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生态文化史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有富,刘道兴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50902800
  • 页数:4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对河南省古代生态社会的梳理和研究,深入细致地评价和分析了上古明清时期河南生态环境变迁的过程,古代河南生态思想与文化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博大精神的中原生态文化之魂,展露了强劲凝实的中原生态文化之力,通过研究,以期发挥古代中原生态文化之效用。

绪论 1

一、生态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2

二、生态文化的历史传统 6

三、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 9

上篇 生态环境演变 12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生态环境 13

第一节 森林植被的变迁 13

一、森林植被变化趋势 13

二、保护森林植被资源的措施 17

第二节 野生动物的变迁 23

一、动物种群及其演变 23

二、河南动物群的时代变迁 26

三、动物群变迁所反映的生态环境 27

第三节 水文的变迁 28

一、河南水系及其变化 29

二、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 33

第四节 气候的变化 38

一、旧石器人类遗址所反映的河南气候与生态 38

二、仰韶温暖期的河南气候 40

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气候冷暖交替 49

第五节 灾害 51

一、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51

二、灾害的基本成因 63

第六节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 66

一、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67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69

第七节 人地关系 73

一、社会生活与生态环境 73

二、经济形态与生态环境 74

三、都城与生态环境 76

第二章 汉魏时期的生态环境 81

第一节 森林植被的变迁 81

一、森林植被的变迁 82

二、汉魏时期的“竹” 84

三、苑囿 85

第二节 野生动物的变迁 87

第三节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89

一、水资源的分布 90

二、水资源的利用 93

第四节 气候的变化 94

一、秦至西汉时期河南的气候 95

二、东汉、魏晋时期河南的气候 97

第五节 灾害 101

一、自然灾害的概况 101

二、灾害发生的原因 102

三、赈灾与抗灾 104

第六节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 108

一、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108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 109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诏令 112

