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写在开头的话 1
序言 4
欧美派的经济理论和日本经济的现实 4
立足于宏观经济学的现代水平 6
本书的特色和目的 7
各章的内容 9
引用文献 11
第一章 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12
增长何以成为可能 12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 13
哈罗德——多玛理论 17
与日本经济的对照 18
新古典派增长理论 21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22
产业结构的变化 24
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力 29
引用文献 30
第二章 失业的代价——奥肯定律在日本 33
失业率和有效招聘倍率 33
通货膨胀与失业 35
奥肯定律 37
日本经济和奥肯定律 39
日本的奥肯系数 44
决定奥肯系数的主要因素 45
各个时期的奥肯系数 48
奥肯定律的政策意义 49
引用文献 50
第三章 就业?还是物价稳定?——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53
就业和物价稳定的权衡 53
日本的菲利普斯曲线 54
菲利普斯曲线 54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56
自然失业率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57
工资和失业率变化的特色 61
日本的实证研究 66
就业和物价稳定的权衡能否加以利用 67
[读者的研究课题] 70
引用文献 70
第四章 日本经济的供给方面 73
供给学派经济学 73
拉弗曲线 75
小政府和供给学派经济学 76
税制和资本积累 81
日本的拉弗曲线 84
收入效果和替代效果的推断 86
重视需求还是重视供给 89
[读者的研究课题] 90
引用文献 90
第五章 个人储蓄率为何如此之高 92
消费和储蓄 92
日本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 94
决定个人消费的主要因素 97
景气变动与储蓄率的变化 99
个人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国际比较 102
个人储蓄率高的原因 102
[读者的研究课题] 107
引用文献 108
第六章 投资变动——景气变动的主要原因 111
日本的投资结构 114
库存投资 116
设备投资 120
凯恩斯投资理论的缺陷 121
住宅投资 126
弄清投资行为的必要性 127
引用文献 128
第七章 货币的需求 131
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 131
货币的概念 133
马歇尔的K 135
日本的货币需求 136
几个注意事项 139
横断面分析 144
政策性结论 145
引用文献 147
第八章 货币的供给 149
货币供给能否控制 149
高能货币和货币余额 151
决定日本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比率的因素 155
决定银行的现金与存款比率的因素 156
决定公众的现金与存款比率的因素 157
货币的供给曲线 158
“货币观”和“信用观” 159
“信用观”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160
“资产观”的思考方法 163
引用文献 164
第九章 日本经济的结构 166
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 166
凯恩斯主义的体系 167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169
货币主义的体系 171
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173
工资的刚性 176
实际工资上升率和劳动生产率上升率 179
萧条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183
引用文献 184
第十章 财政政策和景气循环 186
“财政重建”和“行政改革” 186
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功能 187
乘数的值 189
战后日本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和减税政策 191
国债发行和排挤效应 195
财政赤字和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率 197
日本的财政 200
[读者研究课题] 201
引用文献 202
第十一章 金融政策的有效性 204
凯恩斯学派和理性学派 204
战后日本的金融政策——停止、前进政策 206
转向浮动汇率制后 209
货币供给和名义GNP 210
物价和货币供给 214
预期形成的机制 215
合理预期形成论是否合适 218
预料中的金融政策和意料之外的金融政策 221
价格机制还是酌情调节政策 223
引用文献 225
第十二章 作为开放体系的日本经济 227
在国际性相互依存关系中 227
固定汇率制时代 229
劳动生产率差距的通货膨胀 232
浮动汇率制下的日本经济 233
滞胀及其教训 235
日本交易条件的变化 236
日元汇率决定的基本机制 238
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 241
引用文献 244
后记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