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纵隔区域划分及应用解剖 1
第一节 纵隔区域划分 1
第二节 各纵隔区域内的组织结构 2
第三节 局部解剖 3
一、胸腺 3
二、甲状腺 3
三、甲状旁腺 3
四、淋巴结 3
五、气管 5
六、食管 6
七、胸导管 7
八、血管组织 8
九、心包 8
十、神经组织 8
第二章 纵隔影像诊断学 11
第一节 X线及血管数字减影X线成像(DSA) 11
一、纵隔的X线检查 11
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16
三、计算机X线摄影(CR)和直接数字化摄影(DR) 19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 20
一、CT检查技术 20
二、MRI检查技术 21
三、螺旋CT与三维图像重建技术 21
四、磁共振血管成像及超快速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 23
第三节 纵隔疾病CT及MRI诊断 23
一、纵隔CT及MRI解剖 23
二、纵隔疾病CT及MRI诊断 25
第四节 纵隔疾病的超声诊断 34
一、超声解剖概要 34
二、纵隔疾病的超声检查方法 35
三、纵隔疾病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 35
四、纵隔正常声像图 36
五、纵隔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 36
第五节 核医学论断 45
一、核医学检查有关知识 45
二、纵隔肿瘤的PET显像 46
三、纵隔大血管病变的核素造影 50
第三章 纵隔其他论断技术 54
第一节 针吸活检术及细胞学诊断 54
一、概述 54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55
三、针吸活检 55
第二节 纵隔镜检查 58
一、纵隔镜检查的解剖结构 58
二、适应证 58
三、禁忌证 59
四、方法 59
五、并发症 61
第三节 电视胸腔镜检查 61
第四节 免疫学诊断 62
一、概述 62
二、肿瘤标志物在临床的应用 65
三、免疫学诊断方法 65
四、肿瘤标志物在纵隔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66
第四章 纵隔手术切口及围手术期处理 68
第一节 纵隔手术切口 68
一、胸后外侧切口 68
二、胸前外侧切口 70
三、胸骨正中切口 70
四、横断胸骨双侧开胸切口 73
五、部分胸骨正中切口 74
六、“L”形切口 76
七、颈领状切口 76
八、颈胸联合“T”形切口 77
九、胸骨正中切口联合一侧前外侧切口(侧“T”形切口) 77
十、半蛤壳状切口(“]”形切口) 79
十一、后胸壁小切口 81
第二节 纵隔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81
一、术前准备 81
二、纵隔手术的麻醉 90
三、术中监测 101
四、术后处理 107
五、术后镇痛 111
六、重症监护在纵隔外科术后的应用 118
七、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25
第五章 纵隔创伤及感染 141
第一节 气管、支气管创伤 141
一、病因 141
二、发病机制 142
三、临床表现 143
四、诊断 144
五、鉴别诊断 145
六、预后 145
七、治疗 146
第二节 食管创伤 149
一、病因 149
二、发病机制 150
三、临床表现 150
四、诊断 151
五、鉴别诊断 152
六、预后 152
七、治疗 153
第三节 胸导管创伤 15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57
二、临床表现 158
三、诊断 159
四、鉴别诊断 159
五、预后 160
六、治疗 160
第四节 大血管创伤 162
一、病因 163
二、发病机制 163
三、临床表现 164
四、诊断 165
五、鉴别诊断 165
六、预后 165
七、治疗 165
第五节 纵隔感染 168
一、病因 169
二、发病机制 170
三、临床表现 170
四、诊断 170
五、鉴别诊断 171
六、预后 171
七、治疗 171
第六章 心包疾病 176
第一节 急性心包炎 176
一、化脓性心包炎 176
二、结核性心包炎 177
三、尿毒性心包炎 178
四、心包穿刺术、心包切开引流术、心包部分切除术 180
第二节 缩窄性心包炎 183
一、病例 183
二、发病机制 184
三、临床表现 184
四、诊断 185
五、鉴别诊断 185
六、治疗 185
第三节 心包肿瘤 188
一、心包间皮瘤 188
二、继发性心包肿瘤 189
第七章 纵隔囊肿 193
第一节 前纵隔 194
一、心包囊肿 194
二、胸腺囊肿 195
三、囊状淋巴管瘤 196
四、畸胎性囊 196
第二节 中纵隔 196
支气管囊肿 196
第三节 后纵隔 198
一、食管囊肿 198
二、神经管原肠囊肿 200
三、胸导管囊肿 200
第四节 罕见纵隔囊肿 201
一、甲状旁腺囊肿 201
二、心包包虫囊肿 202
三、脊膜膨出 202
四、单纯囊肿 202
第八章 纵隔肿瘤 205
第一节 概述 205
