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政策改革的经济分析 程国强 孙东升 1
一、分析的框架与方法 3
二、农业政策改革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观察 7
三、农业政策改革与农业保护水平的变动 13
四、农业政策改革与农业收入转移 17
五、结果与讨论 21
从大米市场整合程度看我国粮食市场改革 喻闻 黄季焜 25
一、粮食市场发展和价格变动趋势 26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32
三、经济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35
四、结论和建议 38
21世纪初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环境及进口战略 厉为民 41
一、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经济环境 42
二、我国粮食进口的警戒线及进口战略 55
三、结束语 66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界定和政策方向 牛若峰 夏英 69
一、农业产业化:多元参与者主体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70
二、农业产业化:真正的农村产业革命 76
三、农业产业化:市场行为和渐进过程 83
四、农业产业化:体制改革和政策方向 89
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比较研究 胡定寰 94
一、研究的出发点 95
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内涵 96
三、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类型 98
四、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局限性 100
五、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同农户的关系 102
六、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客观条件 103
七、美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105
八、日本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106
九、韩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108
十、泰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109
十一、结论和几点看法 110
我国渔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研究 夏英 112
一、渔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框架 113
二、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 118
三、渔业产业化经营的绩效和主要经验 127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及其发展:现状与对策 蒋和平 陈世军 134
一、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35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44
三、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149
中国居民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的研究 梁振华 158
一、动物食品消费现状与变动趋势 159
二、2000、2010年全国居民动物食品社会需求量预测 164
我国生猪生产区域发展研究 张存根 梁振华 王济民 张敬晗 170
一、我国生猪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 172
二、影响各区域生猪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78
三、我国未来生猪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183
四、对策与建议 185
草场有偿承包制落实与完善的研究 张存根 史照林 何昌茂 于中流 190
一、草场有偿承包制的形成与发展 191
二、实施草场有偿承包制是牧区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196
三、实施草场承包制的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199
四、完善草场承包制的对策与建议 202
新疆农业在全国农业生产中的战略地位 朱希刚 朱晓峰 张月蓉 206
一、新疆农业生产在全国农业生产中战略地位的历史变化 207
二、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潜力 212
三、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限制因素及基本矛盾 215
四、发展新疆农业生产的战略与政策 222
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非农就业关系研究 张林秀 罗斯高 霍艾米 228
一、前言 229
二、调查样本点及其基本情况 230
三、样本资料的简单统计分析 231
四、农民非农就业的Probit模型分析 237
五、结论与建议 244
妇女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农业项目区的状况分析(甘肃省) 梁艳 Dr.Revathi Balakrishnan 246
一、背景 247
二、目标 248
三、方法 248
四、主要结果 251
五、基本建议 267
信贷扶贫资金的传递、管理与织金县的扶贫开发 汪三贵 朱希刚 268
一、信贷扶贫政策 269
二、信贷扶贫资金的管理方式和传递系统 270
三、织金县的扶贫开发与信贷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273
四、结论 279
中国的小额信贷 汪三贵 毛建森 朴之水 282
一、概述 283
二、阐明改革的目标:改善金融服务抑或减缓贫困 288
三、中国小额信贷的运作 291
四、政策改革 300
迈向21世纪的中国种子产业 黄季焜 胡瑞法 罗斯高 305
一、研究背景 306
二、中国种子产业:规模、制度与组织 308
三、种子行业的改革及其影响 311
四、深化种子行业改革的限制因素 320
五、讨论与小结 325
我国农业节能问题研究 熊存开 328
一、我国农业节能的重要意义 329
二、我国农村能源中长期供求形势分析 334
三、我国农业节能潜力和可行性分析 342
我国农业推广改革的走势与构思 孙振玉 346
一、历史的回顾 347
二、现状分析与基本走势 350
三、推广改革的总体构思与建议 354
林地产权和林业的发展 乔方彬 黄季焜 Scott Rozelle 358
一、引言 359
二、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361
三、云南林区:产权变动和林业发展的缩影 362
四、实证模型 367
五、结果与讨论 368
六、结论和建议 372
附录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