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 金台 1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试论毛泽东 12
对华中抗日根据地创建的贡献 陈鹤锦 12
论发展华中战略任务的完成 李孝民 20
周恩来与新四军 康杰孙启庆 33
南方局与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 张廷钰李秀文 39
试论中共中央发展苏北方针的形成、实施 46
及其意义 刘才赋 46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历史功绩 陈书华 53
新四军与八路军会师述略 陈海云 59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述略 韩建勋 刘小清 62
浅析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时领导的三大运动 张再传 68
苏南抗日根据地在日伪心脏地区坚持和发展 72
原因试探 莫仲钧 72
论建立大桥根据地的重大意义 陈立 80
苏中抗日根据地开辟的历史经验 李学泌 83
彭雪枫与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孙全民 86
黄克诚与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 秋 梦 91
试论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 陈平周 平 98
邳睢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及其 102
意义 冯 治 刘金田 102
刘少奇与皖东北根据地 武继羽 107
地位 马友骐郭家宁 112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及其历史 112
从创建淮北苏皖边抗日根据地所得出的 120
历史经验 高维良 120
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 陈忠龙 125
试论皖江抗日根据地五大建设 孙文和 134
简论苏浙军区的历史贡献 朱大礼魏新民 139
试论苏皖边区政府的成立及其历史贡献 柳宏为 145
刘少奇与华中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 陈亚东 王世谊 151
加强思想教育是党的建设的根本 159
——记刘少奇在华中党校的几次报告 张寿春 159
试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林子秋 165
刘少奇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 营从进 172
刘少奇领导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180
思想 沈长生 180
浅论苏南抗日根据地施政纲领的制定及其 187
意义 达庆东 187
华中抗日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发展和 192
运用 陈天桂王曙光 192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刘少奇军事策略 199
思想 金新果 199
论粟裕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特色 王可夫黄江浩 205
记新四军先遣支队 蒋慧恕 213
“江抗”东进的经过及主要活动 施卫东 218
巩固和发展 陈通 222
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 222
郭村地方党组织的工作和郭村保卫战 230
的胜利 孟启三建提 230
郭村战斗与黄桥决战 单杰华 234
刘少奇与黄桥决战 吴建新 239
从黄桥作战看我军的政治优势 李增光 243
论曹甸战役的阶段性和战术 250
指导思想的演变 张衡何林 250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建军工作 史滇生 259
论1941年盐城反扫荡后新四军战略指导思想 265
的一次重大转变 刘小清 265
郑潭口战斗 蔡伯希 272
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试述民兵自卫队 274
在苏中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强 274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反“清乡”斗争 吴雪睛常浩如 279
兵民的胜利——试论苏中四分区 287
反“清乡”斗争的敌后坚持 戴致君 287
试论车桥战役的军事艺术 邵景元 294
论华中抗日根据地创建中党的 301
统战策略指导 杨颖奇 301
陈毅开辟苏北统战风格探微 毕铭 309
陈毅统战工作的特色 鞠景奇 316
陈毅在吴桥地区的统战工作 王虎华 夏于治 318
彭雪枫在淮北区的统战工作 苏仲波 田 玄 322
李明扬与苏中抗日根据地 陈素娥 327
争取中间势力是苏北抗日根据地开辟的特色 费迅 329
黄桥决战与争取中间势力 季玉章 曾 进 332
简述“联抗”成立的历史背景 邹嘉南 335
陈毅在盐阜区对外国人士的统战工作 傅义桂 340
华中敌后日人反战运动析略 王庭岳 347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群众运动 杨丹伟 354
试论“三冬”运动对巩固苏中根据地 362
的作用 张廷栖 362
论抗日民众运动在黄桥决战胜利中的作用 黄家骏 368
黄桥决战前后的民众工作 汤宝一 374
抗日战争时期的华中妇女 袁杰彬 376
试析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高光林叶永坚 380
民主建政初期盐阜区的财经工作 徐为群 387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邱平 394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军工生产 王统仪 399
刘少奇、陈毅与苏北抗日文化工作 曹晋杰 407
浅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高树森邵建光 417
苏常太地区抗日戏剧工作述评 沈秋农 424
抗战时期盐阜根据地的戏剧运动 江志荣 430
华中革命根据地的儿童文学 田润钧 438
苏北抗日根据地人民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王明生 443
华中敌后地区我党控制的“两面派”政权 黄兆康 451
韩德勤与华中抗日根据地 李直 458
从国民党资料看韩德勤黄桥兵败的原因 刘岳化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