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闪烁测量制样技术的进展与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守礼,江丕栋,林汉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63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液闪测量仪器的进展 1

一、引言 1

二、液闪计数器的发展 4

(一)单光电倍增管计数器 4

(二)符合型计数器 6

(三)相加 7

(四)对数放大 7

(五)光电倍增管 8

(六)样品转换与多用户功能 8

(七)样品瓶 9

(八)自动淬灭校正 10

目 录 11

前言 11

(九)自动淬灭补偿 12

(十)计算机的应用与新进展 13

五、14C断代中的有关问题 4 14

(十一)其他方面的进展 14

三、我国液闪仪器的研制和生产 17

(一)研制过程 17

(二)液闪计数器的结构 18

四、国产液闪计数器的性能 31

(一)FJ-353型双道液闪计数器 31

(二)FJ-2101(G)型双道液闪计数器 33

(三)FT-1907型双道液闪计数器 34

(四)YS-1型自动液闪谱仪 34

(五)YS-B型自动液闪计数器 38

(六)YSJ-76(FJ-2100)型液闪计数器 39

(七)YSJ-78(YSJ-1)型液闪计数器 41

(八)FJ-2105型自动液闪计数器 42

参考文献 44

第二章微计算机液闪谱仪 45

一、概述 45

二、微计算机液闪谱仪的特点 50

三、微计算机液闪谱仪和接口技术 54

(一)微计算机化液闪谱仪 54

(二)接口技术 56

四、微计算机液闪谱仪的功能 65

(一)选择和修改参数 65

(二)能谱获取、显示和自动校正 68

(三)数据处理 70

参考文献 86

一、引言 88

第三章低水平液闪测量仪器和方法 88

二、计数统计学及灵敏度 89

(一)计数统计学 89

(二)几种品质因子 91

三、低水平3H和14C的测量方法 93

(一)样品制备 93

(二)本底样品与标准样品 94

(三)淬灭校正 95

(四)测量方法 95

四、液闪计数器本底计数 96

(一)本底计数的来源 96

(二)本底来源的分析 101

(一)选择光电倍增管 102

五、提高液闪计数器灵敏度的主要方法 102

(二)光收集系统 106

(三)物质屏蔽 108

(四)反符合屏蔽 116

(五)串光甄别 121

六、低水平液闪计数器的发展 124

参考文献 131

第四章淬灭校正方法的进展与应用 133

一、引言 133

二、淬灭的分类 134

(一)前淬灭:相淬灭 135

(二)荧光过程淬灭 136

(三)后淬灭 140

(一)外推法 142

三、淬灭校正方法 142

(二)内标准法 143

(三)样品道比法 146

(四)外标准法 148

(五)淬灭校正曲线理论计算法 167

四、淬灭及其校正的数学模型 172

(一)相对淬灭因子模型 173

(二)颜色淬灭模型 187

(三)计数效率和淬灭剂浓度关系的数学模型 196

参考文献 200

第五章多标记测量方法 203

一、概述 203

二、双标记测量的原理 205

(一)发射不同的粒子 206

(二)不同的半衰期 206

(三)不同的计数方法 206

(四)不同的衰变方式 206

(五)不同的脉冲波形 207

三、双标记的测量 209

(一)测量道的设置 209

(二)测量道的选择 218

(三)特殊测量方法 220

四、双标记测量的计算 222

(一)放射性的计算 223

(二)dpm误差的计算 227

(三)dpm误差的来源 228

(四)误差界限的分析 231

五、双标记测量的进展 234

(一)35S-75Se双标记的测量 235

(二)3H-125I双标记的测量 237

六、三标记的测量 243

参考文献 244

第六章闪烁体和闪烁液 247

一、闪烁体 247

(一)第一闪烁体 251

(二)第二闪烁体 260

(三)新型闪烁体的设计 266

(一)对溶剂的要求 268

(二)溶剂的转换因子 268

二、溶剂 268

(三)常用的第一溶剂 269

(四)第二溶剂 273

(五)大体积液闪计数器的溶剂 276

(六)组织增溶剂 276

三、闪烁液 278

(一)闪烁液的主要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278

(二)二元和三元闪烁液 279

(三)一些闪烁液的组成 296

(四)闪烁液的配伍禁忌 315

参考文献 320

第七章样品制备方法的选择 322

一、概述 322

(一)样品制备检测灵敏度 323

(二)样品兼容性 324

二、选择制样方法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324

(一)闪烁液的选择 324

(二)淬灭 324

(三)均相和非均相体系的选择 325

(四)安全问题 326

(五)化学发光问题 326

(六)光致发光与磷光 327

三、几种典型制样方法 328

(一)化学处理 328

(二)均相测量 335

(三)非均相测量 336

(一)Fox制样检索表 339

四、制样方法选择指南 339

(三)Beckman公司制样选择的方法 345

(二)Packard公司制样选择的方法 345

(四)和制样技术有关的计数问题的来源分析及处置 355

参考文献 357

