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主义基础(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的讲演) 1
Ⅰ 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 3
Ⅱ 方法 9
Ⅲ 理论 15
Ⅳ 无产阶级专政 29
Ⅴ 农民问题 40
Ⅵ 民族问题 51
Ⅶ 战略和策略 59
Ⅷ 党 72
Ⅸ 工作作风 85
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走向十月革命的道路》一书序言) 88
Ⅰ 十月革命的内外环境 88
Ⅱ 论十月革命的两个特点,或十月革命和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90
Ⅲ 关于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准备时期的策略的几个特点 104
Ⅳ 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和前提 115
Ⅰ 列宁主义的定义 120
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120
Ⅱ 列宁主义的主要问题 122
Ⅲ 关于“不断”革命问题 124
Ⅳ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126
Ⅴ 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党和工人阶级 134
Ⅵ 关于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问题 156
Ⅶ 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而奋斗 167
论党在农民问题上的三个基本口号(答杨--斯基) 180
论十月革命准备时期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专政的口号(答斯·坡克罗夫斯基) 192
十月革命的国际性质(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而作) 202
在粮食战线上(1928年5月28日和红色教授学院、共产主义科学院、斯维尔德洛夫大学学生的谈话节录) 211
列宁和联合中农问题(答斯·同志) 222
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危险(1928年10月19日在联共(布)莫斯科委员会和莫斯科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上的演说) 233
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9年4月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上的演说)(速记记录) 246
Ⅰ 一条路线还是两条路线? 247
Ⅱ 阶级变动和我们的意见分歧 253
Ⅲ 在共产国际方面的意见分歧 259
Ⅳ 在对内政策方面的意见分歧 265
(一)阶级斗争问题 266
(二)阶级斗争尖锐化问题 271
(三)农民问题 274
(四)新经济政策和市场关系问题 277
(五)所谓“贡款”问题 281
(六)工业发展速度和结合的新形式问题 287
(七)作为理论家的布哈林 295
(八)五年计划还是两年计划 304
(九)播种面积问题 306
(十)粮食收购问题 309
(十一)外汇后备和粮食输入问题 313
Ⅴ 党的领导问题 316
(一)布哈林集团的派别活动问题 316
(二)忠顺和集体领导问题 318
(三)反右倾斗争问题 322
Ⅵ 结论 324
大转变的一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十二周年而作) 326
Ⅰ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 327
Ⅱ 在工业建设方面 328
Ⅲ 在农业建设方面 331
结论 338
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1929年12月27日在马克思主义者土地问题专家代表会议上的演说) 339
Ⅰ “平衡”论 340
Ⅱ 社会主义建设“自流”论 343
Ⅲ 小农经济“稳固”论 345
Ⅳ 城市和乡村 349
Ⅴ 关于集体农庄的本质 353
Ⅵ 阶级变动和党的政策中的转变 356
Ⅶ 结论 360
论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问题 362
胜利冲昏头脑(论集体农庄运动的几个问题) 366
答集体农庄庄员同志们 373
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1931年2月4日在全苏社会主义工业工作人员第一次代表会议上的演说) 393
新的环境和新的经济建设任务(1931年6月23日在经济工作人员会议上的演说) 403
Ⅰ 劳动力 404
Ⅱ 工人的工资 406
Ⅲ 劳动组织 409
Ⅳ 工人阶级的生产技术知识分子问题 412
Ⅴ 旧的生产技术知识分子转变的征兆 415
Ⅵ 关于经济核算 418
Ⅶ 用新方式工作,用新方式领导 420
论布尔什维主义历史中的几个问题(给《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编辑部的信) 424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1933年1月7日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上的报告) 438
Ⅰ 五年计划的国际意义 438
Ⅱ 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实现的途径 445
Ⅲ 五年计划的工业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450
Ⅳ 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457
Ⅴ 五年计划在改善工农物质生活状况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462
Ⅵ 五年计划在城乡间商品流转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466
Ⅶ 五年计划在和敌对阶级残余进行斗争方面四年完成的总结 470
Ⅷ 总结 474
关于农村工作(1933年1月11日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上的演说) 477
在全苏集体农庄突击队员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1933年2月19日) 491
Ⅰ 集体农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491
Ⅱ 我们的当前任务是使全体集体农庄庄员成为生活富裕的人 498
Ⅲ 几点意见 501
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1934年1月26日) 507
Ⅰ 世界资本主义危机的延续和苏联的外部状况 507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的变动 508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状况的尖锐化 513
(三)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519
Ⅱ 苏联国民经济的继续高涨和内部状况 524
(一)工业的高涨 526
(二)农业的高涨 532
(三)劳动者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543
(四)商品流转的高涨和运输业 548
Ⅲ 党 553
(一)政治思想领导问题 554
(二)组织领导问题 565
代替结论的话(1934年1月31日) 577
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红军学院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1935年5月4日) 578
在全苏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1935年11月17日) 584
1. 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意义 584
2. 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根源 588
3. 新的人材和新的技术定额 593
4. 最近的任务 596
5. 简单的几句话 598
关于苏联宪法草案(1936年11月25日在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99
Ⅰ 宪法委员会的成立及其任务 599
Ⅱ 1924--1936年在苏联生活中发生的变化 600
Ⅲ 宪法草案的基本特点 607
Ⅳ 资产阶级对宪法草案的批评 611
Ⅴ 对宪法草案的修改和补充意见 617
Ⅵ 苏联新宪法的意义 627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38年9月) 629
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1939年3月10日) 658
Ⅰ 苏联的国际形势 658
(一)资本主义各国的新的经济危机。争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以及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的尖锐化 659
(二)国际政治形势的尖锐化,战后和约体系的崩溃,新的帝国主义大战的开始 663
(三)苏联和各资本主义国家 668
Ⅱ 苏联的国内形势 670
(一)工业和农业的进一步高涨 671
(二)人民物质状况和文化状况的进一步高涨 683
(三)苏维埃制度的进一步巩固 687
Ⅲ 联共(布)的进一步巩固 690
(一)改善党的成分的办法。划小组织单位。使领导机关接近基层工作 691
(二)挑选干部,提拔干部,配备干部 693
(三)党的宣传工作。对党员和党的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 696
(四)几个理论问题 699
注释 713