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纪文奎著
  • 出 版 社:沈阳:沈阳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44101665
  • 页数:829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序言 1

生产关系辩证逻辑篇 2

国家所有制的质 2

一单质 2

1.单纯质 2

2.直观质 9

A.隐直观质 9

历史的判断和推理 10

B.显直观质 13

3.容中质 16

4.扬弃质 20

5.质的周期 23

A.复归隐直观质 23

B.复归容中质 25

C.复归显直观质 26

D.周期质 26

E.质的循环 28

6.质的系列 34

7.演绎和归纳 37

8.质的量 44

9.质的集合量 54

10.单质的逻辑规律 64

1.经济范畴集合 67

二集合 67

2.量的集合量 78

3.质的量的集合量 97

4.质的量的量的集合量 101

5.集合的逻辑规律 121

三层次 124

1.经济范畴层次 124

2.质的量的量的层次量 131

3.复合层次量 136

A.三复合 136

B.四复合 142

C.五复合 149

D.六复合 156

E.七复合 165

4.层次的逻辑规律 176

四层次集合 178

1.经济范畴层次集合 178

2.层次集合量 184

A.三复合 184

B.四复合 190

C.五复合 195

D.六复合 201

E.七复合 207

3.质的量层次集合量 214

4层次集合的逻辑规律 226

1.所有制体系质 229

五体系质 229

2.双体质 246

3.三体质 257

4.多体质 264

5.体系质的逻辑规律 278

六体系 281

1.所有制体系 281

2.质的体系量 286

3.主要单质和次要单质 295

4.单质的折回运动 304

5.单质在体系中的运动 317

6.体系的逻辑规律 336

1.生产方式体系体 339

七体系体 339

2.国家所有制在生产方式体系体中的运动 349

3.社会形态体系体 361

4.国家所有制在社会形态体系体中的运动 369

5.体系体的逻辑规律 383

八宇宙 385

1.社会存在体系体系 385

2.国家所有制在社会存在体系体系中的运动 387

3.人类社会体系体系体 403

4.国家所有制在人类社会体系体系体中的运动 405

5.宇面 421

6.国家所有制在宇宙中的运动 423

7.宇宙质的逻辑规律 442

九概念 444

1.概念的宇宙质 444

2.物质和意识 455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461

4.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 464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467

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471

7.超资本主义所有制 475

8.工人阶级所有制 479

A.个人所有的公有化和使用物品 480

B.具体劳动和一般劳动 483

C.通劳动和通劳动量 486

D.劳动本和为己一般劳动 488

E.平均为己一般劳动和社会联合劳动本 491

9.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继续 494

争取解放经济条件的科学 494

十概念的运动 499

1.概念的时间和空间 499

2.生产 509

3.分配 519

4交换 528

5.生产的复归(消费) 548

6.分配的复归 559

7.交换的复归(循环) 571

8.总供给和总需求 585

十一真理的抉择 598

1.真理 598

2.三足鼎立 602

3.三足鼎立的确立 649

A.工人阶级所有制的崛起 649

B.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652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 656

D.国家的经济和政治 657

4.三足鼎立的趋势 661

A.社会主义首先在工人阶级内部取得胜利 661

资产阶级的斗争 663

B.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的衰亡以及工人阶级和 663

C.工人阶级在国家范围内的胜利 667

辩证逻辑生产关系篇 671

论劳动本 671

一使用物品和通劳动 671

1.使用物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具体劳动和一般劳动 671

2.一般劳动形式或交换劳动 675

A.简单的或个别的一般劳动形式 676

B.总和的或扩大的一般劳动形式 679

C.一般劳动形式 680

D.通劳动形式 683

3.商品拜物教的消亡 684

4.通劳动或具体劳动交换 688

A.一般劳动尺度 688

B.交换手段 693

a.具体劳动的形态变化 693

b.通劳动的交换 697

c.一般劳动符号 700

C.通劳动储蓄 701

D.支付手段 701

E.通劳动和货币 702

二通劳动转化为劳动本 704

1.劳动本的总公式 704

2.总公式的矛盾 707

3.生产资料的换取和出让 709

三绝对为己一般劳动的生产 713

1.劳动过程和一般劳动增大过程 713

2.死劳动本和活劳动本 719

3.为己一般劳动常数 721

4.生产资料的使用对为己一般劳动的影响 722

5.自己的工作日 724

四相对为己一般劳动 726

1.超额为己一般劳动 726

2.无限制的联合劳动 730

3.管理和指挥劳动本 731

4.生产劳动的概念 733

1.简单再生产 736

五劳动本积累 736

2.为己一般劳动转化为劳动本 738

3.联合劳动本的积累 740

六为己一般劳动转化为平均为己一般劳动 743

1.为己一般劳动率 743

2.平均为己一般劳动率 744

3.一般劳动转化为生产通劳动量 748

4.为己一般劳动率趋于下降的规律和 752

工作日无限制缩短 752

1.通劳动本的循环 755

A.换取阶段T=L 755

七劳动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755

B.生产阶段L…S…L′ 757

C.出让阶段L′=T′ 758

D.总循环 760

2.生产劳动本的循环 761

3.具体劳动本的循环 764

4.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766

八具体劳动本转化为交换业劳动本 768

1.交换时间 768

2.使用物品业劳动本 771

3.储备业劳动本 775

4.运输业劳动本 777

1.簿记业劳动本 779

九通劳动本转化为通劳动业劳动本 779

2.信用业劳动本 780

3.通劳动行 785

十劳动本周转 786

1.固定死劳动本和流动死劳动本 786

2.固定死劳动本的磨损、折旧和修理 788

3.死劳动本周转对为己一般劳动的影响 790

十一社会总劳动本的再生产和交换 794

1.社会总劳动本及其生产的两个部类 794

2.简单再生产 796

A.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797

B.两个部类内部的交换 798

C.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Ⅰh=Ⅱs 800

D.通劳动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802

E.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803

F.固定死劳动本的补偿 805

G.社会对不平衡的调节 810

3.扩大再生产 812

A.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812

B.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815

C.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817

十二社会联合劳动本 821

1.劳动本的社会投入 821

A.绝对投入 821

B.级差投入 823

2.社会投入转化为劳动本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