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原始社会 1
(约距今250万年——公元前21世纪) 1
第一章 原始社会 1
第一节 原始人群和氏族的形成 1
一、猿人化石 1
二、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5
三、古人时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的发展 6
四、新人时期的文化与氏族的形成 7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 10
一、母系氏族繁荣阶段——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 10
二、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社会组织 12
三、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经济发展 14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7
一、父系氏族公社确立 17
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19
三、军事民主制时期 22
四、原始社会的解体 23
第四节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中国原始社会 24
一、有关原始社会生活和氏族的记载 25
二、部落、部落联盟间战争的传说 26
三、关于军事民主制时期的记述 27
第一节 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30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30
一、夏朝的建立及其统治的巩固 30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30
奴隶社会 30
第二章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30
二、夏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2
三、奴隶的反抗斗争和夏朝的灭亡 33
第二节 商代奴隶制的发展 34
一、商朝的建立及其巩固统治的措施 34
二、商代的社会经济 36
三、商代的文化艺术 39
四、商代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41
五、商朝的灭亡 42
第一节 奴隶制国家的强化 46
一、西周的建立及其统治的巩固 46
第三章 西周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 46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46
二、西周的统治机构 49
第二节 奴隶制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50
一、井田制和农业 50
二、手工业和商业 52
三、奴隶制文化的发展 53
四、西周时期的周边各族 54
一、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55
第三节 西周的衰亡 55
二、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57
三、西周的灭亡 58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60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60
第一节 大国争霸 60
一、三室衰弱 60
二、大国争霸 61
三、大国争霸的实质及其影响 65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66
一、农业的发展 66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67
三、井田制的瓦解与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68
第三节 奴隶、平民起义和新旧势力的斗争 72
一、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统治 72
二、奴隶、平民的反抗斗争 73
三、新旧势力的斗争 75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文化 76
一、重民与朴素唯物思想 76
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77
三、老子和《道德经》 78
四、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79
六、科学技术 80
五、《孙子兵法》 80
封建社会 83
(公元前475——1840年) 83
第五章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83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84
第一节 变法运动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84
一、新兴地主阶级巩固政权的变法运动 84
二、封建统治机构的形成 89
三、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对立 91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93
一、农业的发展 93
二、手工业的发展 94
三、商业的发达 96
第三节 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97
一、各国的强兵和防御措施 97
二、魏首霸中原 98
三、合纵连横的斗争 99
四、秦赵之争与长平之战 102
五、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 103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 106
一、科学技术 106
二、百家争鸣 106
四、文学艺术 111
三、史学 111
第六章 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秦末农民大起义 114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114
第一节 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114
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114
二、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116
三、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政策 119
四、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 121
第二节 秦末农民大起义 123
一、秦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123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126
三、项羽、刘邦的继起和秦朝的灭亡 129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34
(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34
第一节 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134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134
二、汉初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136
第二节 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140
一、进一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140
二、加强中央集权 141
三、改革财政 143
第三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145
一、农业生产 146
二、手工业 148
三、商业和城市 149
四、昭宣中兴 150
第四节 西汉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152
一、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152
二、西汉与西域的关系 155
三、西汉与其他各族的关系 157
第五节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160
一、西汉与朝鲜、日本的交往 160
二、西汉与越南、印度的关系 161
三、西汉与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 161
一、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 162
第六节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绿林、赤眉起义 162
二、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164
三、绿林、赤眉大起义 167
第七节 西汉时期的文化 171
一、哲学 171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 174
三、科学技术 177
第八章 东汉豪强地主的经济与政治 182
(公元25——189年) 182
第一节 东汉政权的建立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82
一、东汉政权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182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83
三、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 185
第二节 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 186
一、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186
二、地主田庄经济的壮大 189
第三节 东汉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191
一、匈奴与西域 191
二、乌桓、鲜卑与东北各族 194
三、羌族和南方诸蛮族 195
一、东汉与朝鲜、日本的交往 197
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97
二、东汉与越南、缅甸、印度的关系 198
三、东汉与大月氏、安息、大秦的关系 198
第五节 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起义 199
一、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 199
二、黄巾大起义 204
第六节 东汉时期的文化 207
一、哲学 207
二、史学、经学、文学和艺术 210
三、科学技术 213
第一节 三国鼎立 217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217
第九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217
(公元189——589年) 217
二、曹魏的政治与经济 224
三、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 227
四、司马氏代魏 229
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 232
一、司马炎的分封 232
二西晋的占田制 233
三、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 234
四、八王之乱 236
五、流民起义与成汉建国 238
六、边疆各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240
一、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建立的政权 244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的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 244
二、北朝的政治与经济 257
三、北方经济的发展 269
第四节 东晋、南朝的政治与经济 274
一、东晋的偏安江南 274
二、南朝政权的更替 288
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296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302
一、玄学与反玄学的斗争 302
二、佛教的传播与范缜的《神灭论》 303
三、史学 305
四、文学 307