第八章燃烧法及其他处理14CO2和氚水的制样方法 360

一、燃烧法制样技术 360

(一)氧-烧瓶法 361

(二)氧弹法 364

(三)管道燃烧法 366

二、整体动物实验中14CO2的收集与测量 371

三、体外酶反应中释放的14CO2和THO的收集和 373

测量 373

四、二氧化碳吸收剂和闪烁液 382

(一)二氧化碳吸收剂的种类 383

(二)二氧化碳吸收剂的使用量 384

(三)闪烁液 386

(四)其他 389

参考文献 389

第九章液闪14C断代法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392

一、概述 392

二、14C断代的基本原理 393

(一)自然界14C的发现 393

(二)14C在自然界的分布 395

(三)14C测定年代 398

(四)14C断代的液闪测量技术 399

三、样品的制备 400

(一)考古样品的采集 400

(二)样品的前处理 401

(三)乙炔的制备 404

(四)苯的合成 406

(一)常规测量 408

四、样品的测量及数据处理 408

(二)可测的最老样品年代的估算 412

(三)液闪测量的其他误差来源 412

(四)自动化过程 413

(一)14C的半衰期 414

(二)同位素分馏效应 415

(三)现代碳标准 416

(四)储存库效应 418

(五)大气14C浓度的变化与树轮年代校正 419

六、14C断代在考古中的应用 420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测定 421

(二)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类型年代序列的建立 421

(三)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问题 422

(四)夏文化探索 422

(五)在研究科技史中的应用 423

参考文献 425

第十章液闪绝对测量法 426

一、概述 426

二、样品制备 428

(一)理想溶液计数样品 430

(二)真溶液计数样品 431

(三)乳浊液计数样品 434

三、原理和方法 440

(一)原理 440

(二)方法 443

参考文献 466

第十一章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测定 469

一、概述 469

二、化学发光及其应用 471

(一)基本原理 471

(二)化学发光的类型 472

(三)测量仪器和实验方法 476

(四)应用 480

三、生物发光及其应用 487

(一)常见的两个生物发光的酶系统 488

(二)生物发光分析方法 493

(三)生物发光分析的应用 497

参考文献 499

第十二章细菌放射呼吸测定的液闪测量技术 503

一、概述 503

二、原理 505

三、方法 506

(一)细菌代谢测量装置 507

(二)闪烁系统和14CO2捕集 511

(三)14C-底物和培养基 511

(四)检测仪器的改进 513

四、应用 513

(一)细菌代谢的研究 513

(二)细菌总数的检测 514

(三)细菌生长倍增时间的测定 516

(四)临床样品检测和药敏试验 517

(五)生物物质的定量测定 518

(六)其他 519

五、发展 519

参考文献 520

第十三章切伦科夫计数的进展与应用 522

一、引言 522

二、切伦科夫辐射的产生及其性质 523

三、计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527

(一)β粒子能量 527

(二)溶剂 528

(三)介质的折射率 529

(四)波长转换剂 531

(五)样品杯材料和样品体积 539

(六)光电倍增管 542

(八)固体切伦科夫辐射发生体 544

(七)样品密度 544

四、淬灭及其校正 545

(一)不存在化学淬灭 545

(二)颜色淬灭及其校正 546

五、γ射线计数 555

六、应用 557

(一)植物学研究 557

(二)生物医学研究 558

(三)反应堆流出物监测和活化分析产物测量 559

(四)多核素测量 560

(五)双标记测量 562

(六)其他 563

参考文献 564

第十四章液闪测量技术在核酸和蛋白质研究中的应 568

用 568

一、核酸和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568

二、在发现逆转录酶中的作用 573

三、在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研究中的应用 575

(一)体外转录体系和翻译体系 575

(二)核内小分子量RNA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577

(三)核酸分子杂交 579

四、在建立核酸标记技术中的应用 584

五、在核酸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587

六、在研究DNA修复中的应用 590

七、国内研究和应用概况 591

参考文献 606

附录 609

Ⅰ.液闪测量技术的历次国际会议及会议录 609

Ⅱ.液闪测量技术大事记 610

Ⅲ.我国制造液闪仪器及有关产品的单位 614

Ⅳ.国外制造液闪仪器及有关产品的厂家 614

索引 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