口规模,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09

(四)在预见到劳动力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宜及早制订有关政策,缓解矛盾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