五、顾恺之的绘画和王羲之的书法 309
六、石窟艺术 310
七、祖冲之与圆周率 311
八、马钧与机械制造 313
九、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313
十、郦道元与《水经注》 314
第十章 隋朝封建统一国家的再建 317
(公元581——618年) 317
第一节 隋的统一和隋文帝的统治政策 317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317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318
三、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改革 321
四、隋对边疆各族关系的加强 323
第二节 隋朝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25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325
二、科学文化的成就 328
第三节 隋末农民战争 329
一、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329
二、隋末农民大起义 331
第十一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 337
(公元618——907年) 337
第一节 唐前期封建统治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337
一、李渊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 337
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和“贞观之治” 339
三、武则天称帝和唐玄宗改革 349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353
第二节 唐代边疆各族的发展及其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359
一、突厥政权的衰亡和唐在西域的统治 359
二、回?的发展及其西迁 363
三、唐蕃“和同为一家” 364
四、统一云南各部的南诏政权 366
五、靺鞨和黑水、渤海都督府的设置 368
第三节 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70
一、唐和朝鲜的密切往来 370
二、日本遣唐使的西来和鉴真大师的东渡 372
三、唐和南亚、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74
四、唐和中亚、西亚、北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76
第四节 唐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南方经济的增长 378
一、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和安史之乱 378
二、唐后期的社会矛盾 383
三、均田制的破坏和两税法的推行 386
四、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391
第五节 唐末农民战争 394
一、唐末的腐朽统治和大起义的序幕 394
二、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397
第六节 唐朝的文化 402
一、科学技术 402
二、史学 404
三、文学 406
四、艺术 410
五、宗教与哲学 413
第十二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宋、辽、夏、金时期 421
(公元907——1279年) 421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分立与割据 421
一、五代十国的更替和分立 421
二、周世宗的改革 425
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26
一、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428
第二节 北宋的政治和经济 428
二、北宋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经济 433
第三节 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439
一、辽的政治和经济 439
二、辽与北宋的关系 443
三、西夏的建立和夏宋关系 446
第四节 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和政治改革 449
一、北宋前、中期的农民起义 449
二、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 453
三、北宋末期的黑暗统治和方腊、宋江起义 457
第五节 金和宋的关系 459
一、金朝的建立与辽朝的灭亡 459
二、北宋的灭亡与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462
一、钟相、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 471
第六节 宋金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 471
二、红袄军起义 473
三、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 474
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78
第七节 五代、宋、辽、金时期的文化 480
一、哲学 480
二、文学艺术 484
三、史学 486
四、科学技术 489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 493
一、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政权的建立 493
(公元1271——1368年) 493
第十三章 元朝的统一和统治 493
二、蒙古贵族的南下攻掠与三次西征 495
三、南宋的灭亡与元朝的统一 498
第二节 元朝的统治政策 501
一、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 501
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503
三、对汉族地主的笼络 504
四、对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任用 505
五、边疆各地的行政机构 506
六、加强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和联系 506
七、站赤和急递铺 507
第三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 508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508
二、手工业的发展 510
三、商业的繁盛 513
第四节 元末农民战争 516
一、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社会背景 516
二、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 520
三、朱元璋的起义与元朝灭亡 525
第五节 元朝的文化 528
一、科学技术 528
二、哲学和宗教 530
三、语言学、文学和艺术 533
四、史学 535
第十四章 明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 538
(公元1368—1644年) 538
第一节 明朝前期的经济 538
一、明初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538
二、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40
三、明初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542
第二节 明初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 544
一、明太祖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措施 544
二、明成祖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 549
一、郑和下西洋 553
第三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 553
二、华侨对南洋地区的开发 556
三、明初与亚洲各国的关系 557
四、东南沿海军民的抗倭斗争 559
五、援朝抗倭战争 561
六、明朝军民反对欧洲殖民者的斗争 563
第四节 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张居正改革 564
一、明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564
二、阶级矛盾的加剧 568
三、明朝中期的农民起义 572
四、张居正改革 575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 578
第五节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578
的产生 578
二、若干手工业部门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81
三、城市人民反对矿监税监的斗争 582
第六节 明朝政府和边疆各族的关系 583
一、明朝与蒙古族的关系 583
二、建州女真与明朝的关系 585
第七节 明末农民大起义 589
一、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589
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590
三、荥阳大会和起义形势的发展 591
四、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的灭亡 593
六、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的失败 596
五、大西政权的建立 596
七、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598
第八节 明朝的文化 599
一、哲学 599
二、史学和图书的整理 600
三、文学艺术 601
四、科学技术 602
第一节 清朝入关后的统治政策和各地人民的反抗 606
一、清朝入关后的统治政策 606
斗争 606
(公元1644—1840年) 606
第十五章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606
二、关内人民的抗清斗争 607
第二节 清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14
一、平定三藩之乱 614
二、清政府设立台湾府 615
三、平定准噶尔上层分子的叛乱 616
四、支持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的斗争 617
五、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618
六、云贵等地的改土归流 619
七、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和张格尔叛乱 620
一、清初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621
八、清朝的疆域 621
第三节 清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621
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623
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624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627
第四节 清前期封建统治的加强 628
一、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 628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629
三、清朝行政机构的特点 629
四、八旗和绿营兵制 630
六、文化统治政策 631
五、《大清律》 631
第五节 清前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633
一、社会矛盾的逐步激化 633
二、各族人民的起义 635
第六节 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 638
一、中国各族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 638
二、清朝政府的闭关政策和美国公使来华 639
第七节 清朝前期的文化 640
一、哲学 640
二、考据学、史学以及图书的整理 641
三、文学艺术 643
四、科学技术 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