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稳定转轨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善迈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03044329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第一章 稳定转轨中的经济增长 17

第一节 体制市场化和经济工业化双重任务下增长模式选择 17

一、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的双重任务 17

二、改革和发展双重目标的协调 20

三、经济增长模式选择 24

第二节 双轨体制下经济增长模式的演变 30

一、增长速度趋于加快 30

二、周期波动缩小,周期间隔延长 34

三、消费和积累方式的变化 40

四、经济效率的提高 46

一、总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57

第三节 转轨过程中总需求分析 57

二、转轨过程中的投资需求 59

三、转轨过程中的消费需求 67

四、转轨过程中的出口需求 76

第四节 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分析 78

一、体制转轨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 79

二、短缺现象的消除,瓶颈制约的缓解 83

三、地区间产业结构从趋同到趋异的转变 90

第二章 稳定转轨中的通货膨胀 97

第一节 转轨中通货膨胀的类型分析 97

一、转轨中通货膨胀的描述 97

二、转轨中通货膨胀的类型分析 106

第二节 转轨中通货膨胀的体制成因 114

一、投资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15

二、价格体制及价格改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38

三、流通体制改革及改革中的秩序混乱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49

四、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矛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52

第三节 转轨中通货膨胀的效应分析 158

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158

二、通货膨胀与失业 166

三、通货膨胀与收入分配 171

四、通货膨胀与体制改革 176

一、西方国家治理通货膨胀对策的借鉴 181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对策 181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控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185

第三章 稳定转轨中的失业 193

第一节 转轨中的失业类型 193

一、就业和失业的划分标准 193

二、转轨中的公开失业 195

三、转轨中的隐性失业 197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 197

第二节 失业对稳定转轨的影响 200

一、失业对稳定转轨的消极影响 200

二、失业对稳定转轨的积极影响 205

第三节 转轨中失业的成因 207

一、劳动力供过于求 207

二、国企改制与破产 209

三、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 212

第四节 失业的对策研究 218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18

二、建立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转换 226

三、适度经济增长率和合理的产业结构 232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237

第四章 稳定转轨中的区域经济差距 248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248

一、本章的宗旨和方法 248

二、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 249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 253

第二节 我国三地带划分及其经济发展状况 256

一、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理论与实践 257

二、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指标体系设计 258

三、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系统聚类分析 260

四、我国三地带经济发展状况 262

第三节 我国三大地带经济差异的时序分析 264

一、区域经济差距的倒U理论 264

二、区域间经济差异倒U型趋势的成因 268

三、我国三地带经济差异系数的历史分析 269

四、对我国三地带经济差异的预测分析 278

第四节 区域经济差异拉大的原因、后果 282

一、我国三地带经济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 282

二、我国三地带经济差距拉大的后果分析 288

一、改革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289

第五节 控制区域差距拉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89

二、控制差距拉大,促进协调发展的原则 291

三、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293

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96

第五章 稳定转轨中的个人收入分配 300

第一节 收入分配合理是稳定转轨的前提 300

一、收入分配对稳定转轨的影响 300

二、收入分配合理的表现 310

第二节 转轨过程中个人收入分配的特点 319

一、分配方式多元化 319

二、城乡各异的收入分配流程 321

三、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双轨制 323

第三节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 326

一、城乡收入差距 327

二、地区收入差距 330

三、行业收入差距 337

四、阶层收入差距 340

五、贫困问题 342

第四节 收入分配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346

一、收入分配现状评价 346

二、“先富”政策的重新思考 352

三、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新思考 354

四、大力加强教育 357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