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5卷 清代 上 公元1644至1840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镛著;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2828646
  • 页数:453 页
图书介绍:

本卷导言 1

第七编 清代教育制度(上) 11

第一章 清代的文教政策 11

第一节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和措施 11

第二节 文教政策 13

一、崇儒重道,确定共同的行为规范 14

二、对汉族士子笼络、压制并用 19

三、科举与学校紧密结合,以科举调控学校 22

四、提高官学地位,调控非官办学校 23

第三节 教育管理体制 25

第二章 清代的国子监 29

第一节 国子监发展概况 30

一、顺治至雍正中基本规制的建立 30

二、雍正中至乾隆规制的完善与兴衰 37

第二节 国子监管理体制 45

一、管理监事大臣的设立 45

二、国子监的机构和编制 48

三、国子监的后勤管理 52

第三节 教官 54

一、教官的选任 54

二、教官的待遇 57

三、教官的考核 59

四、教官的升迁 60

第四节 国子监生 62

一、国子监生的来源 62

二、国子监生的出路 69

第五节 教学和考课 72

一、教学形式 73

二、考课形式 74

三、教学管理 77

第六节 算学馆与天文生的培养 79

一、算学馆设立的背景 80

二、算学馆的创设及其管理体制 81

三、算学馆的教学 83

四、天文生的培养 85

第七节 国子监的留学生教育 87

一、俄罗斯学馆 88

二、琉球学馆 88

第三章 满族官学 92

第一节 八旗官学 93

一、八旗官学的行政管理 95

二、八旗官学的教官 96

三、八旗官学的教学 99

四、八旗官学生的待遇和出路 102

第二节 宗学与觉罗学 102

一、宗学 102

二、觉罗学 106

第三节 景山官学与咸安宫官学 108

一、景山官学 108

二、咸安宫官学 109

一、世职幼学 112

第四节 世职幼学及其他满族官学 112

二、清文学 113

三、盛京八旗官学 115

四、盛京宗学、觉罗学 116

五、陵园官学 117

六、军队官学 117

七、满族义学 118

八、边远地区设学 120

九、热河官学 120

十、满族官学的利弊 121

第四章 清代的地方官学 126

第一节 府州县学的建制和发展 127

一、府州县学的建制 128

二、府州县学的学额 131

三、府州县学与国子监和科举考试的衔接 133

第二节 学政与教官管理 135

一、学政管理 135

二、教官管理 142

第三节 学规与生员管理 148

一、生员的身份限制 148

二、生员的组织管理与特殊待遇 149

三、生员的学规与禁令 153

四、举报优劣之制 160

五、生员管理制度的问题 162

第四节 课程与教材 163

一、课程安排 163

二、教材的规定和颁发 165

第五节 地方官学的考试 167

一、童试 167

二、季考月课 169

三、岁科考试 171

四、拔贡与扰贡的考试 176

五、武生童的考试 177

第六节 旗学、卫学、商学与苗学 179

一、旗学 180

二、卫学 184

三、商学 186

四、苗学 189

第七节 学田与学租 193

一、清代各省学田、租银统计 194

二、学田、租银的管理和发放 197

第五章 清代的书院教育 201

第一节 清代书院政策与官学化的发展 202

第二节 书院的类型和教学特点 211

一、理学书院 212

二、博习经史词章的书院 217

三、考课式书院 224

四、书院教学基本形式与特点 229

第三节 书院的内部管理 233

一、书院的组织结构 233

二、山长的选聘与待遇 236

三、书院的学生管理 238

四、书院的经费来源和管理 245

一、书院藏书 259

第四节 书院的藏书与刻书 259

二、书院刻书 264

第六章 清代的蒙学与社会教育 273

第一节 蒙学的类型 274

一、社学 275

二、义学 276

三、私塾 287

第二节 蒙学的课程与教材 288

一、蒙学的职能 289

二、蒙学的课程与教材 290

三、蒙学课程、教材的特点和利弊 302

第三节 蒙学的教学法 306

一、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教学法 306

二、道德教育法 319

三、一些重视儿童特点的教学观 323

第四节 社会教育 330

一、清代社会教育政策的发展 330

二、乡约教育的实施 332

三、其他社会教育形式 336

一、仿照明制,建立科举制度 340

第一节 清代科举考试政策与制度的发展 340

第七章 清代的科举考试 340

二、慎重科目,加强考试制度建设 343

三、崇实黜虚,选拔真才 346

第二节 乡会试的考生与考官 349

一、乡会试考生的资格和报考 349

二、乡会试正副考官的选任 350

三、乡会试同考官的选任 353

四、对考官的考试 355

五、乡会试的执事官员 357

一、严禁夤缘诸弊的禁令 359

第三节 乡会试的考场规制 359

二、回避制度 361

三、对士子的识认和搜检 365

四、入场后的规则 370

五、对入场人员及物品的检查 373

第四节 乡会试的考法和录取 376

一、乡会试的内容与变化 376

二、命题规则 380

三、外帘试卷处理规则 382

四、内帘阅卷规则 385

五、录取名额的分配规则 390

六、复试与磨勘规则 402

第五节 殿试与朝考 407

一、殿试 407

二、朝考 412

第六节 武举与制科 414

一、武科 414

二、制科 419

第七节 八旗宗室科举与翻译科 423

一、八旗宗室科举 423

二、翻译科考试 425

第八节 对落第举人的使用 428

一、明通榜 428

二、中正榜 429

三、誊录榜 430

四、大挑举人 430

第九节 清代科举制的弊病与改革 431

一、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 433

二、清代科举制度的改革 438

本卷结束语 443

主要参考文献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