第二节 胸腺肿瘤 208
一、胸腺组织解剖与功能 208
二、胸腺肿瘤的分类 210
三、胸腺瘤 210
四、胸腺癌 227
五、胸腺类癌 232
第三节 生殖细胞肿瘤 235
一、畸胎瘤 237
二、精原细胞瘤 244
三、非精原细胞瘤 249
第四节 纵隔淋巴瘤 253
一、纵隔霍奇金病 253
二、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瘤 261
第五节 胸内甲状腺肿 26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267
二、病理 267
三、临床表现 268
四、诊断 268
五、鉴别诊断 269
六、治疗 270
七、预后 271
第六节 神经源性肿瘤 272
一、神经鞘源性肿瘤 272
二、自主(自律)神经系统肿瘤 279
三、副神经节系统肿瘤 284
第七节 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 288
一、纵隔间叶源性肿瘤 288
二、巨大淋巴结增生 298
三、纵隔类癌 302
四、纵隔原发性癌 302
五、纵隔炎性假瘤 302
六、纵隔恶性黑色素瘤 302
七、髓外造血 303
第九章 膈肌疾病 309
第一节 膈疝 310
一、先天性胸骨旁疝(Morgagni孔疝) 310
二、食管裂孔疝 310
第二节 膈肌肿瘤 313
一、症状与诊断 313
二、治疗 314
第十章 重症肌无力外科 315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315
二、临床表现 315
三、诊断 316
四、鉴别诊断 316
五、治疗 317
第十一章 纵隔大血管病变 323
第一节 胸主动脉瘤 323
一、分类 323
二、病因 324
三、发病机制 325
四、临床表现 325
五、诊断 326
六、鉴别诊断 327
七、预后 327
八、治疗 327
九、治疗效果 335
第二节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33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336
二、分型 336
三、临床表现 337
四、诊断 338
五、治疗 338
六、预后和治疗结果 340
第三节 纵隔变异血管 340
一、主动脉缩窄 340
二、主动脉弓部血管畸形 346
第四节 上腔静脉综合征 348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348
二、临床表现 348
三、诊断 349
四、治疗 349
五、预后 356
六、典型病例 358
第十二章 电视胸腔镜纵隔手术 360
第一节 VATS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360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360
二、术前准备 360
三、仪器设备 360
四、麻醉 361
五、体位 363
六、切口设计 363
七、设备器械的维护与故障处理 364
八、操作技艺 365
第二节 心包切除术 366
一、适应证 366
二、禁忌证 366
三、术前准备 367
四、手术操作要点 367
五、注意事项 367
第三节 纵隔肿瘤、囊肿切除和活检 368
一、适应证 368
二、体位和麻醉 368
三、术前准备 368
四、手术操作要点 368
第四节 胸腺切除术 369
一、体位和麻醉 369
二、手术操作要点 369
第十三章 纵隔恶性肿瘤综合治疗 371
一、综合治疗的原则 371
二、综合治疗的方式 372
第一节 恶性纵隔肿瘤的化学治疗 373
一、化学治疗的新进展 373
二、常用化疗药物 374
三、抗恶性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进展 374
第二节 放射治疗的新技术 376
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376
二、γ刀 376
三、X刀 377
四、CT模拟定位系统 377
五、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78
六、治疗后病灶的变化、影像学改变 378
第三节 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379
一、生物应答调节剂(BRM) 379
二、肿瘤疫苗及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 379
三、肿瘤的基因治疗 380
第四节 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 380
一、浸润性胸腺瘤 380
二、胸腺癌 382
三、胸腺类癌 382
四、恶性纵隔生殖细胞瘤 382
五、纵隔恶性淋巴瘤 385
六、纵隔嗜铬细胞瘤 388
附录一 肺功能测定 390
附录二 血气分析 392
附录三 纵隔外科常用法定计量单位换算 393
附录四、纵隔内有关器官正常生理数据参考值及体表面积测定法 394
附录五、外科缝线、导管参考值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