四、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与官职 114

第三章 唐宋时期的生态环境 117

第一节 森林植被的变迁 117

一、森林变迁概况 117

二、人造林的发展及主要种类 119

三、京师苑囿 125

第二节 野生动物的变迁 128

一、野生动物 128

二、苑囿豢养动物 129

第三节 水文的变迁 130

一、黄河河道变迁 131

二、水利工程 135

三、水运交通 138

第四节 气候的变化 142

一、气候变化的特点 142

二、隋唐时期河南地区气候趋暖 143

三、宋金时期河南地区气候趋寒 144

第五节 灾害与预防 145

一、灾害概况 145

二、防灾与赈灾 153

三、灾害与政治稳定 157

第六节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 158

一、主要法律规范 158

二、生态保护的诏令及措施 160

三、生态管理与保护机构 165

第七节 人地关系 168

一、隋唐大运河的开通带来了汴州的崛起 168

二、五代开封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形成促进了周边水系的利用 169

三、北宋东京的繁荣 170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 173

第一节 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变迁 173

一、森林植被的变迁 174

二、野生动物的变迁 180

第二节 水文的变迁 181

一、元代黄河水道与贾鲁治河 181

二、明代黄河水患与灌区治理 183

三、清代黄淮水的疏导与治理 187

第三节 气候的变化 190

一、蒙元时期的气候 191

二、明清时期的气候 192

第四节 自然灾害 193

一、旱灾 193

二、涝灾 195

三、蝗灾 197

四、雪灾 197

五、雹灾 198

六、地震 199

第五节 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 202

一、植被的管理保护制度 202

二、农田水利建设与相关法规 208

三、保护生态环境的乡规民约 211

第六节 人地关系 213

一、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 214

二、生态环境与人口问题 218

下篇 生态文化大观 228

第五章 生态哲学 229

第一节 中原古代生态哲学的思想源头:《周易》 229

一、人与天地万物同源同构的宇宙化生思想 229

二、三才之道的天人和谐思想 230

三、“生态之乐”的生态社会理想 231

第二节 万物同源的宇宙生成论 232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本体论 232

二、道家天人同源的宇宙生成论 235

第三节 人事与天道的关系论 240

一、儒家的天人感应论 240

二、道家“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思想 243

第四节 物无贵贱的万物平等观 248

一、老子的“四大”思想与庄子“物无贵贱”的平等观 248

二、《列子》中“类无贵贱”的平等观 250

第五节 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理想 251

一、老子的“小国寡民”主张与庄子“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 251

二、《列子》中对生态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253

第六章 生态伦理 254

第一节 《周易》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254

一、与天合其德的思想 254

二、“系于苞桑”的生态忧患意识 255

三、节用爱物的行为方式倡导 256

第二节 节俭节用的消费观 256

一、道家寡欲知足的消费思想 257

二、墨子的强本节用思想 260

第三节 尊生贵生的生命关怀 262

一、道家的生命本位思想 262

二、墨子“民生为甚欲”的贵生思想 265

三、二程“生即仁”的伦理情怀 265

第四节 取之以时、用之有节的生态平衡思想 267

一、《吕氏春秋》中的“四时之禁”与取物不尽物思想 267

二、贾谊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思想 269

第五节 万物不伤的生态保护意识 270

一、庄子“处物不伤物”的生态保护思想 271

二、《列子》中“禁民勿捕”的生态保护思想 271

第七章 生态宗教 273

第一节 道教中的生态意蕴 273

一、中原道教的发展轨迹 273

二、道教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实践 274

第二节 中原佛教中的生态光辉 277

一、中原佛教的发展脉络 277

二、佛教中的生态思想及生态实践 279

第三节 中原伊斯兰教的生态智慧 282

一、中原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程 282

二、伊斯兰教的生态因子 285

第八章 生态文艺 288

第一节 古代中原文艺中的自然要素 288

一、古代文体的情意寄寓与古代文体的重要浪漫因子 289

二、古代文论的重要出发点与古代山水画的最高审美标准 290

第二节 神话的生态意象 291

一、始于自然的生命源头 292

二、造化自然的神灵形象 296

三、模仿自然的历史创造 296

四、融通自然的宇宙修复 297

五、归于自然的生命终结 299

第三节 中原民间传说的生态伦理思想解构 300

一、重生意识 300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303

三、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304

第四节 自然山水诗的生态情结 307

一、魏晋二谢的山水诗 307

二、唐代河南自然山水诗群 309

三、宋代魏野与田园诗 314

四、元代河南山水诗代表——元好问的山水诗 315

第五节 中原山水花鸟画的自然图像 316

一、史前彩陶的生态绘画 316

二、汉画像的天文学记录 317

三、花鸟画的生态题材 317

第六节 古代文论的生态意识 321

一、古代文论语言表述方式的生态学特点 322

二、古代文论理论层面的生态学思想 323

三、古代文学作品论的生态学特征 324

第九章 生态美学 326

第一节 中原生态美学的萌芽 326

一、旧石器时期的图腾文化 326

二、新石器时期的自然崇拜 327

三、奴隶社会以后的自然审美思想 328

第二节 中原古典美学里生态意识的主要内容 328

一、自然对心灵的造就 329

二、自然山水与身心对应 330

三、审美活动中的“天人合一” 331

第三节 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332

一、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之美 333

二、“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 333

第四节 《庄子》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334

一、山川景物之生态美 334

二、飞禽走兽之生态美 335

三、艺术人生之生态美 337

四、“天人合一”之生态美 338

第五节 《周易》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338

一、美来自自然 340

二、万物是美的 340

三、美与人的努力分不开 340

四、大和之美 342

第六节 《吕氏春秋》中的美在“中和”思想 343

一、乐的起源——和 343

二、音乐美的本质——声出于和,和出于适 344

第七节 钟嵘的“自然”美学思想 346

一、自然英旨 346

二、直寻 347

三、崇尚“自然”不废文采 347

第十章 生态习俗 350

第一节 中原生产习俗与生态理念 350

一、水利方面的生态理念 351

二、土壤营养方面的生态理念 352

三、民间生产时效与程序方面的生态理念 353

四、民间生产传承方面的生态理念 353

五、民间生产格局方面的生态理念 354

第二节 中原生态生活习俗 357

一、选择地址 357

二、决定朝向 358

三、建设宅院 359

四、确定门向 359

五、处理相邻建筑的关系 360

第三节 有关自然生态周期的岁时节令民俗 360

一、岁时节令的本质 361

二、岁时节令的产生及分化 361

三、中原地区岁时节令的生态内涵 362

第四节 中原生态信仰习俗 363

一、自然崇拜的对象 363

二、民间生态巫觋文化 367

第五节 中原农谚与生态习俗 377

一、农业 377

二、林业 378

三、畜养业 378

第十一章 生态科技 380

第一节 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理论基础 380

一、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发展理念 380

二、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价值取向 381

三、古代河南生态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 382

第二节 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发展轨迹及其主要特征 383

一、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奠基 383

二、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发展 384

三、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升级 385

四、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式微 386

第三节 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亮点及其主要内容 386

一、古代河南林业生态科技 386

二、古代河南其他生态科技亮点举要 388

第四节 古代河南生态科技的衰落及其主要原因 391

第十二章 生态安全 394

第一节 古代河南生态保护机构与典章制度沿革 394

一、专门管理机构沿革 394

二、相关典章制度沿革 395

三、生态保护措施沿革 396

第二节 古代河南生态保护思想意识及其传承 397

第三节 古代河南生态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398

一、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99

二、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00

三、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01

四、社会上层对生态资源的掠夺 401

第四节 古代河南生态环境保护举措 402

一、禁止毁坏林木 402

二、鼓励植树造林 403

三、限制捕杀飞禽走兽 404

四、打击破坏生态行为 404

第十三章 生态教育 406

第一节 古代河南生态教育历史变迁及其时代特征 406

一、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起源 406

二、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初步发展 407

三、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408

第二节 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智慧及其理论 409

一、人和一切生物和谐相处 410

二、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 411

三、清心寡欲以修身养性 412

第三节 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413

一、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主要内容 413

二、劝课农林种植是古代河南生态教育的基本方法 415

三、编纂农林业和生态教育方面的书籍 415

四、传授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知识方面的经验 416

五、生态保护方面的教育 416

后记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